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宅斗剧《锦心似玉》正在热播,引得一大批剧荒人大举涌入。不得不说,剧中服化道精美,细节考究,尤其是剧情先婚后爱,故事紧凑,真的很好磕!

李锦霄名字寓意:锦心似玉罗家女儿取数字名被吐槽(1)

不过,一些网友对罗家给女儿们取名的方式真心忍不住吐槽,罗元娘,罗二娘,罗五娘一直到罗十一娘,这名字取得爹不疼娘不爱的,真是让人无语了。女性就不配拥有正式名字么?诚然,按现代人的思维,巴不得给自己孩子取个“易烊千玺”这样的名字,越独特越好。用数字编号称呼人,只有监狱和医院才这么干吧!但其实,网友也不必过于激动,古代平民百姓用数字取名是很常见,也很平常的。

李锦霄名字寓意:锦心似玉罗家女儿取数字名被吐槽(2)

用数字作名字,在唐朝已形成风气,到元朝更是成为庶民取名的不二法则。清朝比较特别,满族人更热衷于数字取名。据不完全统计,仅乾隆年间写入官修史书中的数字名就有110个,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要知道,过去盛行大族,一族人成千上万,同辈人排行排到八十六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锦心似玉》的故事朝代背景是明朝。就拿明太祖来说吧,朱元璋是他最被广为人知的名字,但他原来的名字是“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朱元璋是他后来改的名字。而他的父亲名叫“朱五四”,他的爷爷名字是“朱初一”。

清末学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也提到,明初开国勋臣、开平王常遇春的曾祖父名四三,祖父名重五,父亲名六六。同是明朝开国元勋、东瓯王汤和的曾祖父名五一,祖父名六一,父亲名七一。如果开国元勋们的家眷聚在一起打麻将,彼此通报姓名,恐怕像绕口令似的,要掰扯老半天。

南京的明代城墙砖上就有很多数字人名,如“窑匠黄五,人夫福东海”、“窖匠张兴二”。“窖匠”与“人夫”都属于生产城砖的责任人,黄五、张兴二则是人名。砖文中这类人名还有很多,就是姓 数字。如:张九四、韩四九、邓正六等。

李锦霄名字寓意:锦心似玉罗家女儿取数字名被吐槽(3)

这种取名方式,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是数字控,而是和元朝的制度有关。元朝由少数民族统治,民分四等,汉人的地位较低,因此,没有职务的庶民一般是没有正式名字的,只用排行辈分等来起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民众(烧砖的窑工),以数字命名的频率相对更高,何况当过和尚和乞丐的朱元璋呢!那些工匠的名字之所以留存下来,也要归功于朱元璋建城墙时实行严格的“物勒工名”责任制。

女子也不例外,也会用数字命名。例如唐宋时,女子一般不取名,而是论排行,叫作“某某娘”。于是,杜甫的《观以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有“孙大娘”,韩愈的《祭周氏二十娘子文》里有“周氏二十娘子”,唐小说中有黄四娘、荆十三娘等。

南宋时的官员判词汇编《名公书判清明集》里,记载了很多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名字也都是数字编号。比如,有一份判词提到一位复姓闾丘的人,女儿分别叫闾丘四二和闾丘四四,男孩则叫闾丘继祖。后来这位复姓闾丘的人死了,他老婆阿张改嫁给一个姓胡的人,又生下两个女儿,分别叫胡四十和胡五十。再后来,阿张的儿子闾丘继祖长大后,娶妻阿曹,阿曹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闾丘九十。如果把阿张当成这个家族的始祖,那么这位始祖的后代除了闾丘继祖有正式名称之外,其他后代全用编号做名字。是不是很夸张!

但唐宋时的大户人家的小姐,或者有文化的女知识分子,还是拥有正式姓名的,如唐中宗的昭容上官婉儿,宋代才女李清照等等。

到了明朝,除了末期的名妓柳如是,董小宛留下姓名,其余的就不多见了。并非所有女性都没有姓名,只是名不见经传罢了!有些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的小姐还是有名有姓的,只是待到出嫁后,也只有从夫冠夫姓称张李氏,陈黄氏等等了。似乎,独特的姓名对一生守着闺阁,操持针线女红的她们,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她们无须走向社会,博取社会关注和地位,只需依傍夫君,得个诰命。这样一种状态,自然没人来称她们的名和姓了。她们的名字也只有在家做女儿时,几个家里人知道。

李锦霄名字寓意:锦心似玉罗家女儿取数字名被吐槽(4)

《锦心似玉》里的罗家能与侯府结亲,自然也是名门大族了,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家族里,女儿也只是父辈拉关系的联姻工具。罗十一娘的父亲为了顺利复职,罗元娘为了儿子承袭爵位而铺路,纷纷利用罗十一娘,保住罗家与侯府的姻亲关系。一入侯门深似海,真实的罗十一娘未必遇到对的人,这对于荣辱系于夫君一身的古代女子来说,可以说是步步为营,如履薄冰!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家庭地位,女子何止没有像样的姓名呢?连完全的自我人格都没有。

现在的电视剧太考究了,一切都尊重还原当时的社会家庭生活,以致于那个时候,女性面临的不堪也一并还原了。闺阁主妇有闺阁主妇的不自由,独立女性有独立女性的荆棘丛生,女性面前似乎从没有一条康庄大道。我想还是没有人愿意回到没有姓名的年代,即便锦衣玉食,仆从环绕,但无人记得姓名是她们棺盖上永世的霜雪。一切还是自己打拼得来的方为惬意!名字会镌刻在流汗流血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