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藏尚书(鲁光印像斋友)(1)

鲁 光

1937年生。浙江省永康市人。著名当代作家、画家。 中共党员、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中国体育报和人民体育出版社社长、中国体育美术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擅长大写意,画技得到过李苦禅先生的指教,并成为当代花鸟画大师崔子范的入室弟子。画风独具,被称为“富有情感、生命力和现代意识的新文人画”。

常去漫斋的几年,结识了不少人。有的一面之交,有的数次之交,不常见,慢慢就淡忘了。有些人老有往来,印像深,便记住了。凡记住的,我就称他们为斋友。因为我们都是在漫斋认识的。林阳是一位。相见之前,我读了他的一本书《北总布胡同32号》。这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址,有些年我常去的地方。那儿有我的老友徐希、张广、石虎、林锴……书中写的是一批老画家,邵宇、古元、卢光照、刘继卣等十二位人美老人。我更想了解的是徐希这代人。据说他后来出了本续篇,写了我熟悉的这些人。我好奇作者对人美的熟悉程度,后来知道他是人美的总编辑,是我的老友林锴的儿子。我们头一回见面,我就直言:“我认识你父亲林锴,大书画家,我珍藏着他送我的字画。”我离开漫斋回家时,他说:“顺路,我送你回去!”那时他在任上,一位堂堂大总编,没有一点架子,很随和,我们的距离很快就消失了。从琉璃厂送我回家不下三回,从他在任到他離任。有一回,我让他看了他父亲送我的对联,他说:“我还达不到他的水平。”林阳在书艺上是下过苦工夫的,他先后随祖父和父亲习书,又多年在行草、汉碑和汉简中侵淫,写得一手好字。字好,市场亦好。但为人低调,办展览不搞开幕式,接人气。笔墨随心,写自已的诗,表述自已的内心世界。我们有缘。我很乐意交这样的文人为友。

孔府藏尚书(鲁光印像斋友)(2)

我认识王祥北时,他是荣宝斋出版社的编辑,书法专业出身,每天有书作,很勤奋。有一天,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刀仿古毛边纸,很原实的。我说,给我几张画画试试。当时我们还不熟,他给了二十来张。事后想想有些唐突。老觉得欠了他什么。我画了幅牛小品,送他。他也给我写了张字还情。为人本份。我委托他编辑出版《文学入画三人行 鲁光 王涛 杨明义画集》。这是公务。但他很投入,在版图设计上下了大工夫。画册很精美。不久,他调到荣宝斋美术馆当馆长。比以前忙,但揷空还能见面。

孔府藏尚书(鲁光印像斋友)(3)

唐昆是书法博士,荣宝斋《艺术品》杂志先是编辑部主任,后是执行副主编。我在漫斋举办袖珍大写意画展后,与我作了一次艺术漫谈,在杂志上刊登访谈实录,对我的大写意画作了充分肯定。后又约我写了《我的画牛经》,连同多幅牛画,大篇幅向读者推荐。他推崇崔子范的大写意花鸟,约我写了几千字的长文《真大写意崔子范》,连同多幅作品,在《艺本品》杂志上隆重推介。

孔府藏尚书(鲁光印像斋友)(4)

刘鹏是荣宝斋瀋阳分店和贵阳分店的经理,商务缠身,极少来京,在漫斋邂逅过几回。他喜欢我的画,我们交換过一幅小品。他很真诚邀请我给他两幅作品,拿到他主持的分店去挂挂。我知道当下市场不景气,不给他添麻烦。他很勤奋,常有书画和篆刻作品,见诸微信。我追寻並倡导文学入画,请他治一方“文学入画”的印,他没有推辞。我得了便宜,又加码,求他为我刻一方“人生如牛”的闲章。刻好后,他将两方印,放到漫斋,请红悦转交。两年多过去了,我们一直无缘相见,无缘面谢。

孔府藏尚书(鲁光印像斋友)(5)

林凯个儿高,是光明日报《书摘》编辑部主任,好字画,好茶道。收藏有方,他说:“你画坏的画就给我。”我赠人书签名题字老出错,有时将字塗成牛。他见后立即收走。据说到老友邢振龄家,见舍弃的画就拿走。其实,这类次品並非全是败笔。从这点来说,他是个收藏有眼力和心计的人。有时,他用激将法索画。有一回,他说:“你给美女送画,就不送我……”我就拿出一幅手卷牛画送他,以证明男女一个待遇。他乐哈哈地说:“这还差不多。”他拜过师,书画有功底。字有个性,一幅板书“佛”挂进漫斋,气势夺人。他出席过我的文集首发式,为上海报刊写过评论,还在《书摘》上刋登过别人写的书评,一位很敬业、务实的人。近两年,也许是疫情之故,也许是编务太忙,少见他。但从微信中知道,他一直在写字画画。字愈写愈有味。

孔府藏尚书(鲁光印像斋友)(6)

丛培军大连人,是漫斋主的同乡。他是来京为女儿带孩子的。送接孩子的空档就来逛琉璃厂,到漫斋喝口茶,歇歇脚。他常常随意发表点逛画店观感。我在北京语言大学办个展时,他大老远的跑去捧场,还即兴向媒体记者发表观感,而且说得很到位。刚认识他时,曾调侃他是琉璃厂评论家,其实他是一个有见地的评论家。这两年,他坐公交车,跑遍了北京的美术馆、博物馆,几乎没有展览不到场的。他拍了画照,长长短短,都有点评。还写了收藏内幕,写了当今画廊的艰难。我年岁大了,又遇役情,一般不外出看展览,但每天看他的微信。我给他说,对我来说,你的微信,是一个艺术窗口,不仅可以看到展览信息和画照,而且还能读到他的点评。他是一个书画爱好者,有看法即兴说,没有评论家的架式,也没有后顾之忧。我为他定位为“民间评说”,是一位见识的“民间评论员”。他得知我的评点后,欣然赞同我为他所作的定位。

孔府藏尚书(鲁光印像斋友)(7)

与青年戏曲演员刘冰,常常不约而遇。他有时带画来,让题几个字。有时他即兴画戏中人物。他是演艺界新秀,酷爱绘画,与演李滨声、韩羽、董浩混得很熟。今年四月又在漫斋邂逅。他刚演过贵妃醉酒,说起演出感受。他很想听听我对戏画的见解。我说:“你演戏又画戏,一定会画得好的。我喜欢关良、韩羽的戏画,简单几笔就出神。”我建议他不要太写真,笔墨可放开,追求神似。我说:“有时假的才是美的。”刘冰赞同,说:“戏中人物许多动作,生活中是没有的,但很美。”聊得很投合。是夜我忆写了一幅贵妃醉酒,题了一堆字,“贵妃醉酒,醉亦美,不醉亦美,似醉非醉更美。”又特地加了一句,“处女戏画可留。”

孔府藏尚书(鲁光印像斋友)(8)

光明日报于丽娜编辑中的一把好手,文学嗅感灵敏,善于捕促题材。结识后不久,她就将我写老师的长文《李苦禅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以整版篇幅刊登在《中华读书报》上。文中还印上了苦老送我的一幅鹰。

中国语言大学的刘利校长,给我寄来他精心创作的书法对联,还直遗憾因为疫情无法到国外孔子学院办我的画展。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山花,是我相识的刘文西的女儿。刘利责成她承办我在语言大学的那次个展。其时,我写刘文西的纪念文稿,刊登在《北京晚报》和《中国书画报》上,我送了她一份,算作见面礼。她所在的大学的前任校长吕必松,是我师大的同窗。吕必松前些年病逝了。我还有一个同班好友熊文华教授健在,已多年没联系。画展开幕那天,我请山花将我的老友请来共进午歺。老友相见,说不尽的思念。把主陪的山花冷落一旁,实在是不礼貌。但情之所至也无奈。山花理解,毫不介意。近日,她父亲刘文西的画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她特地快递两份请柬过来。一个重情重谊的女艺术家!

孔府藏尚书(鲁光印像斋友)(9)

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家在琉璃厂附近,得空就过来坐坐,见面机会不算少。对书画的爱好是学者型的。收藏过我的几幅画。他去英国访问时,送给牛津大学的礼物,是一个有我牛画的瓷盘。对方很喜欢。送外国人礼,他也注重弘场中国的民族文化。今日读到此文时,他告诉我,前年他已调到中央党校工作。

高邮画家吕居荣,一直游学京城,眼下已成材成器。蛋雕高人聂全民,雕艺出彩,已有多件被鲁迅博物馆收藏。退休老年人的美术教师任梦熊,四处播散艺术种子,为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尽职尽力……相识的人,有的我已写过专文介绍,有的记在心里。

孔府藏尚书(鲁光印像斋友)(10)

一生朋友无数,但随着岁月流逝,因为各种原因,已剩无几。八十岁之后,有一拨新朋友,很珍贵。我们因艺术结缘,因爱好交往。我曾给晚辈说过“交友三原则”。其中一条便是,要帮朋友,给予朋友,而不索取朋友。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人生悟透,名利淡薄,健康活着是最重要的,其它无所求。帮人已能力有限,只能尽力而为。但老来还有朋友,那怕三俩知音,也是值得珍惜,值得欣慰的。

孔府藏尚书(鲁光印像斋友)(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