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现又称春节,民国前只称过年,民国引入阳历后才将过年设立为春节。在中国古代腊月廿三那天开始祭灶神,祈求灶神上天多说好话。祭灶后是进入过年前的准备工作即“忙年”,忙年过程会一直持续到除夕当天。除夕之后直至正月十五称为过年,这段时间活动主要是走亲访友,亲朋相聚,有些地区还会有庙会等年俗活动出现。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什么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1)

一、过年起源

1、年兽传说

民间传说,远古时期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年的最后一天都会出来吃人。每年的最后一天为了躲避年兽,人们都会躲进山里,等到正月初一那天人们从山上下来返回家中。人们见面会互道恭喜,庆祝度过年关,为此人们将每年最后一天叫过年,寓意能躲过年兽度过年关。后人们识年性,贴红纸燃爆竹以驱年

这只是民间对过年的传说之一,正史中春联福字的起源应该是桃符。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描绘新年的诗词《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时人们在桃木板上雕刻神荼、郁律,希望驱邪避凶家宅平安,之后由于不可考原因桃符逐渐被春联福字所代替,到了明代已经很少再有人挂桃符了。

2、正史说

在中国古代没有春节一说,只有“过年”这一个叫法。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禹建立夏朝前,就有了过年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灰尘的“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新春扫尘就有了“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过去一年积攒的晦气、霉运通通扫地出门,新的一年可以迎来好运。尧舜时期已经不可考,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通过天文历法与对祖先的崇拜产生了年节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什么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2)

二、远古风俗

1、先秦、战国、汉、晋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过年的雏形,《诗经·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十月收获稻米后酿春酒,十月清扫打谷场,烹宰羔羊大家尝,共同举杯高呼主人万寿无疆。直至春秋战国后期才渐渐形成春节雏形,当时的春节主要内容是庆祝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

到了汉代时期,正式规定正月初一为“年”。并在过年时出现春晚的雏形,在当时的庙会上有组织的进行大型表演,但当时的表演基本只有一些街头杂耍:口吐莲花、绳术、藏人幻术等节目。守岁、换桃符、燃爆竹等各种现在年俗的雏形开始出现。

到了魏晋时期,除了传统的年俗活动继续发展外,还出现了名为“馈春盘”的过年风俗,《荆楚岁时记》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五辛盘就是春盘,所谓即小蒜、大蒜、云苔、韭菜、胡荽五中辛辣食物。

2、隋、唐

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短命王朝,当时过年习俗基本保留着魏晋南北朝的风貌,守岁、祭灶、祭祖、吃年糕、宴请亲朋一样都不少。除了这些传统年俗外,隋朝还将汉朝过年表演节目的习俗进行了创新,不再是定点表演,而是改成了游行表演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什么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3)

大唐盛世,过春节也非常讲究。除夕前,人们会赶到家中与亲朋好友团聚,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除夕当天,皇家还会举行一种大型的驱除瘟疫的仪式,称为“大傩”或“傩”,大傩仪式人数最多可以达到五百人之多。

唐代过年,爆竹虽然还没有全面兴盛,比汉朝时更为流行。当时还没出现春联福字,过年时人们替换的仍旧是刻有神荼、郁律的桃符。大年初一之后走亲访友也兴盛于这个时期,人们互相宴请,称为“传座”。魏晋时‘馈春盘’习俗,也被保留了下来。到了大年初七,爱美的唐朝女性会画梅花妆,妇女多在脸上画有“斜红、面靥”等名目的图案;嘴上涂着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的唇彩。印花在脸上,始于战国时期,在唐朝得到发扬光大。

3、宋朝

宋朝是一个文人气息浓厚的王朝,过年的风俗也是多种多样的,火药发明后,真正的鞭炮出现,《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也就是我现在所用的鞭炮。在宋朝之前燃烧的多为竹子而非鞭炮。同样是在宋朝,桃符开始被春联、福字替代。至初三,皇宫大内会用幡银赐于百官。

除了上述活动外,宋朝在过年时还有着蚕卜的风俗,宋朝诗人杨万里作《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曰:“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什么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4)

三、中古风俗与传承演化

1、元朝

元朝,蒙古人统一天下,将蒙古的风俗带到了中原,蒙古以白为贵,他们把正月称为白月,过年叫“希恩吉勒”也称“白节”。《马可波罗行纪》记载: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的臣民,正月初一都“服白衣”、“皆白袍”,并“互相馈赠白色之物”。除此之外,元朝还会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吃羊肉喝奶茶,摔跤表演等。不过蒙古人用高压统治,原本走亲访友的活动被禁止了,只允许家人之间互相道贺。

2、明朝

明朝,汉人最后辉煌的封建王朝,皇宫内与民间有所不同,皇宫内的年俗活动要正规一些,民间的则较为随意。自腊月廿四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就开始穿蟒衣葫芦补子,各家都蒸发糕,储备肉类,以备春节期间一二十日吃食。每年最后一天,就开始互相拜祝,称为“辞旧岁”。

大年初一,明朝人称为正旦节。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即可,这种名片被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盛放飞帖之用。初一当天五更起,焚香放鞭炮,而后进行一种名为“跌干金”的年俗活动,将门闩或木杠在院子地上抛掷三次。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也称元宵节,皇宫前主街上会举行灯会,直至正月十九才会逐渐撤去。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什么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5)

3、清朝

到达清朝时,过年的习俗就跟现在过年,大同小异了,但比现在过年更加讲究。腊月廿四以后,皇帝从寝宫出来,每经过一道宫门都会燃烧鞭炮以求吉利。祭灶在清宫是最重大的祭祀活动,供品可多达32种。皇帝会在腊月廿六之后进行“封笔”“封玺”活动,即停止办公之意。清代皇帝喜好舞文弄墨,常在过年期间写福字送于各大臣。

在民间,过年民俗活动比宫中一点也不少,接灶神、踩岁、熬年、家宴、压岁钱、放鞭炮等一样都不少。春节期间,清代人也搞宴请,初二日,子孙给家长拜年,初三日,家长赏赐子孙。长幼清算帐,这也是礼尚往来,也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见面之后互相作揖。这里的作揖也是由讲究的,左手包右拳的姿势,传说右手拿刀代表凶,用左手包住右手,一是表示尊重,二是祈求和平。

4、传承演化

“过年”始于春秋,目的只是庆祝一年丰收,祭祀祖先天地神佛祈求新的一年能五谷丰登。拓展于汉朝,确定了“年”节,庆祝形式多样化,年俗初漏端倪。发扬于隋唐,大量年俗被传承和确定,现今过年的基本年俗大多是这一时期确定下来的。改良于宋朝,文人气息带来的习俗改良,使的一些基础年俗更加容易操作。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什么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6)

衰落于元朝,高压统治下的政权,人被划分阶级,许多年俗因被禁止而失传。复苏于明朝,推翻元朝的高压统治,一些被禁止的年俗重新复苏,虽然也有失传但保留下来的更多。中兴于清朝,清王朝对“过年”的重视不在明朝之下,年俗的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清朝灭亡后社会动荡不安,年俗经过简化后基本变成了现今的样子。

四、结语

中国民俗传承千年,从古至今一脉相承,虽有些流失与历史洪流中,但保留下来的更多。如除夕、守岁、压岁钱、放鞭炮等古之如此。不但这些习俗流传了下来,一同流传下来的还有哪些有趣的传说。

春节传承千年,是每一名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瑰宝,如果我们不去守护它传承它,它终有一日会消失。当它消失那日,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段历史与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民俗史》

2、《武林旧事》

3、《唐诗、宋词、元曲》

4、《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