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杭州考生排队进入高考考场
今天,很多家长应该会百感交加:家里的宝贝高考了。
高考,是一道人生的分水岭。
孩子高考、被大学录取后,就要“离巢”了。
另外,今年也比较特别:因为疫情原因,和最近十多年相比,高考推迟了一个月,从六月开考,变成了七月开考,和很多家长当年参加高考的时间一样。
人生中,“昨日重现”的机会毕竟不多。
高考时间的意义,其实还不止于此。借着这个机会,已阅君今天要来聊聊高考时间怎么来的,中间又经历了哪些变化。
没统一高考时间的日子,并不美好
中国曾经有过“有高考,但没有统一高考时间”。
这段时间很长,从1905年开始。这一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迎来了现代高考制度。
但那时候的高考,和现在很不同。
各个学校自己出考题,高中毕业想读大学,直接去想要就读的那所大学报名、参加考试。
各学校自由安排入学考试的时间。像1931年有的大学入学考试时间安排在7月份的6日到8日,而南开大学的入学考试时间却安排在7月下旬。自然也就没有了统一的高考时间。
简单来说,就是“高校单独招生,学生四处赶考。”
这种高考制度下,传出很多佳话:
1929年,钱钟书参加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数学只考了15分,但因为他的国学和英文实在太好,还是被录取了。
1922年,有个叫卢冀野的学生考东南大学,数学更差,吃了个鸭蛋,但因他国文是满分,结果被破格录取。
现在还有些人觉得这种办法不错。
但这点不能忘记:它们仅仅是佳话,佳话不是常态。
这种制度有个致命的问题:当时上大学,相当费钱。
光参加高考,就相当昂贵:考试前,要先缴一笔报名费,1930年考北京大学的报名费是3块银元,就这还算是便宜的,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的报名费还要更贵。
如果考不上,这笔钱是不会退的。
报考一次,就被录取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当时的考生,通常要报考三到五所大学,光报名费就要二十多块银元。
考试还要赶到学校所在的城市,又要花一笔车旅费、住宿费。
考上了,学费更是不便宜:一年约一百多块银元。
当时大多数穷人家庭的月收入可能只有三五块银元,饭都吃不饱,连赶考、报名的费用都付不起,更不用说还要凑送孩子上大学的学费了。穷人的孩子,很难有上大学的机会。
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穷人家庭出身的考生来说,“有高考,但没有统一高考时间”并不是一种公平的制度。
问题就来了:普通人家的孩子,怎样也能上得起大学?
高考时间确定,意义很大
这就要从新中国成立说起了。
1949年,因为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当年高校入学考试还是沿袭过去单独招生的方式。
但到了1950年,就开始变了: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范围扩大: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首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这就是现在的高考模式。
1952年高考时间是8月15、16、17日3天。
有统一高考时间,意义很大,因为考生可以省下这几笔钱:每考一次、就要出一笔的报名费,为四处“赶考”而花掉的车旅费、住宿费、餐费。
另外,当时上大学,学费不再昂贵,还能得到各种补助。
这就等于向普通人家的孩子敞开了大学大门。
至于高考时间,却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以每年的7月15至17日居多。
比如说,1964年的高考开始日期,就在当年的7月15日。
这个7月,和很多考生家长当年参加过7月7、8、9的三天的高考,没有关系,因为1966年到1977 年,高考被废除,高校也停止了招生。
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的这次高考,相当特别:它不是全国统一考试,而是由各省单独命题、组织考试,也没有个全国统一的考试时间,各省高考从11月28日开始,到12月25日结束。
唯一一次在冬季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