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王简

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一个说得很泛溢的词,鸡汤学、成功学、神学、玄学、西哲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本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一下老子心目中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一种怎样的标准。

老子在《道德经》对“人生境界”的命题,其实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道”的层面,二是“德”的层面,三是“善”的层面。《道德经》帛书本和王弼本是有差异的,我会注解一下,让大家了解。

“道”的层面。“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王弼本。此句帛本无。48章,“无为而无不为”,王弼本,帛书甲、乙本均残缺,高明认为帛本是“无为而无以为”,见《帛书老子校注》,高明撰)

“德”的层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38章,王弼本。帛本无“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此句)。

“善”的层面。“上善若水”。十善:处善下、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浊善清、攻善胜。(前八善第8章,浊善清,15、45章,攻善胜,78章。王弼本按“上善若水”,帛本甲按“上善治〈似〉水”,帛本乙按“上善如水”)。

有上、下自然会有中。有上善也应该有中善、下善。因此,首先得出“道、德、善”三者对应关系,“大中小道”对应“上中下德”对应“上中下善”。这里就不搞这么复杂了,我们只探讨和构建老子的“道”和“德”的人生境界三个层次。大家只要清楚不同层次的“道”和“德”,具备同等层次的“善”就可以了。这里的“善”意为“擅长、善于”,不是“善良”的意思。

‬老子心目中的“人生境界”

王弼本虽做增改,但并不太影响老子原意,而且已历代沿用至今,我说“上善如水”还要被纠正错别字,因此我们取王弼本。《道德经》汇总后得到这几句话: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沿用这几句话的文字排列、逻辑和原文用词,王简构建和重现了老子心目中的“道”与“德”的三个不同层次,说是“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也挺恰当,录入《道理经》:

“上德不德,无为而无以为。大道无道,无为而无不为。

中德有德,无为而有以为。中道有道,无为而有不为。

下德不失德,有为而有以为。小道不失道,有为而有不为。”

【王简译】

上德,不认为世上有德,顺其自然就做了,并不认为自己在做有德之事;

大道,不认为世上有道,顺其自然就做了,没有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没有想做而做不成的事。

中德,认为世上有德,顺其自然就做了,认为自己在做有德之事;

中道,认为世上有道,顺其自然就做了,没有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只有想做而做不成的事。

下德,时刻提醒自己不失德,按照德的要求行事,认为自己在做有德之事;

小道,时刻提醒自己不失道,有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有想做而做不成的事。

这就是我认为老子心目中的“道”、“德”的三重境界,或者说是“人生的三重境界”。

对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怎么理解。理论上,概念和逻辑上的“德”也有不同程度的“德”,上德之上还有上上德,下德之下还有下下德,但既然都命名为“德”,上德和下德就同属于“德”的范畴。或许老子心目中的德是有分数的,比如上德80-100分,中德60-80分,下德自然就是60分以下了,不及格。“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虽然还是德,但是不及格,所以老子称之无德。我们就这样理解吧。

看到这里,如果您还看得懂的话,特别是对人生三重境界的不同差异能明白和理解,那么您应该对《道德经》非常熟悉,已得其十之六七,因为您起码能分清楚,“无为,无以为,无不为;有为,有以为,有不为”的区别。如果您实际上已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按三重境界在修炼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那么您已经是“悟道”中人了。

注意,我不会说某人“觉醒了”,“悟道了”,只会说某人“觉醒中”,“悟道中”。“悟道”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也不存在这个终点,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过程。某人说他“觉醒了”,“悟道了”,只可以说相对另外一个人,另外一类人相比较而言,或许也不存在这个比较的标准。千人千面,万人万解。大道无形,大道无道。万人万道,万道万解。没有标准的“修身”、“悟道”公式,只有自己去“悟”去“修”。

关于“觉醒”和“悟道”的话题,写过一篇文章《你“觉醒”了吗?下次见到这个问题,你要想起一道菜,和蜜蜂蝴蝶》,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

上德、大道境界。已是天人合一。天之无为,人之有为。世人的道与德,对于他来说,并不存在。他自身就是道,自身就是德。(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很清楚自己的能量和能力,不会去做不能做的事,不会去想做不成的事。所以他凡事顺其自然就做了,没有去想,不能做的事;没有去做,做不成的事。他可能也是一个普通人,一名勤奋努力的老职员,一名终日奔波劳碌的外卖老哥,一名一贫如洗,埋头学问的学者,一名任劳任怨,养育儿女的母亲,一名无怨无悔,驻守边疆的战士,他们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在做什么,怎样去做,充满希望和快乐,并将这份爱铺满大地。上德大道之人与财富无关,与权势无关,与地位无关,与自己对自己以及天地万物的理解有关。

中德、中道境界。与上德大道的区别就是一个心中无道无德,一个心中有道有德;一个随心所御,一个随心所欲。一个无所不为,一个有所不为。

下德、小道境界。不离道、德,随心所遇,有选择权,没有决定权。

不入德,不入道。不明道、德。随遇所心,随波逐流,见人人话,见鬼鬼话。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在做什么,如何去做。直到老死,也不知道为什么来这世上,或许压根没想过这个问题。

道与德不高深的,想清楚了就很简单的,老子自己说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为了更好理解,我们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不同境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有什么差异。

‬日常案例

彭宇事件,影响极大,媒体称之为受之影响中国道德水平倒退五十年,大家可能大多听过,大致的经过: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彭宇就是“肇事者”。(事后多年,媒体宣称彭宇承认自己不小心碰到了老太太。)

引起轩然大波的是南京鼓楼区法院某法官的判决依据和逻辑:

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

做人最高境界要懂得舍得才有德(人生最高境界上德不德)(1)

摘自网络

引发后果:

此案判决后,经媒体报道,引起系列连锁反应。全国各地出现多起类似事件中的老太太,老头儿没人扶,有个路人跌倒在马路上没人救治,惨遭多车碾压,甚至连熙熙攘攘的人行道边跌倒的老人家被直接隐形,任由人流从身边经过。国人陷入沉默与纠结。网民“任我赢”在网上发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老人脸朝下倒在人行过道上,一根拐杖被甩在一边,边上站着的好几个围观者似乎想要上前帮忙,却又因为顾虑而裹足不前。帖子中还提到,有不少经过的人提醒那些试图上前帮忙的市民:不要扶,小心扶了以后被赖上,遭殃、破财。在对该帖多达2万多条回复中,支持明哲保身和谴责路人冷漠的声音,基本上各占一半;但不论持何观点,讨论者都达成的一点共识是:路人的小心,是有道理的。彭宇案后,有公众认为“判决结果让国人的道德观倒退了50年。”彭宇案,留给国人一个被普及的道理:“不是自己的事少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不想扶,是扶不起。”

做人最高境界要懂得舍得才有德(人生最高境界上德不德)(2)

做人最高境界要懂得舍得才有德(人生最高境界上德不德)(3)

做人最高境界要懂得舍得才有德(人生最高境界上德不德)(4)

摘自网络

做人最高境界要懂得舍得才有德(人生最高境界上德不德)(5)

点评:

1、这位法官没读过《道德经》。

2、不知道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是“道德”。

3、不是业务不精的问题,是不懂!我国现行司法原则是“无罪推定”,仅凭假设和推测怎能断案。

4、国家法规、政策,公权部门执法、执政水平,对全民道德观念,道德水平有巨大影响。

回归主题,我们重点探讨,三种境界和不入境界的人,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会有怎样的差异?

上德、大道:情况不紧急,有旁人的话会请求协助或自行取证(如实记录现场真实情况,没毛病),情况紧急会马上采取最优合理方案,报警或自行救助,不会考虑可能出现的索赔,人命关天,救人再说。就算事后被讹了也不会后悔。事后悄然离去,不声张,不会主动要求荣誉。并不认为做了什么大事,认为是份内应该做的平常事情,心境平和。甚至大多数紧急情况下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救人,哪怕存在高度的危险性,甚至丧命。

中德、中道:大体同上。心情较激动,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发朋友圈,享受众人称颂,不介意媒体关注(有的话)。

下德、小道:心里巳经决定要救助。心理活动剧烈。首先自行视频取证,请求路上取证和协助。不会占主导地位,宁愿担当从属协助角色。如果没有人证或没带手机无法取证,会更加犹豫和纠结,但不会离开,或许会保持一定距离观察,或者会选择等侯一下,看有无路人经过。救助完成心情极激动,充满自豪感,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大事。发遍朋友圈、微博、头条、抖音,极享受众人称颂,主动寻求媒体关注。事后多天、多月、多年偶尔会“不经意”提起。

不入德、不入道:加快脚步,有多远躲多远,装作看不见。或者做吃瓜群众,“好心”提醒跃跃欲试救人者,提醒其注意法律风险。发遍社交媒体引流,甚至开直播。事后发遍朋友圈,虚构、夸大自己作用和功劳,埋怨为了救人饭都没吃,好饿。

大致就是上述表现吧。不同境界的人处事方式、风格、逻辑、格局完全不同。不仅仅体现在扶人救人这件事情,这只是一个缩影,而会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中,也同时决定了自己未来天花板的高度。

最后,换另一种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对“人生境界”进行总结:

“人之境界,何和与合。

兽人,人兽合一,为生恶行。

小人,人邪合一,为生邪达。

凡人,人本合一,为生而生。

能人,人德合一,为乐而生,随遇所心。

君子,人己合一,我生他生,我乐他乐,随心所遇,造福众人。

贤人,地人合一,众生众乐,随心所欲,造福国人。

圣人,天人合一,天下人生,天下人乐,随心所驭,造福天下。

人皆可圣,人己合一,内圣也。

弱者,受助。凡者,自助。能者,助人。贤者,助众。圣者,助天下。

能人,随遇所心。君子,随心所遇。贤人,随心所欲。圣人,随心所驭。”

(《道理经》)

原创/作者:王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