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绘画课程设计结果与分析(当学生直面数字艺术)(1)

01:02

艺术家向振华谈“慧画无限”艺术项目。编辑 陆林汉(01:02)

当学生走出课堂,直面数字艺术将生成怎样的作品?

10月9日,第三期“‘慧画无限’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拉开序幕。未来两个月,艺术家将以“化像”为题举办多场工作坊,把数字艺术概念分享给师生和市民,并将在年底与参与者合作呈现一件通过计算机算法生成的三维互动作品,以此探讨虚拟世界中人与人的关联。

据悉,“慧画无限”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一直坚持为在校师生提供与艺术家相互交流、共同创作的体验和平台。2018年,第一季的“慧画无限”走入上海20所大中小学、幼儿园。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学生们发挥创意,在墙面、地面、洗手池等各种界面上创作。2019年 “慧画无限”走出校园,将创作空间放到杨浦滨江、宝山蕰藻浜的智慧湾水岸、M50文创园区等更为广阔的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坊,艺术家向学生传递自己的艺术理念,并度身定制创作工具和创作路径。

数字绘画课程设计结果与分析(当学生直面数字艺术)(2)

过往“慧画无限”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孩子与自己参与创作的艺术品互动。

“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将继续在文教结合项目的框架下推出‘慧画无限’的3.0,让数字艺术成为发挥艺术想象的载体。”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唐颖琪说。

从“成像”到“幻象”,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

今年的“慧画无限”邀请艺术家向振华以“化像”为题,讨论在数字时代对艺术精神的探求,思考当下社会对交互性、包容性的渴求,并力争将两者有机整合。“我希望以自身的创作经历为例,与师生、市民分享当今最前沿的艺术创作观念和工具,并希望他们以此为切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向振华说。

向振华十多年前赴法留学,在戈布兰图像学院研习摄影,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当代艺术。在近年来的艺术实践中,可以看到他逐渐放弃了“捕捉瞬间”的影像创作方式,而是以摄影与图像的实验,探讨消费社会中“物”的属性,以及人与物品的关系。

数字绘画课程设计结果与分析(当学生直面数字艺术)(3)

向振华“第二天”系列,以摄影的方式记录2015年的巴黎。

当被问及创作方式的转变时,他说:“摄影需要具体的物体,而虚拟世界空间极大,打开电脑首先面对一片虚无,我可以创造万事万物。”

数字绘画课程设计结果与分析(当学生直面数字艺术)(4)

向振华“型录”系列

在“型录”系列中,面对互联网购物以及快时尚的兴起,艺术家以服装图录为创作元素,通过读取过程中的逐渐堆叠,将个体具体的形象变成模糊的一张“直立”的造像。到了“Ficman”系列,“观看”“拍摄”等一连串从现实刺激到反应的过程被直接越过,取而代之的是直接生成的人像。这些人像让人感到如此真实,但他们却从未存在过。不过从观看者的角度,直接面对图像会自然产生情绪链接,感受到凝视的真实。

数字绘画课程设计结果与分析(当学生直面数字艺术)(5)

向振华“Ficman”系列

在此之后,向振华的作品多以程序语言重新读取图像,使原本清晰的图像逐渐堆叠、离析、聚合,最终变得不可辨认。这让人想到如今,我们只需以手指滑动屏幕,大量图像便会涌到我们眼前。这些图像通常“来去无痕”,我们通常看不见它们被制造的过程,也看不到它们的耗损。而艺术家则有意描绘出“消费”与“消耗”共时发生的动态景观。

数字绘画课程设计结果与分析(当学生直面数字艺术)(6)

向振华“型录”系列

延续此前的创作线索,此次“慧画无限”带来的是全新系列“TOSHX”,作品将以表情符号(emoji)为载体表达个人情绪。

“我特别喜欢使用表情符号,这些小小的符号在一个规定的尺寸里能够准确地表达当时说话的心情,所以我就开始绘制自己‘笑’的表情。”向振华说,“当然,作品完成的形态不是一张静止的图片,形成这些表情的元素会呈现一种游离、漂浮的状态,如同宇宙里的星辰,和微观世界的尘埃,在和观众互动的时候短暂回到完整的形态,可以被读取,之后又消散到空间里变成庞大系统里的一个元素,这也就是在我之前作品中讨论的关于‘像’和‘素’的问题。”

数字绘画课程设计结果与分析(当学生直面数字艺术)(7)

“TOSHX”系列创作草图

数字时代的艺术教育与共创

艺术教育是组成美育的关键部分。通过系统的艺术教育,促使普罗大众自发地去认识美、对美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见地,从而促进自身艺术表现力与艺术创造力的提高。

过去很长时间,艺术教育被简单理解为“学艺术”。但近年来,当越来越多美术馆开到社区、当公共艺术成为生活的点缀,当看展览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当生活美学被不断提及,美育也潜移默化地进入了生活之中。

数字绘画课程设计结果与分析(当学生直面数字艺术)(8)

2019年“慧画无限”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参与日本艺术家浅井裕介在杨浦滨江的作品《都市的野生》的制作,并曾引来周边居民的互动。 严帅帅 摄

“在我看来,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我们怎么去感知这个世界,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图书、电影等生活方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涉及,人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一定会对‘美’有追求。什么是‘美’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在艺术发展的几千年里有一个脉络,我们可以从中去寻找答案,这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作用。”向振华说。

对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美育,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上海纽约大学的教师代表许彦杰、秦天,分享了他们参加往期“慧画无限”活动的感受。

许彦杰说,逸夫职校与“慧画无限”结缘于2018年,当时有60多位学生用几何造型创造出了五彩的艺术装置作品并和来自20多所中、小学的学生共同分享。学生们在和艺术家的互动过程中,不拘泥于“作业”要求开展创作的方式,让同学们的创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提高了艺术审美素养,也为老师的教学拓宽了思路。在仪式间隙,也有中小学老师询问,哪些学生很合适参加活动?是否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字技术?得到的答案是“爱艺术就行”。

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引发众人欣赏美、发现美的自觉。艺术教育不应该禁锢在学院教育中,也不需要为其设置太多的规则,而是欢迎所有爱艺术的人。

对于此次“慧画无限”将涉及的AI技术,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创始人谢赞表示,借助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帮助大家打开脑洞,在心中种下一颗喜爱艺术、创造艺术的种子。结合新媒体、数字媒体以及其他科技手段,助力学生们创作一件专属于自己的作品,完成创作介质从传统空间向数字空间的跨越。

数字绘画课程设计结果与分析(当学生直面数字艺术)(9)

艺术家向振华与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创始人谢赞对谈。

据主办方介绍,由艺术家和学生团队共同创作完成的数字艺术作品,预计将于今年12月在上图东馆展出。通过“画画”的方式,学生和市民将完成协助艺术家开展创作和实践个人艺术理念的双重体验。未来,还将在各领域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下,让作品进入上海更多的公共空间,希望让这个充满创意和趣味的作品,与更多市民见面。

“数字作品与上图东馆现代化的空间设计会是一个很好的组合。也希望通过今年这次数字属性非常强烈的活动,让图书馆这样一个公共文化空间的属性进一步放大。”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说。

据悉,“慧画无限”工作坊将于即日起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教育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启动招募,面向在校师生和市民读者开放。活动由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主办,欣稚锋艺术机构承办,上海图书馆、上海纽约大学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