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瑶/文

摘 要:书法本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一旦与现代学术期刊结合,必然绽放出奇异迷人的色彩,相得益彰。《国专月刊》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以下简称无锡国专)的代表性刊物,历时两年,发行范围广,是一份代表着该校办学理念和学术水准的师生刊物。在《国专月刊》办刊期间,前后竟然有多达十四位名人贤达为此刊题写刊名,呵护备至,异常罕见。一份以保守面貌示人的学术刊物有如此厚遇,也可反衬出无锡国专当年之盛名,以及《国专月刊》之喜闻乐见。文章首先介绍了无锡国专的主要学术期刊,进而对《国专月刊》书法题名进行重点赏析,同时整理书写作者生平,最后则是名人书法题名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无锡国专;《国专月刊》;书法题名;民国名人

一 无锡国专创办的学术刊物

1920年,无锡国专在江苏无锡创建,这是一所颇具特色的私立学校,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弘扬文化传统,又与现代教育体制接轨,不落窠臼。垂名迹于不朽,得后世之口碑,可谓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培养国学精英的摇篮。其办学宗旨为:“研究本国历史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期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1]所以无锡国专从一开始就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人才培养和立言著书。

纵观无锡国专办学30年间的出版物,数量之多,学问之深,影响之广,不得不令人叹服。著述如校长唐文治的《十三经读本》、《茹经堂文集》,以及本校教师陈衍、朱文熊、钱基博等人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16种等等。所谓名师出高徒,而这种学术精神又一脉相承,从无锡国专创办的学术刊物可以看出其潜心治学精神。为了促进教学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在国学馆时期,就按照从前书院之法,选取学生课业,编刊日记、札记、文集或丛书,先后编集出版一些学术刊物。另外,在校庆等重大节日之际,无锡国专还刊印介绍国专的书刊资料,以及部分年届毕业生自行编印相关刊物”[2]。这些刊物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术走向大众,更体现了无锡国专的办学宗旨。下表为无锡国专历年来创办的学术刊物: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1)

在这些刊物中,其中办刊时间最长,发行最广,最能代表国专学术水平的是《国专月刊》。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在《国专月刊》办刊期间,前后竟然有多达14位民国时期的名人贤达为此刊题写刊名,呵护备至,比较罕见。

二 《国专月刊》简述

《国专月刊》是依托无锡国专而办的,它无关乎政治立场,无关乎经济利益,而是关注学术自由,追求学术主张,竭力为之。无锡国专为培养社会活动人才,成立了学生自治委员会。在《国专月刊》整个建立和运作过程中,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协调、发动。

《国专月刊》主要由学生自治委员会组稿编辑出版完成,可谓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其中出版委员兼编辑人员有邓戛鸣、钱大成、戴传安、张怀民等。出版委员兼文书是孙易,文书助理是张可久。兼校人员有黄光焘、朱为济、金鸿文、王先献、马茂元、王冰岑、谢康侯、陈廷鈞等。负责广告的有姜汝璋、杨垠德,谢学裘、吴翼清、倪雪裳、郑孝纶等,负责营业部是任家梁。“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大家的共同团结协作下,《国专月刊》办理的如火如荼。该刊创刊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月,末刊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六月十五日发行,抗日战争爆发后就停刊了,后来国专桂校计划续刊,但最终没有实现。《国专月刊》每月出版一期,每学期五期,合为一卷。寒暑假休刊,全年两卷,一共出版发行五卷二十五期。《国专月刊》前三卷由无锡民生印书馆印刷,后两卷由无锡文新印书馆印刷,在当时各书局都有经售。《国专月刊》原刊现藏书于国家图书馆等处。

《国专月刊》主要刊载了1935年到1937年在职教师论著、文章和无锡国专学生的优秀学术文章、毕业论文。核心作者有唐文治、陈衍、顾实、冯振、叶长青、杨铁夫、钱萼孙、王绍曾、邓戛鸣、陆昌寅等等。第一卷各期不设栏目,自第二卷第一期始,先后设置过论著、考古、谈丛、文苑(包括文、诗、词等)、书评、专载、校闻、补白、同学录等不同栏目。论著一般是学术著作的连载;文苑包括短文与诗词,是短小精悍,取材于细微的文章;补白一般为札记、随笔、脞录等;校闻报道有关学校的重大活动和事件;同学录是统计在校的学生;包括学生的字号、住址、性别等。在总计二十五期刊物中,除第一卷第五期为无锡国专第十一班第十四届学生之《毕业专号》外,其余各期,则主要刊载无锡国专师生之学术论著、诗词文章、读书笔记等。《国专月刊》中有学生开设的专栏,如马茂元的《懋元笔记》,王先献的《咏琴轩随笔》、黄光焘《光焘脞录》、邓戛鸣《戛鸣随笔》、彭天龙《棕槐室史话》等。《国专月刊》还收集了师生的诗词,放在“诗录”和“词录”里。诗词内容丰富,有唱和诗、写景诗、抒怀诗等。文体多样,亦出现同题多作的情况。总之,《国专月刊》无论思想性还是学术性,都意义非凡。

三 刊名书法简述

作为定期出版刊物,《国专月刊》每月一期,每月15日出版。《国专月刊》共出版25期,其中有14期用书法题写了刊名。第一卷的一至五期分别是由林森、叶恭绰、柏文蔚、叶楚伧、陈衍题写的,第二卷的一至五期是由王世杰、金松岑、邵力子、王西神、唐文治题写的,第四卷的二至五期是由王蘧常、江亢虎、夏承焘、蒋志范题写的。这14期中,其中有9期有印章。印章和书法的有机结合,使书法题名产生了更美更强的感染力。

笔者共收集《国专月刊》原刊六本,其中三本有书法题名。分别为第一卷第四期叶楚伧署;第一卷第五期陈衍署;第二卷第二期金松岑署。其余每期为影印期刊。《国专月刊》原刊封面微黄,具有年代感,散发出旧书墨,仔细体悟,更能找回民国时期的感觉。

一成不变的印刷封面会显得单调乏味,而书法富于活力,生命力,无论是流畅的行书、草书亦或端正工整的楷书,都极具有吸引力,更何况进行题字的为享誉一时的文人学者、政界名流。他们不是单纯的书法匠人,而是饱学之士。其片纸墨痕既具功力,又有个性,风格鲜明,他们的笔墨里饱含着人格魅力和文化底蕴。何人题写,以及何种书法风格都体现着《国专月刊》独一无二的品味和气质。以下是对《国专月刊》书法刊名的简单赏析:

林森题,行楷横幅,字体端庄平正,起笔凝重,落笔轻盈,风格肃穆虚和,清新凝练。

叶恭绰题,行楷横幅,既有雄健豪放之刚,又有绰约多姿之柔,刚柔并济,跌宕有韵。

柏文蔚题,行书横幅,结字外紧内松,疏密有致。用笔方圆兼施,形成外方内圆、灵动多变的特点。

叶楚伧题,行楷横幅,一笔一划工整规范,绵中带刚,既有楷书的端庄,又有魏碑的风骨。

陈衍题,行楷横幅,线条古拙凝练,峻峭清刚,落款仅署一个“衍”字,字看似略带斜势,却又如箭钉石,立得很稳,独具风采。

王世杰题,行楷条幅,运笔秀巧,线条纤细骨感,风格清雅秀媚。

金松岑题,行楷条幅,轮廓棱角分明,字体丰厚雍容、墨气酣畅,圆浑流畅,犹如仙露明珠。

邵力子题,行楷条幅,远观端庄凝重,细看又秀丽疏朗,气韵生动。

王西神题,楷书条幅,笔墨凝重,笔锋沉稳,竖如剑,点如桃,静穆古朴,具有书卷气盎然。

唐文治题,行楷条幅,线条瘦削,风格雄浑苍劲,俊逸高雅。

王蘧常题,草书横幅,草而不乱,章法严谨,结构合理。筋骨强劲,真力弥满,有吞吐大荒之势。从中显示了其扎实的基本功及高超的书法造诣。笔势之重,体势之开张,气象之宏大,体现了作者胸襟之宽广。

江亢虎题,行楷横幅,字形奇特优美,一笔挥就,笔力浑厚,遒劲有力,且构思巧妙。

夏承焘题,行楷横幅,柔中带刚,端庄淡雅,墨气酣畅,干净利落,具有儒雅的书卷之气。

蒋志范题,篆书横幅,线条均匀,舒展俊逸,圆润饱满,具有图案美,“栞”古同“刊”,“嫥”古同“专”。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2)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3)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4)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5)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6)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7)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8)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9)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10)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11)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12)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13)

民国各年间书法家排名:民国学术期刊的名人书法题名(14)

四 题写者生平考述

每当看见《国专月刊》封面风格不一的题字,总让人想起握笔之人的非凡不一。这批题写者或为学界泰斗,或为政界名流,然无一不是学养深厚,书法造诣极高,且都与无锡国专和唐文治校长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交谊。金松岑曾出任无锡国专客座教授,陈衍、夏承焘、王蘧常则是该校的专职教授。当政策要求独立院校要停办时,教育部长王世杰曾对无锡国专网开一面。这一笔一划都融入了题写者的美好希冀,然而背后尚有许多隐秘的故事,亟待我们去挖掘。

林森(1868-1943),原名林天波,字子超,福建闽侯人,著名政治家。1931年12月被推为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确定主席为国家元首。虽不负实际政治责任,但也是政坛重量级人物。“抗战时期,林森积极奔走,呼吁团结一致,英勇抗战,共赴国难,被誉为‘抗战元首’。”[3]林森一生经历复杂而坎坷,但为官清正廉洁,不慕名利,重视教育。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寿州人。柏文蔚是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战争和国民党改组等重要活动。他一生始终站在民主革命的前列,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湖北崇阳人。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外交部长。《现代评论》、《自由中国》等杂志创办人,1928年,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著有《比较宪法》、《宪法原理》、《中国奴婢制度》、《王世杰先生论著选集》,主编《故宫名画300种》、《艺苑遗珍》等。

邵力子(1882-1967),原名邵景泰,字仲辉,号凤寿,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早年加入同盟会,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提倡革新文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张国共合作,曾任国民党中宣部部长。1949年脱离国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多届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常委,民革常委。

江亢虎(1883-1954),名绍铨,号洪水、亢庐,江西弋阳人。民国时期著名政客和教育家,中国社会党创始人,无政府主义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研究”的第一人。早年曾先后去美国和加拿大讲授中国文化。1934年去上海组织存文会,主编《讲坛》月刊。曾任汪伪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高等文言考试典试委员长等。著作有《江亢虎文存初编》、《江亢虎最近言论集》、《洪水》、《中国社会改革》等。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一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和国学大师。他又是无锡国专首任校长,与该校办学历史相始终。其讲学宗旨是“正人心,救民命”,推崇国学研究和教育。“在教学上,他提出‘厚植基础,博览专精’的原则,主张教古籍原书,使学生能掌握古典文献的基本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学生自学。”[4]唐文治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守中华传统文化阵地,使国人免受东西洋文化的侵凌。在他办学30年间,无锡国专成为中国少有的所经历抗日战争而办学没有中断的国学专修学校。著作有《茹经堂文集》、《十三经提纲》、《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浙江嘉兴人。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和著名书法家。1924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是“唐门五杰”之一。1925年至1926年任无锡国专讲师。1938年无锡国专沪校开办,出任教务长。他还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书法造诣极高,深得沈曾植真传,被称为“当代王羲之”。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主要论著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严幾道年谱》、《沈寐叟年谱》、《国学讲演稿》、《国耻诗话》、《王蘧常章草艺术》、《诸子新传》、《荀子新传》、《明两庐诗》等。

陈衍(1856-1937),字叔伊,晚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人,近代著名诗人。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提出诗的三元之说,宣扬“同光体”。著作有《石遗室诗话》、《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史汉文学研究法》、《近代诗抄》、《宋词精华录》等。陈衍是无锡国专的教授和“特约讲师”,主讲诗选和《要籍解题》,他的讲义在《国专月刊》连载,后集结成书。

王西神(1884-1942),原名蕴章,字莼农,号西神。江苏无锡人,南社社员。他是《小说月报》首任主编,还主编过《妇女杂志》,后任《新闻报》秘书、沪江大学教授等,是中国报刊稿费制度创始人。民国三年(1914)《新闻报》设立文艺副刊“快活林”,王西神经常为该刊撰稿。主要作品有《碧血花传奇》、《铁云山传奇》等。著作有《西神小说集》,译作有英国勃雷登的小说《劫花小影》。

叶楚伧(1887-1946),原名宗源,字卓书,江苏吴县人。国民党元老,也是报人和作家。南社著名诗人,苏州振华女中校董,先后在上海创办《太平洋报》、《生活日报》,1916年与邵力子在上海合办《民国日报》,他还创办大型《文艺月刊》,编印《文艺丛书》、《读书杂志》等。著有小说《古戌寒笳记》、《金闯三月记》等。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浙江温州人。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赞誉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先后任瓯海公学、温州中学和宁波、严州中学教师,之江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太炎文学院和浙江大学教授。新中国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代表作品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夏承焘是无锡国专的教授,曾为‘变风诗社’的词学导师,学生陈光汉是位诗词爱好者,经常向陈衍、夏承焘两位老师请教问题,夏承焘即以长信作答,并整理成文,以《论诗学与陈光汉书》为题发表于1937年6月出版的《国专月刊》五卷五期上。”[2]

金松岑(1873-1947),原名懋基,吴江同里人,是清末的爱国志士,著名的国学大师、诗人和教育家,是“吴中三杰”之一。青年时期的金松岑曾热心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致力于教育、诗文创作和学术研究,1933年曾主持苏州国学会,倡导国学。曾连续著译出版了多部宣传革命的著作,分别为《三十三年落花难》、《女界钟》、《自由血》。他桃李满天下,潘光旦、费孝通、王佩铮、范烟桥等都是他的学生。他著述极丰,著有《天放楼诗集》三集、《天放集文言》三集、《鹤舫中年政沦》、《孤根集》、《皖志列传》及《词林撷隽》等。

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广东番禺人,著名的书画家、收藏家和政治活动家,交通系成员之一。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27年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1934年被聘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委员会委员,又被选为中国红十字会监事。人称其书有褚之俊逸、颜之雄浑、赵之润秀。著作有《遐庵汇稿》、《交通救国论》、《清代词钞》、《五代十国文》等。

蒋志范(1866-1952),即蒋元庆,字志范,江苏常熟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出任学部七品京官,是清末民初的史学大家。对经学和小学都有研究,工书法,擅石鼓,字体端庄秀雅。民国后进入教育界,就职于上海各大学,曾任同济大学教授。精通古文字,创作的对联技艺超群,一时洛阳纸贵。1921年,《清朝逸史》由上海中华图书馆出版发行。

五 刊名书法的意义与价值

俗话说:“字如其人。”仿佛见字如见人,人之轻重似乎也决定了字之轻重,所以名人题字屡试不爽。题字一方面是题字者的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是对被题刊物的肯定。毛泽东曾三题《中国青年》刊名,茅盾先后为《小说月报》、《小说选刊》题刊名,邓小平曾为《中国老年》题刊名,这一笔一划都融入了题写者的美好希冀,突显了刊名题写的深意。虽然民国去今年久,但各界名人对《国专月刊》刊名的题写,也存在一定意义和价值,对当今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无锡国专是一所以国学为专修的私立学校,从事国学教育和研究,培养国学专业人才。而书法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书法即国学,国学依靠书法得以传播。《国专月刊》在传播无锡国专的学术成果的同时,其封面的书法题名更彰显着民族精神。

1.名人题写刊名是对无锡国专学生劳动成果得肯定,能鼓励学生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增强自强自立的社会责任意识。无锡国专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小荷初露,在无锡国专更是大展才华,经过各方面的培养,涉入社会也是如鱼得水。同时,题写刊名能促进了学习氛围的提升,是对《国专月刊》精神上的奖励,使大家在研究国学的基础上挖掘自我潜能,从而提高学术研究和创作能力,发展个性。当时“国风社”最为活跃,经常在《国专月刊》的“国风”专栏发表作品。在“诗学霸才”钱仲联的引领下,学生把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古典文学修养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突飞猛进,如同百花齐放,百鸟齐飞。《国专月刊》也有学生开设的专栏,学习风气渐入佳境,如《懋园笔记》、《咏琴轩随笔》、《光焘脞录》等等。他们纵论学术,彰显个性,实为我们当前高等教育的典范。

2.增强名人效应,有利于促进《国专月刊》传播与发展。自《国专月刊》出版以来,在政界、学术界和教育界就颇有影响。如得到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叶楚伧、教育部部长王世杰等的关注支持,提升了刊物的权威性。其他如国学大师唐文治,“鸳鸯蝴蝶派”著名作家王西神,中国著名史学家、书法家王蘧常,等等,不吝笔墨,题写刊名。他们的题字如同点睛之笔,让《国专月刊》生气盎然,所以《国专月刊》办刊之路越走越远。《国专月刊》与全国很多大学的学术期刊都有交换期刊之举,甚至远传海外。“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图书馆曾来信要求交换期刊,并将各期中的论文编入该馆索引。”[5]

3.题写刊名具有艺术价值,显示了《国专月刊》的品味,提高了刊物的文化内涵。一页优秀的封面能树立良好的印象,就像人的外表,不仅要金玉其内,也要金玉其外。随着报刊行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观念也发生改变。《国专月刊》的书法题字正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彰显着独有的品味与个性。王蘧常、叶恭绰、蒋志范等都是名气大、书法造诣极高的书法家。书法可分为书法家的书法和文人书法,而文人书法彰显着特有文人气质,有性情,有个性。这些名人大家的亲笔题字,为《国专月刊》罩上了一层神秘外纱,透着独有的魅力。

4.题写刊名能够提高无锡国专的知名度,塑造无锡国专国学教育重镇的形象。无锡国专本是一个规模不大的私立专科学校,在时局动荡的乱世硝烟中,风起云涌的思想潮流中,却能在国学教育界占据一席之地,实属不易。无锡国专坚持办刊,以其苦心孤诣的学术精神感染着世人,名人对《国专月刊》刊名的题写,聚集着众人的关注。所谓一个文化大家就是一座高峰,在众多名人的参与下,展现出了一个学校内涵,提高了无锡国专的知名度。有政府的关注,亦有商绅的襄助,百姓的支持,无锡国专在无形获得了世人的口碑,塑造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名校。无论现在还是当时,无锡国专都是国学教育界的佼佼者。

5.民国书法研究也绕不开名人书法题名。民国的期刊媒介使书法从传统方式上升到现代化的传播,更完美的展现了书法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民国时期纯粹的书法期刊少,综合类期刊多。《国专月刊》集聚了14位名人的亲笔书法,他们用刊名题签的方式展现了民国书法的独特韵味。此举既有利于确立书家的身份和地位,为书法提供创作氛围,又促进了书法走向平民大众,融入更多社会关注。

综上所述,名人题写刊名不仅是对无锡国专师生学术成果的肯定,而且也提升了刊物的知名度,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国专月刊》刊名的题写对于当代也有借鉴意义,引发笔者对当代一些现象的思考:一是纠正题字陋习。当今各种“到此一游”横行霸道,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埃及神庙。题字虽好,而不文明的随手涂鸦却令人厌恶不止。二是倡导名人塑造德艺双馨的品格,而非追逐风雅,徒有其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急近功利的“名人”以权利和经济代替真才实学与品格,装饰门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三是规范汉字,有些街头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发挥,而扭曲汉字规范,字体也难辨难分。四是传承书法艺术,现在有各种电子输入,但仍不能代替书法之美。我们要重视书法普及,不要提笔忘字,提笔错字,继承传统文化,多渠道地展现书法魅力。

参考文献:

[1]无锡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文化无锡[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219.

[2]陆阳.无锡国专[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55,169.

[3]吴世祥.抗战元首[J].文史天地,2011,(1):25.

[4]吕寅.太仓文化名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8.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62.

(孟云飞转自《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