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名为《清晨宏村》的短视频刷屏,发布仅3天,全网播放量突破370万,让黄山宏村的徽风皖韵美景“出圈”。

视频作者是安徽师范大学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郭昊,这也是该校赴黄山“调研黟县非遗,弘扬徽州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果之一。

暑期,该校组织116支乡村振兴主题团队,千名青年学子深入乡村田野、革命老区、深山林间,他们在田地里架起直播间,搭建数字化购物平台,打造VR红色场馆,用影像讲述乡村振兴一线的中国好故事。

直播带货助农产品销售

“我们的西瓜汁水充足、甘甜可口,主播先来替大家尝一下!” 日前,芜湖市繁昌区蔡铺村的瓜田里上演了一场直播。这是安徽师范大学赴繁昌区平铺镇“你农我农,青春助农”团队,联合学校驻蔡铺村工作队开展的助农直播现场。

“活动正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结合专业特长,整合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广告和网络与新媒体多专业同学共同完成的尝试。”团队负责人季一欣说。

团队还联合计信学院赴芜湖蔡铺村微信小程序开发“项目e站”社会实践团队,搭建微信购物平台,解决农产品滞销“卡点”问题。

油画校园生活主题 这群大学生不仅把乡村拍成了油画(1)

团队成员在六安市山水画廊直播间销售农产品

有平台、技术,更要有人才。安徽师范大学团队开设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班,带农户们学习新技能。

戴着斗笠,身穿黑色短衬衫的崔莉峰正在果园里除草,他的脸颊和脖子被阳光晒得黝黑。两年前,他背起行囊来到花桥镇进行创业,对于敢想敢闯的崔莉峰而言,网络直播带货,却是新的尝试。

在安徽师大新媒介素养培训课上,他慢慢掌握了直播销售技巧。“直播间前的朋友们,我们家葡萄是精心培育的‘阳光玫瑰’,个个晶莹饱满,欢迎大家来这里采摘品尝。” 经过辅导,他的直播变得有声有色。

新媒体产品留住非遗文化

暑假期间,安徽师大学子以青年人视角、新媒体技术为依托,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孵化乡村IP,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用镜头记录和感受中国乡村。

农民企业家马荣花是“安徽省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010年,她回到乡村为农业产业作贡献。安徽师大赴芜湖湾沚乡村振兴主题采访团队以马荣花为原型创作人物微电影。“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留在乡村,助力乡村发展。”马荣花对同学们嘱咐道。

学校赴歙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调研团队来到深渡镇,通过Logo设计、IP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等可视化方式,制作了特色产业“三潭枇杷”的文创产品。

油画校园生活主题 这群大学生不仅把乡村拍成了油画(2)

团队成员为当地乡村设计的IP系列文创

在千年古县——黟县,赴黄山“调研黟县非遗,弘扬徽派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西递、宏村策划了民俗活动闹花灯及非遗花灯表演活动。宏村花灯流转,西递嫦娥奔月,直播浏览量超170万人次;同学们还取材西递、宏村、屏山村、南屏村等古村落的徽风皖韵,拍摄了 3000张照片和1500 段视频。“我们大学生应该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美丽乡村,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承非遗文化。”团队成员郭昊说。

油画校园生活主题 这群大学生不仅把乡村拍成了油画(3)

团队成员暑期三下乡期间拍摄的乡村振兴短视频

科技创新点亮乡村振兴“红心”

当VR遇见革命旧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安庆岳西鹞落坪VR科技创新“项目e站”团队为当地的红色革命旧址和村史馆构建VR模型。

数据测量是为展馆构建虚拟模型的第一步,为之后利用3dsMax和Unity3D等软件进行建模提供数据支撑。在队员们不懈努力下,一个VR革命旧址博物馆的雏形已经显现。游客带上虚拟眼镜,借助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地再现了红二十八军的战斗历程…….

大别山老区是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由该校旅游管理、城乡规划等专业本硕博学生组成的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队,深入金寨县进行大别山线性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创意策划、桂花村乡村旅游解说系统设计、张家店镇营销平台研发等实践。

团队队长林静说:“我们结合GIS技术已初步搭建‘九十里山水画廊’乡村规划区景点专题微信小程序,利用无人机飞行技术采集数字高程数据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用软件制作地形地貌专题地图,归集空间规划、地理信息、自然环境、人文故事等基础数据,包含地图漫游、景区概况、语音讲解、山水印象、路线导航等功能。”

油画校园生活主题 这群大学生不仅把乡村拍成了油画(4)

团队打造的“九十里山水画廊”乡村规划区景点专题微信小程序

“今年夏天,同学们到实践中深刻体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梦融入乡村梦、中国梦,充分用活所学专业技能知识,在深度感知社会的基础上,通过鲜活的、深刻的、接地气的形式,在乡村振兴一线讲好青年故事。”安徽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胡朝荣说。

转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作者:王海涵、王磊、朱蕾、杜子瑜,抖音@新华社快看

来源: 共青团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