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小邹氏的诰命(知否原著被低估的张夫人一招制敌小邹氏)(1)

记得有一句话是: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不论是在剧里,还是在《知否》原著中,张氏都是一个很出彩的女子,其母亲张夫人则是一个被低估的母亲。

原著里盛明兰第一次探望张氏时,曾这样描述道。

“一个临盆不远的孕妇,竟瘦得皮包骨头。她一会儿说京城风物,一会儿说诗词典故,明兰直想把自家小姑子顾廷灿拉来,叫她看看什么才是大家小姐的傲气,什么才是才女的清高。”

可见,张氏骨子里的那种倔强和揉在血液里高贵,才是真正千金小姐应该有的样子。

正是这样一位曾被万千宠爱、面对婚姻又宠辱不惊的女士,被母亲张夫人一顿教训,她愕然觉醒,在混沌不堪的国舅府走出一条血淋淋的林荫小道来。

印象最深的就是张夫人的一句话,她素日的温文柔和全不见踪影,目光果断道:

“芬儿(张氏)呀,世上哪有事事如意的。好日子要过,坏日子也得过下去,还得过好了。”

原著里曾对张氏的结局这样描写:“张氏足足生了半打儿女,后半生子孙绕膝,热闹烦恼不得闲,再无功夫空叹落寞。”

可见,有其母必有其子,能有一个在生活上去指引你的好母亲何其重要。

知否知否小邹氏的诰命(知否原著被低估的张夫人一招制敌小邹氏)(2)

张氏,英国公独女。

英国公老来得女,张氏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里,也因为这份宠爱,所以张家夫妇挑来挑去,在女儿十七八岁时还没挑到一个满意的女婿。

好不容易挑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郑家,与英国公家同为高门显贵,门当户对,且彼此十分满意。

奈何朝廷动荡,八王爷登基。

皇上为了融合自己在地方上的旧势力和京城里的新势力,将张氏指给了国舅爷沈从兴做填房,让郑家娶了沈国舅的妹妹小沈氏。

沈国舅的亡妻大邹氏,是百年难得一见的贤德,为了救沈国舅的姐姐(当今皇后),连带着腹中孩儿不幸离世。

由此,沈家为了偿还这份人情,沈从兴收大邹氏的妹妹小邹氏为贵妾,并赐诰命,以此保全邹氏一族富贵。

知否知否小邹氏的诰命(知否原著被低估的张夫人一招制敌小邹氏)(3)

张家既知沈家和邹家的这层关系,自然十分反对这场亲事。

张氏曾和明兰说道:“当初皇后娘娘透出结亲的意思,娘哭着只是不肯。张家人丁兴旺,我光是嫡亲的堂姊妹就有七八个,母亲便想叫叔父们的女儿去,可爹说,从小到大,堂房姊妹中数我最尊贵,如今家族有急,我不去,谁去?”

受得了这份尊贵,便要能担得下这份责任,吃得下这份委屈,英国公明白,张氏也明白。

所以,她不得不接受这场政治联姻,嫁给了沈国舅沈从兴。

果不其然,婚后的生活,让人眼界大开。

沈从兴顾念亡妻大邹氏,一味宠爱小邹氏,对张氏不理不睬。

这是张氏料到的,她自己也看不上宠妾灭妻的沈从兴。因为看不上,所以不想争。

而小邹氏却凭借沈从兴对大邹氏的愧疚之情,在国舅府里越发颐指气使,根本不把张氏放在眼里,还时常找其麻烦。

知否知否小邹氏的诰命(知否原著被低估的张夫人一招制敌小邹氏)(4)

若是以往,以张氏在娘家的脾气,早就把小邹氏收拾了。

英国公忠义,虎父无犬女,张夫人手腕了得,他们教养出来的女儿自然不会差。

无奈上有皇后维护,又是皇上赐婚,张氏如何能把事情闹大?既然答应了赐婚,就要对皇上尽忠。

张氏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小邹氏“作威作福”。

小邹氏看张氏这么软弱可欺,越发胆大包天,甚至整个邹家,仗着有沈国舅撑腰,在京城里败尽名声。

知否知否小邹氏的诰命(知否原著被低估的张夫人一招制敌小邹氏)(5)

张氏临近产子请太医平安脉,小邹氏便各种作妖,回回扣留太医半盏茶的功夫。

张氏性子冷淡,懒得和小邹氏啰嗦。

一天,小邹氏扣留半晌后,邹家大舅爷来访,听说是城内名医,又趁机大摆架子,从头到脚让太医看了一遍,还开了很多名贵药材。

面对久久未到的太医,张氏暗暗动了气。

后张氏差人去请太医,却听说邹家舅爷以来人不敬之名义将太医捆打一顿。

听此,张氏再无法忍耐,她不顾众人阻拦,捧着大肚子上前理论,两边推搡起来,混乱中被推倒在地,场面大乱。

要知道,生孩子就是鬼门关上走一趟,如今,害得张氏早产,邹家的所作所为无可推卸。

可想而知,为了保全沈家,沈从兴哪还顾得上与大邹氏鹣鲽情深,更没脸为小邹氏和邹家说情。

知否知否小邹氏的诰命(知否原著被低估的张夫人一招制敌小邹氏)(6)

在隐隐还残留着血腥气味的产房里,张夫人稳稳地坐在床前的一把太师椅上:“这回连你爹爹也病倒了,你若再不清楚明白些,也妄为张家的女儿了。今日他们敢推搡你,明日就敢要了这孩儿的性命。你到底是嫁出去了,娘家能帮你多少?再怎么使力气,还得看你自己的。

张氏略有所动,看着襁褓中的孩子,纵有万般清高、千样心气,统统化作一团母爱。

是啊,风风火火,敢做敢当,天不怕地不怕,这才是原本张氏该有的性格。

上有得力的父兄,膝下有可爱的儿子,有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人,还在空叹什么落花?

知否知否小邹氏的诰命(知否原著被低估的张夫人一招制敌小邹氏)(7)

不得不说,张氏能重新拾起对生活的热情,儿子成为了她的最佳推助力,而母亲张夫人则是一心一意为女儿打算、站得高看得远的前瞻者。

哪怕小邹氏当初为救大邹氏的孩子失足落水全是诓骗,哪怕是小邹氏气焰嚣张、高傲跋扈,哪怕她在国舅府里频频打压张氏,以此凸显邹家于沈家的恩情。

张夫人还是告诫女儿和身边的人,肃穆道:“便是如此,你们以后谁也不许动她!”

深宅大院里的龌龊勾当,张夫人见得多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自保的必要能力。

张夫人清楚,小邹氏和邹家轻易倒了,沈国舅的那种愧疚之情反倒无法排解。

而留着他们,让邹家的几个舅爷不停地惹事,时时牵连国舅府,不停收拾烂摊子,还得力劝姑爷相助,她倒要看看,再厚的深情又能被磨到几时?

过后,张夫人正色道:“你和姑爷这般冷着,也不是个法子。这次是个极好的机缘,不但除了一半祸患,姑爷此刻必对你心存歉疚。他再来瞧你时,你可不许给他脸子瞧,为着孩子,你得服软,该哭就哭,该说委屈就说委屈,该柔弱就柔弱,把人给我拢住了。不要总说都是命,你不压在命头上,命就要压在你头上。”

听完母亲的话,张氏久久沉默。

知否知否小邹氏的诰命(知否原著被低估的张夫人一招制敌小邹氏)(8)

这世上,哪有真正的仙女。

原著中曾这样描述道。

产后第四日,沈国舅头一回踏入屋里,夫妻两俱似死过一回一般,身心俱疲,两人默默对坐许久,张氏扑在丈夫怀里狠狠哭了一场——不知是在哭自己无可奈何的妥协,还是在哭天下女子的宿命。

要生活,首先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比起在傲气地坚持中枯萎凋零,还不如在圆滑的妥协中好好生存。

张氏甚至对明兰说过:“等将来沈从兴一死,她立刻带着儿子搬出去住,更自在悠闲呢。”

知否知否小邹氏的诰命(知否原著被低估的张夫人一招制敌小邹氏)(9)

反观沈从兴,却在朝夕相伴中,看到张氏的好。真正让沈从兴对张氏刮目相看,是那次家贼入侵。

那是八王爷刚继位不久,朝廷动荡,内忧外患,英国公、顾廷烨和沈从兴被皇上派遣在外征战,而京城的其他王爷又盯着皇位蠢蠢欲动,发动叛乱。

一些“虾兵蟹将”混水摸鱼,入室抢劫之人数不胜数,京城内很多有权有势的高门都受到了波及。

张氏气极,领着护卫们去杀贼,她亲手用贴身软弓射伤了数名贼人,还拔剑削了两个贼人的耳朵。

原著里这样写到:张氏怒极,二话不说,刷刷数剑削下那两贼的耳朵,甩在地上喂了黑獒。当时满场肃穆,沈府众人敢出声。

经此一事,张氏反倒因祸得福,不仅赢得了沈从兴的尊重与爱慕,在沈家也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丫鬟婆子在她面前大气也不敢出。妾室和继子女见了她,再不敢顶嘴啰嗦。

放眼古代,有几个女子能做到?

在《知否》原著的番外里,沈从兴与张氏生了一打孩子。

正如原著中所说:沈国舅只是个普通的男人,既没那么坚贞,也没那么凉薄。

他固然对大邹氏情深义重,却亦如张夫人所料,这份情终是架不住岁月侵蚀,后妻幼子日日在身边,他真的很喜欢张氏生的几个孩子,每一日都更加喜欢。

午夜梦回,他的心口上始终压着死去的大邹氏,进不得、退又不得,生生熬出了两鬓霜花。

所以,他只能趁着自己心志坚定之时,把能做的都做了,把能给的都给了,成全了那份多年前许诺下的良心。

知否知否小邹氏的诰命(知否原著被低估的张夫人一招制敌小邹氏)(10)

张氏的一生,极其具有代表性。命运看似让她抽中了一枚好签,但过程中解出来的却是一枚坏签,她失望过、无所谓过。

最后,她凭借母亲的指点、自己的醒悟力挽狂澜,让好签继续延伸。

她始终不爱自己的丈夫,却能在岁月的年轮里最终抓住丈夫的心,这靠的是她自身的人格魅力。

对于张氏来说,婚姻虽然差强人意,但父慈子孝,也是一种幸福吧。

可,对于大邹氏而言,忘我付出的女人,太傻。沈从兴这种念念不忘并没什么实际的意义,只是全了生者所谓的道义,那埋在土地里冰冷的尸骨,尽显悲怆。

曾经,每一句话或许都是真话,每一句许诺或许都很真诚,但物是人非,还有什么用呢。

不过,一场闹剧而已。

知否知否小邹氏的诰命(知否原著被低估的张夫人一招制敌小邹氏)(11)

生活,说起来各有不同,其实也是相似、相通的。

心情起起伏伏,日子好坏相间。

聪明的人,把坏日子好,把好日子过得更好,而愚蠢的人,只能把好日子过坏,把坏日子过成地狱。

好日子,要自己去挣。

只要你专注自己,看着眼前的路,过好当下的日子,那属于你的每一段时光都会肆意而洒脱。所以,怎么活,活成什么样,一切在于自己的选择。

恩与怨,得与失,爱与恨,不过人生的一道风景,不必挂怀。

有的人,一生都被形形色色的诱惑所左右,要求这个,要求那个,却不知要求越多、苦恼越多。到头来,过多过高的要求,可能扼杀了那些简单的幸福。

世界是什么样的,取决于自己什么样。

愿你眼中写满故事,心上不见风霜;冬日渐暖,闻得到春的芬芳。

毕竟,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