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古崖变化图(延庆古县城有这么多历史变迁)(1)

嘉靖《隆庆志》所附《永宁城之图》

延庆古崖变化图(延庆古县城有这么多历史变迁)(2)

光绪《延庆州志》所附永宁城及其周边图

延庆古崖变化图(延庆古县城有这么多历史变迁)(3)

光绪《延庆州志》所附《河道图》

延庆古崖变化图(延庆古县城有这么多历史变迁)(4)

《水经注图》所绘清夷水流域图(居庸县附近)

古县城

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延庆拉开帷幕,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会有部分赛事在延庆举行。延庆,这座位于北京西北部的塞外小城,它的历史也伴随着世人瞩目的当下而逐渐为人所知。

延庆古称龙庆、隆庆,它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了。据考古发掘,境内有菜木沟、路家河、古家窑、姜家台等多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以及古城村、姚家营、香村营等多处夏、商、周等多个时代的遗存。位于张山营镇东门营村西北的古崖居遗址,更是以其神秘的面貌吸引着广大考古工作者和普通游客的到来。

延庆地处塞外,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边塞游牧文化的交融之地。当中原政权强盛时,延庆地区是农耕文明向外辐射其影响力的桥头堡;反之,如果中原政权势力衰落,这一带又成为草原游牧民族通往内地的跳板。这种消长变化在行政区划上有着直接的体现,今延庆、怀来一带与今北京地区的隶属关系变动频繁——有时,今延庆、怀来地区与今北京一带同属一个行政区,且其治所多在今北京;有时,它们又以山为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区。

历史上,在今延庆一带设置过县治的主要有居庸县、夷舆县、妫川县、缙山县和永宁县等。这些县份存续的时间不一,命运各异,它们的治所大多仍有遗迹残存至今。

居庸县

设立于秦汉时期,治所在今延庆城区一带,北齐时被废弃,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居庸县的建制。由于延庆城区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古居庸县城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痕迹了。

现在残存在这一带的城址主要是明代的遗迹,现存的西北角一段城墙,长约110米,马面较为完整,外有护城河的遗迹。延庆城址系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在元代城址的基础上复建,始建年代不详,或许是在古居庸县县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来。此后的宣德、景泰、万历等朝又相继增修,是元明清时期隆庆州(后改称延庆州)的州治所在地。

居庸县的得名,可能来源于居庸关。居庸关也称居庸塞,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号称天下九塞之一。东汉末年,因为对待边疆部族政策的差异等原因,幽州牧刘虞与镇守幽州的公孙瓒兵戎相见,后来刘虞战败,从蓟城(今北京西南)逃到了居庸县,并在这里被公孙瓒的军队所俘虏。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也多次提到了居庸县及其附近的山川水系等情况。

夷舆县

设立于西汉,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上谷郡有夷舆县。从其地理位置和名称来看,设立这个县应与当时这一带的山戎部族有关,它可能是西汉政府控制这一带夷族的前哨之地。王莽建立新朝后,把上谷郡改名为朔调郡,夷舆县则改名为朔调亭,东汉建国后恢复了西汉旧称。

由于人口减少,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刘秀下令省并全国的郡县,一次就撤并了400多个,夷舆县被并入了邻近的居庸县,此后再也没有恢复过。其县城便被逐渐废弃,但并没有消失,《水经注》称其为夷舆县故城,明清时期的史料也多称其为夷舆故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相继开展了三次文物普查。夷舆县故城遗址在第一次普查时即被发现,第二次普查时做了更为细致的调查,它的名称也是那个时候确定下来的。1985年更是被确立为延庆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据相关文物普查资料介绍,“城平面略呈椭圆形,东西约237米,南北约430米,周长约1434米。现存西北角夯土城墙长178米,残高2米。”今延庆区旧县镇古城村东北侧残留有一段土墙,这便是夷舆县故城残留至今的遗迹了。

妫川县与缙山县

妫川县设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唐末改为缙山县,并以此县设立儒州。缙山县的得名,与这一带在古代曾是缙云氏活动的地区有关。

其治所位于今延庆区旧县镇旧县村城址内。此城原有内外二城,内城为砖砌、外城为土筑。据文物资料介绍,城址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80米。现仅残存一段长约50米、宽6.5米、高5.5米的城墙,城内有少量古建筑、石雕和碑刻等遗物。缙山县自唐末设立后,历五代、辽、金等朝代,其名称和规格虽偶有改动,但其治所均在今旧县村的城址内。

到了元代,由于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生于今延庆城区东部的香水园,因此在他即位后,就将这里升为龙庆州。大约在这时,缙山县治所也迁入今延庆城址内,位于今旧县镇的原缙山县城就逐渐废弃了。此后,缙山县也并入龙庆州,今延庆城区一带便长期称为龙庆(隆庆、延庆)了。

永宁县

设立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与隆庆州同时设立。永宁县的得名来源于《尚书·吕刑》中的“其宁惟永”一语,其治所位于隆庆州以东的团山之下,即今延庆区永宁镇一带,最初没有筑城。

到宣德五年(1430年),开始在灰岭一带筑城,即今永宁镇永宁城遗址。永宁县、永宁卫和隆庆左卫的治所均设在此城以内。城为砖砌,方形,周长六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设四门。明穆宗隆庆年间,为避讳而改隆庆州为延庆州。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革永宁县,并入延庆州。此后永宁城逐渐废弃,至1950年开始拆除城墙,现仅残存一段700多米的城墙,以及西北角马面。

海坨山

海坨山位于北京市延庆区与河北省赤城县两地交界处,地跨延庆区张山营镇、河北赤城县大海陀乡和雕鹗镇,因为地跨两省市,它的名称也有些许差别,延庆称为海坨山,赤城称为海陀山。本文沿用延庆这边的说法,称其为海坨山。

海坨山在延庆城区西北约18公里,分为大海坨山、小海坨山和三海坨山,其中主峰大海坨山海拔2241米,是延庆区境内最高的山峰,也是北京市境内仅次于东灵山的第二高峰。小海坨山与大海坨山位置相邻、山体相连,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的举办地,其南麓将建设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奥运场馆。可以预见,这一片热土有着光辉灿烂的未来。

海坨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称它们“峰举四十里”“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当时这一带还不叫海坨山,而是叫大翮山、小翮山。翮字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它是指禽鸟羽毛中间的硬管,常用来代指鸟翼,也就是带有空心硬管的羽毛。关于大翮、小翮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非常神奇的传说,与王次仲有关。

王次仲名叫王仲,次仲是他的字,相传他是战国末年燕国上谷郡人。上谷郡的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以北,今延庆地区在当时也是上谷郡的辖地。王次仲年轻的时候,把汉字字体从篆文改成了隶书,这是一个重要的改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政务繁多,用传统的小篆字体在竹简上进行书写非常麻烦,而王次仲改进的隶书字体简洁易书,立时就显出了优势。

秦始皇听说了王次仲改进字体的事后派人找到他,希望他能为朝廷效力。但王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不愿出山为官。秦始皇非常生气,派人把他装进囚车,准备押送到咸阳。途中,王次仲突然变为大鸟,飞出车外,向远方飞去。在飞行途中,大鸟一度在空中盘桓,两片羽毛掉落在附近的山峰上,也就是今海坨山一带,于是后人就把羽毛掉落的地方称为大翮山、小翮山。

王次仲变为大鸟一事固然是传说,但大翮山、小翮山的地名却流传了下来。当地百姓也把王次仲当作神仙来看待,每逢水旱灾害都要对他进行祭祀。据《水经注》和《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大翮山、小翮山山顶上曾有一座次仲庙,就是人们为纪念王次仲而修建的。

金元时期,都城在今北京,由于距离较近,且风景优美,大翮山成为京畿名胜,来这里从事宗教活动或进行游览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作品。大翮山南麓有一座秋阳观,1224年二月,长春真人丘处机曾来这里打醮,也就是设坛念经做法事。他见山水明秀、松萝烟月、风景优美,于是兴致勃勃,欣然题诗两首:

其一曰:

秋阳观后碧岩深,

万顷烟霞插翠岑。

一径桃花出水急,

弯环流水洞天心。

其二曰:

群山一带碧嵯峨,

上有群仙日夜过。

洞府深沈人不到,

时闻岩壁洞仙歌。

耶律铸是蒙古帝国时期名臣耶律楚材的次子,他曾到大翮山一带游览,一直爬到顶峰,眺望远处的城郭和郊野,写下了《游大翮山》以资纪念:

路盘空翠上青天,下望皇州一点烟。

云叶去堆人脚底,日华垂在马头前。

露花烟草芬兰麝,百籁群鸣播管弦。

可诮旧游王次仲,不来寻谒酒中仙。

明清时期,大翮山、小翮山一带逐渐被称为海陀山、海坨山,又因与今延庆城区正北的冠帽山(东岩山)东西相对,故又称为西岩山。山上有龙潭,山下有西岩寺。时人记载海坨山“高耸万仞,层峦叠巘,云生其巅,雨即随之”。由于海拔较高,海坨山形成了特殊的山地气候,尤其是夏季骤雨如飞,被称为“海坨飞雨”,是妫川八景之一。海坨山在每年十月至次年六月期间,山顶常有积雪,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海坨戴雪”。

海坨山不仅有优美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战期间,北平、天津等城市相继沦陷,北平北部山区成为连接平西到冀东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显著上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热察军区派遣部队梯次进入平北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斗争形式由隐蔽到公开,根据地规模由小到大,逐渐形成了以海坨山区为中心的平北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军民在强敌环伺的敌后地区艰苦奋斗,付出了巨大牺牲,也取得了可喜战果。

海坨山地区峰峦起伏、山高林密,建有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大片次生油松林,植被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北京和周边地区较为完备的生态系统,十分有利于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尤其是能有效地抵御来自西北方向的风沙,是北京西北方向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冬奥会的临近,为协调环境保护与场馆建设之间的关系,有关部门对保护区的范围进行了局部调整,以实现自然环境与体育设施的和谐共存。

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优美的风光、丰富的植被、灿烂的未来,海坨山的故事,还会不断书写下去。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田海

流程编辑:吴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