三月扬州看什么花(沉迷赏花不可自拔)(1)

清 苏六朋《簪花图》描绘宋真宗赏花场景

这几年来鲜花市场相当火爆,逢年过节、日常家居、各项活动总少不了鲜花的身影。不仅如此,赏花也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休闲选择,看看春天鸡鸣寺里那赏樱花的人流就知道在赏花这事上大家伙的劲头有多足。扬州每年春天也开起了“万花会”,那是相当热闹。要说到赏花这事,千年前的宋人那可比今人还“上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全民赏花热,宋代花会超热闹

宋人好花,鲜花产业链完整且发达。早在唐代,鲜花就进入了上层贵族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慢慢地推广到了民间,民间也渐渐有了赏花、品花的风尚。这一习俗到宋代发展到了顶峰,赏花成为上至高门大户,下至田夫野老的重要日常活动。每逢花开时节,城内城外男女老幼纷纷结伴而行出门赏花。在宋朝,不少士大夫都拥有自己的园子,园内雇佣专门的园丁,培植鲜花绿植,每逢鲜花盛开的时节,士大夫们会把自个的私家园林开放给民间百姓,欢迎大家一同前来品鉴鲜花,亦有士大夫借赏花机会传道,成为宋时风俗。北宋张邦基所著的《墨庄漫录》中就描绘过花会盛景“花盛开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

不仅是洛阳花会规模盛大,扬州花会那也是不遑多让,宋代有两种花特别流行,一个是洛阳牡丹,另一个就是扬州芍药,都说是“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殊不知“扬州芍药,名于天下,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民间好赏花,官家更是乐见其成,扬州的万花会也是名噪一时。

头上簪花的不一定是美女,还可能是宰相

除了赏花,宋人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簪花,不仅是妇女喜欢簪花,男性也喜欢簪花,尤其是士大夫们,重要场合头上簪花那是礼节。簪花在宋朝被定为礼仪制度,簪什么花,簪几朵花都有明确规定,皇帝上朝时,百官都应簪花觐见,皇帝自己也会簪花,比如创立瘦金体的宋徽宗,就是个簪花爱好者,不仅自己要戴,侍从也得戴上,上行下效,满朝臣子都是一头花。

宋代对鲜花的巨大需求催生出了一整条鲜花产业链。花农成为常见职业之一,洛阳种牡丹,扬州种芍药,成都种海棠……这些鲜花产地的响亮名头从宋时延续至今。有了种花的花农,自然就有了卖花的花商,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扬州“开明桥之间,春月有花市焉。”不少花商不仅卖花,还搞起了卖“赏花门票”的生意,和今天我们去景区、植物园赏花大同小异。文人们也好琢磨花卉,欧阳修写《牡丹谱》,范成大写《梅谱》,孔武仲写《芍药谱》……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宋时扬州盛种芍药,而今芍药也是扬州的市花,在扬州还有了这么一个与芍药有关的、颇有趣味的民间故事,说的是扬州太守韩琦在自己后花园发现四朵品相奇特的芍药,红花的花瓣中有一条金线,宛若红色官府上的金腰带。于是韩琦设宴请了王安石、王珪、陈升三人一同欣赏这四朵奇花。此后一同赏花的这四位先后成为宰相,这就是扬州地区流传甚广的“四相簪花”的由来,芍药也被雅称为“花相”。明代画家仇英以此为灵感创作了《四相簪花图》。如今扬州芍药中,金缠腰是一种成熟的芍药花品种,红色的芍药花中有着一圈金色的蕊,华丽典雅。

万花会复苏,穿越千年赏花去

2008年扬州举办了首届万花会,直到今年四月已经是第十三届万花会了,每一届万花会为期在一个月左右,成为市民朋友争相打卡的赏花佳所。扬州万花会不仅仅是集中展出各品类鲜花,更是把扬州传统文化和花卉之美相互结合。在第二届扬州万花会上,就出现了以“四相簪花”为主题的大型舞蹈节目。同时,万花会游园中还融入了曲艺元素,《牡丹亭·游园》《红楼梦·黛玉葬花》《春江花月夜》《桃花扇》等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在万花会中也轮番上阵。当然,万花会的中心焦点“花”更是千奇百态,争妍斗艳,不少稀有品种在扬州万花会上都能一睹芳容。

今年四月初在扬州瘦西湖如期举办的扬州万花会上演了一场“五大花神”穿越之旅,身着古装的“花神”们如约而至,将春的气息抚遍大地。今年的万花会上打造了“十里桃花”、“浪漫樱花”、“唯美芍药”等五个主题花卉区, 各类盆景、园艺造景遍布其中,穿梭其中赏花听曲,也是别有一番雅趣。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苏轼的《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写尽了扬州的鲜花美酒,不妨簪上一朵“金缠腰”,携亲带友赏花去。

来源: 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