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掩耳盗铃仅仅为比喻义所限么?

哪个成语出自掩耳盗铃这个故事(掩耳盗铃还有这些不为人知的谋略)(1)

让我们先从几个方面来考虑这则故事吧。

1. 铃铛所有者为何要把铃铛挂于门前?其此为有没有想过会被人去偷?而有人偷意味着什么?

2. 盗铃者为何要盗铃?其他人家门前门口有没有铃?若没有,他为何会有此念头?这又意味着什么?

3. 欲盗铃,但知铃响会被人发现,因此思考如何才不会被人发现,最后想出以掩耳的方式进行。这一点表明此人遇事是随便冲动盲目做事么?为何他又没有达到目的呢?其认识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 盗铃者掩耳方式是突然产生的么?此动作与其认识是相吻合的,并且掩耳他一定用过,并且他确实也听不到了,于是他才用此法。这一点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5. 盗铃者由自己听不到推测他人也听不到,这种思维逻辑犯了什么错误?同时我们人类的思维却又是在不同的思维程度和水平上用它,这又暗示着什么呢?

6. 放铃者与盗铃者是否有关系呢?若是有,铃起什么作用?

7. 若让他人掩耳,即便自己不掩耳也可以盗铃,这又有什么启示?

掩耳盗铃并不仅仅只就比喻义那么简单,它对我们认识自身,了解人的认识及社会生活等都有启示或指导作用。

以上几个方面不去看了,从谋略方面来看一下。

假设A为拥有铃铛者,B为盗铃铛者。有下面这一种可能:

A欲寻B,但是用尽各种办法都失败了,但A知B很喜欢铃铛,因铃铛对其有特殊意义。因此A选了一个B最钟爱的铃铛挂于门前。这样行人便会自发传开这个消息。B知道此消息后便有可能欲得,这样A就不必主动去找B而是等B送上门来。

也可用于A是销售铃铛的,但销路不好,无人光顾。于是A想出了掩耳盗铃这一方法免费为自己的铃铛作了宣传,扩大自己产品的知名度。

在A还可以认为A 根据B的性情特点故意布的局等等。

若在B除了以上情况外,还可能有其他几种情况。

比如B欲打探A府中消息,但苦于无处下手,无法亲近,于是用掩耳盗铃这招以达到目的。

又或说B知A的用意,但不露声色,将计就计,假装中计,以使其中己之计。

又如B欲见A府中某人或铃铛主人,但无从见,因此从铃铛入手。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见的人对铃铛的态度,所以自己一定可以见到自己想见的人。

……

若用于营销中,也有许多可取之处。

盗铃者盗铃时之所以掩耳是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这意味着其知自己做的不光明正大,所以掩耳与其说是防外人听见,不如说是自我心理安慰,让自己心里坦然些。这一点告诉我们人都有自尊,也是有面子的,不论做什么事,他都会想法设法维护自己的尊严、面子的,即便明知自己是错误的。

这样设计营销方案时,便可以此大做文章。仅仅是提供了顾客所需的产品还不足以让顾客认同,并且也不具备与同类产品相比的明显优势。这时可以让产品与顾客的尊严、心理相联系并使之成为固定的联想。这样顾客就不会把自己的产品仅当作是与同类产品相同的产品去看待了。相反会出于维护自己而自觉地维护产品。

也可从创造顾客的需要、消费欲望来看,因铃铛挂出才让人想去偷(略)。

也可以从教育消费者来看,因掩耳盗铃是认识上的错误所致,所以人要让自己更健康成长,需要更新观点,不断学习。

也可从教育来看。

比如说A可通过B,以此为典型,教育大众,从而迅速扩大教育影响。

B的错是与当时社会认识相联系的,因此社会教育也有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