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滔/文、图
暑期赴约去泉城,参加《齐鲁壹点》举办“青未了散文奖”颁奖典礼,7月29号下午,燥热的济南下起了霏霏细雨,特别明显的降温让每一个人都倍感舒心凉爽,短短几个钟头的时间,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经历了“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几大惊喜,而从烟台方向赶来的马素平老师给我们专程带来的七夕“巧儿果子”,更让诗情画意的散文盛会增添好几分淡淡的乡愁,唤起了大家那遥远的童年回忆。
小时候,孩子们天天盼着过节。打记事起,奶奶就扳着指头叫我们数念着“腊月三十过大年,二月初二龙抬头,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六日看谷秀,七月初七巧儿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孩子们喜欢过节,最主要是因为过节会有好饭吃。
每年熬过了饥一顿饱一顿的“春脖子”,新麦子终于上场了。刚刚打下的新麦子,晒干,扬净,装包,被很隆重地分摊在米柜和面缸里面。这一段时间,虽然饭桌上主打还是苞米面饼子和地瓜干等粗粮,但是新麦子的成分已经比较明显地看得见摸得着吃得上了。最节俭的做法,就是用苞米面少兑一点白面发酵,蒸一大锅“起馏”,或者是发一锅黄金白银相间的葱油花卷,松软“起馏”不再像拉嗓子的饼子那样令人难以下咽,香喷喷的花卷更是令人垂涎欲滴,配上腌制的“大头宝”,特别开胃,十分下饭。
那个年代,新麦子上桌的第一顿饭,百分之百地会是蒸一大锅白面饽饽,并且家家户户一定会在大饽饽的顶端,盖上一簇红彤彤的印记,吃饽饽是为了犒劳参加麦收劳动的大人们辛苦付出,盖上红印记是寓意生活蒸蒸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
麦收之后第一个农历节日是“六月六”。那些年,奶奶常常念叨着“六月六,看谷秀”,饱含着老人们对五谷丰登、年年都有好收成的美好期盼。俗话说,穷过日子富过年,平时再怎么省吃俭用,到了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一顿好吃的,大家一起吃一顿快乐吉祥的美食。长岛这边的六月六一般是包发面包子,六月韭,熏死狗,最不值,也是剁一盆韭菜,稍微奢侈点的,也会用玉瓜或者芸豆等做馅,至于放鱼米还是肉丁,各家都是根据家底,量体裁衣,丰俭由人,吃饱肚子最为重要。
对孩子们来说,夏天最喜欢过的节是“巧儿节”,也就是今天的“乞巧节”“七夕节”,不管家里的孩子是一二个人,还是五六个一大群,大人们一定会烙一大锅“巧果子”,用大号钢针串成一串,最下段再绑上一个伏苹果或者又甜又酸的“花红”,大人们在过节那一天把一串串巧果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寓意丰衣足食,平安吉祥。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舍不得多吃一口,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从头到尾一一对比巧果的形状和图案,显摆着自己这了不起的“财富”。
七夕节中午这顿饭,主食各种各样,但千年不变的是,家家户户一定会做一锅巧芽汤。白面主打,肉丁,海米,鱼籽,各种“腥头”,全看各自的喜好,唯独不可或缺的是绿豆芽。全家喝了清热败火的绿豆芽汤,才算是真正过了七夕节,孩子们喝了七夕巧芽汤,慧根才能在心底生根发芽,脑子就会越用越好使,越长就会越聪明,越强壮。所以,在长岛也把乞巧节叫做“巧儿节”,寓意巧儿,巧女,巧子孙,巧上孙男嫡女一大群。
晚上,半个月亮早早就从东墙外的槐树梢里升上了天空,吃完饭以后,一大家子人收拾利落之后坐在院子当间,一壶凉茶,几样水果,一大盘巧果子,大娘摇着蒲扇,老婶点燃艾叶熏赶蚊虫,大家一边喝茶吃水果,一边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传说。奶奶讲完后沟版的,大娘和老婶讲山前版的,然后是妈妈讲的是跟长岛不一样的黄县版,各村有各村的版本,各地有各地的说道,但都是大同小异,故事里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对美好爱情的祝福,表达了我们祖先追求幸福生活的真切愿望。
忘不掉的是那一幕一幕的幸福的童年,抹不去的是那开心快乐的七夕巧儿节,多少年过去,当年的孩子都早已长大,最要感谢的是长辈的呵护,最应该感恩的是生活对我们的厚爱。天上人间七夕节,愿这世界充满爱无尽的爱。
(2022年8月4日于北京)
壹点号海岛寻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