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分布在海南吗(历代上的黎族人口与分布)(1)

从历史上看,黎族人口分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是由散居海南岛沿海各处逐步向五指山中心区发展;二是逐步由北往南收缩,最后形成汉在北黎在南和南部沿海平原黎族、汉族杂居的基本分布格局。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考古学界在海南岛发现200多处古遗址,这些遗址广泛分布于海南岛各地。从发现的石器和陶器分析,在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间,海南岛不少地方已有人类的活动。1992—1993年“三亚人”的考古发现,又把海南岛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前到1万年左右。从文化遗址所反映的文化类型来看,大量分布于海南岛沿海及内陆地区的新石器中、晚期的文化遗址,应是黎族的远古祖先活动的遗迹。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已广泛分布在海南岛的山区,有的已深入到昌化江中上游地区,到达了五指山腹地。文化遗址分布的密度,沿海地区密于内陆地区,说明黎族的远古祖先在三四千年前的主要活动地域在沿海地区。

黎族人口及其分布情况,是随着封建王朝在黎族地区的统治不断深入而逐步明朗和见诸史册的。

从西汉开始,海南岛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海南岛正式设立珠崖、儋耳两郡,汉族等中原各民族第一次大规模迁入海南岛。

黎族分布在海南吗(历代上的黎族人口与分布)(2)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前,海南岛的人口无从查考。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开始,第一次有了海南岛人口方面的史料,《汉书·贾捐之传》载:儋耳、珠崖2个郡合16个县,有23000余户。这些人口应是汉朝统治者所能管辖的,其中有汉人,也有归附的黎族先民。

汉代,海南岛北部黎族先民的人口应当远比外来的汉族移民多。汉王朝在海南岛的统治极不稳定,郡县时置时废。汉末中原战乱,有不少汉族人移居海南岛。三国时有几万户迁入。

东晋时移居海南岛的人口达10万之多。这些移民大多居住在海南岛的沿海地区及北部平原地区。相当一部分黎族先民则逐步向南部和山区迁徙。

南北朝的梁朝时,海南岛西北部儋耳地区1000余峒俚人(黎族先民)归附于冼夫人,说明黎族先民仍是儋耳地区的主要居民。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隋文帝将临振县汤沐邑1500户赐给冼夫人,并赠其子冯仆为崖州总管。冼夫人极力推行民族团结和睦政策,推广汉族人民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隋朝对海南岛的开发,对海南岛人口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隋大业五年(609年),珠崖郡10个县共有19500户人家。

唐代更加重视对海南岛的开发,迁居海南者日盛。但唐王朝与黎族的控制与反控制之争相当激烈。从乾封二年(667年)至贞元五年(789年),琼州地区受黎族控制达123年之久,珠崖黎族人民对唐王朝三世不臣服。因此,这一时期海南岛的汉族人口虽然比前代多,而记录在册的户籍却少于前代。到了晚唐,更有大批汉人移居海南。移民成分更为复杂。此外,唐代海南岛已是南海航行的必经之地,常有一些波斯人因交通贸易或被当地豪强劫持而留居海南岛。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的土地日趋紧张,出现了一批从事兼并、奴役、掳掠活动的豪强。在封建统治日益加强的情况下,许多黎族人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往岛的南部和山区迁徙。未能迁移的黎族人,归入版籍,逐渐同化到汉族中。

黎族分布在海南吗(历代上的黎族人口与分布)(3)

宋代,海南民族关系融洽,农业和商业贸易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生产力有较大的提高,移民从唐代的7万人增加到10万人。“黎”因其经济发展情况和居住地域不同而被分别称为“生黎”和“熟黎”。宋时黎族居地,以黎母山为基地,并遍及海南4个郡。

宋代琼州及属县琼山县、澄迈县、临高县、乐会县,儋州(昌化军)、万安军、吉阳军(朱崖军),均有黎族居住与活动。但黎族居地与州、县治所保持一定的距离。宋代,由于统治者注重“抚绥”,因此,黎族诸峒纷纷归附。

元代,为了全面征服海南岛,元王朝对黎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战,使元朝统治势力深入到五指山腹地。在抵抗元军征剿的过程中,黎族人口受到严重损失。最大的一次征服黎区的战争持续3年之久(1291—1294年),“剿平”、“归降”黎峒626个,得47000多户,使海南岛的民籍户数增加到92200户,归附黎族户数与历代移民户数持平。

黎族分布在海南吗(历代上的黎族人口与分布)(4)

明代的海南黎族,除会同县因与乐会分县而无黎族外,可谓遍布全岛各州、县。但黎族在北部和东部沿海所占人口的比例明显减少,主要的原因是迁移和同化。永乐十年(1412年),各州、县汉族和黎族人口分布,东部沿海黎族比例最低,西北部黎族还占一定的比重,中部和西部已成为黎族人口聚居的地方。

黎族所占人口比例与人口分布密度大致成反比,人口集中的东部恰是黎族人口占比例最低的地区,中部和西部则相反,反映了岛东部汉族人由少数变为多数,黎族部分汉化,部分由“生黎”变为“熟黎”。

清代黎族的分布,虽袭自明代,但已不尽相同。其主要变化在于清代黎族更多地纳入行政区划中,成了编户齐民,甚至融入到汉民族中。原明代黎族居住的地方,有的已无黎族居住;有的虽保留了黎之名,但已无黎之实;有的则更改了地名。明代时,黎族分布还比较广,但至清代,居地有所缩小,人数也有所减少。其原因除了明代大规模的用兵“征讨”所致外,更多的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清代海南有3个州10个 县,除去文昌黎族已与汉人融为一体、会同县因明代分县时黎峒归乐会县而无黎族外,其余州、县均有黎族居住,而定安黎占地最广。

清代黎族分类,与明代无别。当时统治者主要依据黎族发展程度的状况,分别呼为“熟黎”、“生黎”与“生歧”等。

随着清代黎族普遍受编和汉化程度加深,加上移民人口的增加,民族地域结构也发生较大改变。明永乐十年(1412年),黎族占全岛人口的12%,到民国24年(1935年)时降到9%。据陈植《海南岛新志》记载,民国17年(1928年)海南岛总人口达2195645人。民国25年(1936年)琼崖绥靖委员会公署统计,海南岛总人口为2199993人。

民国时期,海南岛东北和北部大部分县的黎族人口比例已经很低,唯定安县、澄迈县等县,因其辖境有部分深入黎族所居的山区,还保持一定的人口比例;而海南岛西南部和南部的昌江县、感恩县和崖县是黎族的主要聚居地,所以黎族人口比例较大。黎族分布地域收缩的历史过程,虽然开始很早,但只在近代才随着大规模的移民而最终确定自己的范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族主要聚居于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分布于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辖的崖县、保亭县、陵水县、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等8个县。少数散居于万宁县、屯昌县、儋县、澄迈县等。

黎族分布在海南吗(历代上的黎族人口与分布)(5)

1953年黎族总人口358086人,占海南总人口的13.4%;1964年黎族总人口437586人,占海南总人口的12.61%;1982年黎族总人口809766人,占海南总人口的14.29%;1990年黎族总人口1019503人,占海南总人口的15.55%。黎族人口占海南总人口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黎族五大方言群,即哈(侾)、杞、赛(加茂)、美孚、润,在黎族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哈方言占58%、杞方言占24%、润方言占7%、美孚方言占4%、赛方言占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南黎族人口增长较快,从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5.8万人,增长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1.95万人,38年间增加了66.15万人。黎族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在政治、经济上都获得了解放。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和医疗卫生等事业,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大大提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因而人口繁衍很快。加上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形成的高出生率,使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生产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如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68个黎族公社,1981年人口出生率为39.51‰,死亡率为7.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03‰。二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过去流行早婚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有所改变,但早婚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早婚率明显高于海南平均水平。早婚率高,一般说来妇女生育率也高。

海南省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总人口为8671518人。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共增加了804000人,增长10.22%。平均每年增加8040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98%。

黎族分布在海南吗(历代上的黎族人口与分布)(6)

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225726人,占总人口的83.3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445792人,占总人口的16.67%,其中黎族人口1277359人,占总人口的14.73%。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725526人,增长了11.16%,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0.7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78444人,增长了5.74%,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了0.71个百分点,其中黎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0.78个百分点。

黎族现在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主要聚居地为海南省的乐东、陵水、三亚、白沙、保亭、琼中、昌江、东方、和五指山等市、县。少数散居在万宁、儋州、琼海、屯昌、定安、和临高等县、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