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所致胃黏膜炎症称为胃炎,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称为慢性胃炎常见诱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吸烟等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饱胀、腹痛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各种原因所致胃黏膜炎症称为胃炎,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称为慢性胃炎。常见诱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吸烟等。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饱胀、腹痛等。
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可以肯定的是,慢性胃炎患病率不低于当地人群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但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通常情况下慢性胃炎是以下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源性: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营养不均衡、喜食辛辣等)、吸烟、饮酒、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等)等;内源性:年龄、遗传易感性、胆汁反流、糖尿病、自身免疫性胃炎等。
工作竞争力强、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平均人群,这是由于紧张、焦虑、激动、暴躁、忧伤等均可引起体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慢性胃炎,或加重慢性胃炎的症状。
胃镜下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根据病变分布,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炎、胃体炎、胃窦为主的全胃炎或胃体为主的全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其中糜烂性胃炎分为两种类型,即平坦型和隆起型,前者表现为胃黏膜有单个或多个糜烂灶,其大小从针尖样到直径数厘米不等;后者可见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 5-10 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色病变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口腔异味、嗳气、反酸、腹痛、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老年患者可同时存在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道动力障碍。长期因为慢性胃炎所致的消化不良患者,还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另外,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点是:慢性胃炎患者症状的轻重跟胃镜下胃黏膜的损伤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也就是说,如果患上了慢性胃炎,不能单凭症状是不是严重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最主要的还要看胃镜和病理的检查结果。
哪些人容易得慢性胃炎?
(1)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2)饮食不规律者(饥一顿饱一顿、暴食暴饮、喜食辛辣、喜食冷饮等);
(3)生活习惯不健康者(吸烟、嗜酒、熬夜、过度疲劳等);
(4)长期服药者(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等);
(5)胃癌家族史人群;
(6)精神心理素质较差者。
慢性胃炎会自愈吗?
无症状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通过调整饮食及生活规律可以自愈。而对于症状明显者,结合胃镜和(或)病理结果,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慢性胃炎病情多数稳定,不用太过担心。进展者主要有两种模式: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正常细胞被其他类型细胞取代)-异型增生(细胞增生和分化出现异常)-胃癌。
胃镜报告单中的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是什么意思?
肠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转化为肠黏膜上皮,这一过程是可逆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指轻-中度异型增生,该类患者需要胃镜随访,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指重度异型增生,需立即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慢性胃炎是「吃出来」的病吗?
不完全是「吃出来」的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遗传、「年龄老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慢性胃炎什么情况必须就医?
在调整饮食及生活规律后,嗳气、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需及时就医。而对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 40 岁以上新近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
慢性胃炎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有什么关系?
部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20%)可发生消化性溃疡:以胃窦炎症为主者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而多灶(点)萎缩者易发生胃溃疡。
慢性胃炎如何确诊?
鉴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即使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且缺乏特异性体征,因此根据症状和体征难以作出慢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
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做胃镜?
以下人群需要考虑做胃镜:有消化不良症状或近期突发消瘦、贫血、黑便等症状者;有反复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且消化不良症状未改善者;胃大部切除术后者;肿瘤标志物升高,如 CEA、CA199 等。
慢性胃炎患者多久需要胃镜复查一次?
既往胃镜和(或)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不伴有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可酌情行胃镜复查,没有固定周期。胃镜活检有中-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1 年左右胃镜复查一次。伴有轻-中度异型增生并证明此活检标本并非来于癌旁者,根据胃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每 6 个月左右复查一次;而重度异型增生需立即确认,证实后行胃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对诊断慢性胃炎有什么价值?
80%-95% 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 Hp 感染。长期 Hp 感染所致的炎症、免疫反应可使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Hp 相关性慢性胃炎有两种常见类型:胃窦为主的全胃炎和胃体为主的全胃炎。前者胃酸分泌增加,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危险性增加;后者胃酸分泌减少,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胃镜下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尤其是伴有消化不良等症状者,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
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哪些?
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非侵入性检查:13C 或 14C 呼气实验等;侵入性检查:胃镜检查时同时进行的快速尿素酶实验、粘膜组织镜检或组织切片染色等。
目前门诊常用的是 13C 或 14C 呼气实验,具有简便、无创、敏感性高的特点。而在胃镜检查同时,医师也可根据镜下病变情况,酌情进行快速尿素酶的检测,这种方法快速、敏感度特异度高。
慢性胃炎会癌变么?
慢性胃炎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得了慢性胃炎并不可怕,只要积极治疗和调养,可以很快缓解症状,并且阻断疾病向不好的方向转化的过程,因而不必过于忧虑。但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疾病,患者因此忧心忡忡。事实上,即便是得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并不可怕。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胃粘膜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萎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萎缩是一种半生理的过程。其次,即便是在存在萎缩以及伴发肠化和异型增生的人群中,发生癌变的几率也是很小的,而且轻度异型增生者大部分可以逆转。最后,即便是发生了癌变,也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将疾病扼杀在襁褓之中。
得了慢性胃炎后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胃炎患者主要是靠日常饮食调理胃,所以患者应选富有营养、易消化的细软食物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忌食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少吃难消化、易胀气的食物,应戒烟戒酒,保证饮食时间的规律性。饮食有节制有规律,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避免暴饮暴食;日常多进食新鲜果蔬对慢性胃炎患者有一定的益处
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主要有哪些?
(1)抑酸药:如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主要作用是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已受损胃粘膜的刺激。对于那些以反酸、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炎患者来说,一般可以服用这类药物。
(2)促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普芦卡必利等等。这类药物的作用在于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胃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那些以饱胀为主的慢性胃炎患者来说,可以服用这类药物。
(3)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吉法酯、替普瑞酮等等。这类药物可以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防止胃粘膜的进一步损伤,并有促进粘膜修复的作用。一般来说,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出现糜烂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类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有哪些?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治疗慢性胃炎常用的一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发挥作用,是一种抑酸药,常见的口服药包括: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及泮托拉唑等。因为 PPI 制剂有不可忽视的副作用,不可滥用,必须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慢性胃炎患者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吗?
对于 Hp 相关的慢性胃炎患者,需结合病史、胃镜和(或)病理检查结果来判定是否需要根除 Hp。一般情况下,推荐对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有消化不良症状者根除 Hp。
慢性胃炎能根治吗?
患上慢性胃炎后,经过饮食生活习惯调理和(或)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相关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甚至完全消失,但是如果该患者不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和避免不良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疾病还会复发。
治疗慢性胃炎的抑酸药能长期吃吗?
不能长期服用。目前最常用的抑酸药是 PPI 类,而长期滥用 PPI 的风险包括:肺炎、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难治性腹泻)、骨质疏松、骨折、间质性肾炎等。
慢性胃炎该如何预防?
(1)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返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2)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对胃粘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同时,过量吸烟还会引起胆汁返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戒烟忌酒。
(3)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长期滥用此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等)会使胃粘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4)过酸、过辣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