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随意饮食店,想起小时候很喜欢的一家锅贴店每天早上,奶奶买菜的时候都会顺道买一份回来给我吃,从小学到高中,吃了十多年,怎么吃都吃不腻。但后来有一天,我吐槽说,这锅贴老板真不厚道啊,涨价就算了,怎么还偷工减料,味道跟以前不一样了。奶奶哭笑不得,原来不是老板“变坏”了,而是那家锅贴店早就已经不做了。有一些味道你以为能吃一辈子,但其实吃着吃着就没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随意饮食店,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熟悉的任何一家街边小馆。它可能没有那么大,装修得也没有那么漂亮豪华,卖得不是生猛海鲜,也没有离谱的价格和漫长的等待。

就像店名的那两个字——“随意”,任情适意,想什么时候进去坐坐都可以。而之所以人们愿意去,无一不是为了那份熟悉的味道。

这味道里是时光,是逝去的童年,是日新月异的大城市里少有的不变。所以,嘿,今天你有空过来随意吃面伐?

小店铺的日常生活(上海小店故事)(1)

02:21

37年上海老味道,有空过来“随意”吃面。 澎湃新闻记者王昱、李思洁 视频(02:21)

延庆路上的“37年老味道”

位于延庆路114号的随意饮食店已经开了37年了,小小的黄色门面,看起来很复古,没有醒目的店招,只有一个大大的“面”字,贴在门口的玻璃窗上,提醒路人。

早上5点钟,老板娘陈洁已经来到店里,师傅开始备菜,6点钟开门迎客,10点多的时候,陈阿姨说,店里的肉圆已经卖光了。

“我们的肉圆都是自己做的,没有放面粉,有的人喜欢五个一买,还有人买生的带回家。”

小店铺的日常生活(上海小店故事)(2)

随意饮食店在延庆路上已经开了37年。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图

别看店面小,只有四张桌子,翻台率却高得很。尤其早上,面上得快,赶时间的客人吃完就走。而习惯了扫码点菜、取号等位的年轻人,第一次来可能会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下单,因为随意面馆还保留着传统的交易方式——客人来了,先选面,等面上来,再选浇头,最后再付钱。

作为一家浇头面馆,随意饮食店的浇头种类很多,总不免让人踌躇一会:辣酱、素鸡、百叶结、烤麸、大排、卤蛋……都是上海最传统的家常菜。尤其雪菜肉丝,对于从小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记忆真的太深刻了。雪菜入口的那一霎那,回忆连同味觉一起涌现出来,像老朋友久别重逢,一点也不夸张,既熟悉又感动。

陈阿姨每次看到食客脸上流露出这样的表情,总不免骄傲地补上一句:“这个味道可以吧,我们雪菜炒得很香的。”

小店铺的日常生活(上海小店故事)(3)

浇头种类很多,客人来了,先选面,再选浇头。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陈阿姨人长得瘦瘦的,很干练,穿衣服很有自己的味道,看不出五十多岁的年纪。而事实上,她原来是做服装的,2016年才开始接手这家面店,是随意饮食店的第二代“掌门人”。

“这家店的主人原先是一对夫妻,因为年纪大了,就拜托我老公帮忙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接手,当时我老公给找了一个,但人家只做了三个月就不做了。于是我心想要不就自己来试试。刚好那时候华亭路的服装市场也结束了,老夫妇愿意相信我,于是我就接手了。”陈阿姨说。

延庆路的老式里弄很多,因此来“随意”吃饭的大多是街坊邻居和打工人。或许有人会担心,老店易主,以前的客人会不会跑掉?食客也担心,老店易主,味道会不会改变?但陈阿姨从来没有为此焦虑过。

“家常菜的口味还是能把握的,因为这些就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味道。而且我们店里品种多,价格也实惠。做生意就是凭良心,只要你好好做,把菜品做好了,客人自然会来。”

小店铺的日常生活(上海小店故事)(4)

“随意”做的是家常口味,把面做好了,客人自然会来。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图

微改造,让小店变得更有人情味

陈阿姨对店里菜品、口感、味道很有自信,但仍少不了一些心事:老店已经37年了,一直都没有重新装修过,陈阿姨希望能在店里增加一些可以跟客人互动的元素,让小店看起来更有人情味一些。

“这么长时间做下来,我希望能给人家留下一些回忆,不是吃了就走。而且像我们这样的街边面馆真的很少了,除了老食客,我也想培养新客户。”陈阿姨分享道。

今年8月,小红书发起了公益活动“街巷小店帮扶计划”。“随意饮食店”在众多社区小店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该计划的帮扶对象之一。

设计师黄婕第一次走进“随意”时,也被小店浓浓的烟火气深深吸引。“‘随意’和现在很多连锁餐厅不一样,不是那种有整齐划一,专业服务流程的餐馆,比如我第一次在店里吃面的时候,店员就问我为什么没吃完呀?然后老板娘走过来说女孩子胃口小,一般都吃不完,没关系的。这种对话很有趣,因为你会发现,他们关心客人没吃完是什么原因,是不好吃吗,还是你今天怎么了。当时旁边坐着两个男生,阿姨会主动把剩下的浇头加到他们碗里,因为她觉得男生可能不够吃,这些细节很有人情味。”

小店铺的日常生活(上海小店故事)(5)

小店铺的日常生活(上海小店故事)(6)

物美价廉,接地气,是“随意”吸引人的特点。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图

“随意”是一家有年代感有故事的老店,也正因为如此,一些顾客会觉得这家店不需要改造,最初的样子就是最好的,不管以后会破旧成什么样,都会来光顾。但陈阿姨又希望老店能有些新的元素,焕发新的活力。于是,如何在变化的同时不破坏这么多年人们对它的记忆,成为了改造的难点。

“我们最后的做法就是通过微改造,增添一些小小的东西去‘点亮’它。”黄婕说。

微改造分为三步,首先是解决店内的安全隐患,比如凌乱的电线、脱落的墙面等等,都被一一整理和修复了。第二是解决店内的收纳问题,小店原来置物空间有限,一些锅碗瓢盆和食材不得不占用客人的桌子,从视觉效果来看,会显得比较凌乱。为此,设计师们购买了很多的置物架,对物品摆放进行了调整。这样不但空间整洁了,也显得更加宽敞。

小店铺的日常生活(上海小店故事)(7)

解决店内的安全隐患。 小红书 图

第三步就是加入一些讨巧的文化元素,把店铺的故事呈现出来,同时满足陈阿姨的“互动”愿望。“延庆路住的大多都是上海本地人,过来吃饭的街坊邻居大家也都相互认识。我们在门口上方设计了一个对话框式的灯箱,把‘有空过来随意吃面’这样一句问候语,作为文案放在上面,这样既显得有温度,同时又一语双关,包含了店名,晚上还能起到照明的作用。”黄婕介绍道。

窗户的外沿有一块木板,支棱起来,可以成为一个临时户外餐桌。黄婕在餐桌下的墙面上添加了两个宠物栓。这也是一个温馨的巧思。

“陈阿姨养了一只猫咪,已经18年岁了,是店里的明星。我们设计宠物栓,就是想突出这是一家宠物友好小店。街区人遛狗过来,可以把宠物拴在这里,坐在门口吃面。”

小店铺的日常生活(上海小店故事)(8)

对话框式的灯箱,既有温度,也可以照明。下面还添加了宠物栓。 小红书 图

除了这些,设计师大力还为“随意”设计了一面“故事墙”,收集了一些老顾客在店门口的留影,还有第一任和第二任老板娘的照片。社交媒体上年轻食客的评语也被做成了有趣的贴纸,装饰在店内。这样人们走进来,除了吃面外,还可以看到这些年店里发生了哪些故事。

“我们还把大家印象最深刻的‘面’字放在碗底,当大家吃完食物的时候,就会发现惊喜。”黄婕说。

小店铺的日常生活(上海小店故事)(9)

设计师大力制作的“故事墙”。 小红书 图

小店铺的日常生活(上海小店故事)(10)

碗底的小惊喜。 小红书 图

老店,是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

“有个北京的男孩子,以前一直住在上海,后来离开了,5年后再回来,还到我们这里来吃面。还有一个小时候在附近读书的,长大后去了美国18年,他说没想到这家店还开着,想念这里的味道,听到这种故事眼泪都要掉出来了。”陈阿姨感叹道。

“随意”之所以这样被人喜欢,陈阿姨说,是因为这里融汇了很多人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苍蝇小馆”的记忆,如今这样的店铺在上海已经不多见了。

小店铺的日常生活(上海小店故事)(11)

这样有着上海“老味道”的街边饮食店,已经越来越不多见了。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有趣的是,因为变得越来越“稀有”,随意饮食店这些年也开始反向吸引一批喜欢怀旧、追求复古元素的年轻人来打卡,甚至还有拍结婚照的,拍广告的,拍电视剧的。这当然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在社交媒体上,总可以看到这样的评语——“每次吃完都觉得很有家里的味道”,“喜欢这样的市井小店,希望能一直能开下去”,“希望上海的烟火气,永远不会被高楼大厦遮盖”。

“我觉得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意识到,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街巷里这些接地气的老店。而且年轻人在心态上更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传统店铺的个性化反而更吸引他们。因此我们这一次改造,不只是空间上的调整,也想在疫情之下给他们打打气,告诉他们有很多人关注着小店。同时希望人们看到,小店在很努力地活下去。”黄婕说。

小店铺的日常生活(上海小店故事)(12)

陈阿姨和“随意饮食店” 小红书 图

改造后不久,陈阿姨的“随意饮食店”在小红书上开了一个新账户,晒猫晒面,收到不少点赞,上面还有一些有趣的话——“很多人跟我说,年轻人现在都很喜欢撸猫撸狗。那就欢迎大家常来,饿的时候欢迎来店里吃面,不饿的时候欢迎来店里撸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