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是怎么走出来的?王开东,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史铁生简介是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史铁生简介是什么(史铁生是怎么走出来的)

史铁生简介是什么

史铁生是怎么走出来的?

王开东

文人相轻,自古皆然,但也有两个例外。一个人是农民,他的名字叫刘亮程。还有一个人是病人,他的名字叫史铁生。

史铁生曾说过,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时间写点东西。但这个感动中国的人物,业余时间却写出了《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伟大作品,几乎获得了所有人的交口称赞,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

在《游戏· 平等· 墓地》一文中,史铁生这样写道:“我想,为了记住这一棵树下埋的是谁,也可以做一面小小的铜牌挂在树上,写下死者的名字。比如说我,那铜牌上不要写史铁生之墓,写:史铁生之树。或者把树的名字也写上:史铁生之合欢树。”

史铁生何以会对合欢树如此钟情,这构成了《合欢树》一文的最大价值。

一、史铁生与世界的剥离感

命运和史铁生开了一个玩笑,他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突然变成了残废,而且是双腿瘫痪,这个打击无以伦比。突然间成为离群的鸟,孤零零的一个,而且永远回不到鸟群中去了,天塌了,世界从此完全不同。

正如史铁生所说,残酷的命运硬生生的把“我”从“我们”中分离出来。他人的任何一种表情,无论轻蔑还是同情,总是提醒着残疾人,他与正常人不同,他没有资格象正常人一样要求平等、要求爱情。他不过是“废物、累赘和负担”,他甚至无法产生孤独地与世间恶势力相抗争的悲壮感。

最让人悲痛的是,哪怕所有的好人,在心底都对伤残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这让史铁生倔强自尊的心灵无法忍受,感到活着不如死了好:“为什么一定要活着呢?这么难,这么苦,这么费劲儿,这么累,干吗还一定要活着?”史铁生的心灵陷入了深渊。

史铁生曾经不止一次的想到死。

在《秋天的怀念》里,母亲小心翼翼。文章中多次出现“悄悄的”。“悄悄的”躲出去,“悄悄的”进来,又“悄悄的”出去了,直到最后“悄悄的”离去,再也没有回到史铁生的生命里来。

母亲唯一的一次幅度比较大的动作,是当我说“活着还有什么劲!”的时候,母亲终于抑制不住自己,“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而那个时候,母亲已经不可能“好好儿活”了。要知道母亲之所以这样迁就儿子,既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更因为儿子是一个残疾人。

二、用过程哲学战胜命运的偶然性

在《秋天的怀念》中,为何史铁生第一次拒绝去看菊花,第二次却乐意了?在《合欢树》中,也是先拒绝看合欢树,后来又想去看合欢树,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挖掘。

我觉得这是史铁生对生活和命运认识发生转折的过程。

史铁生走出的第一步是发现,“我”虽然从“我们”中被剥离开来。但广义的来说,所有的人谁不是剥离开的呢?比如说残疾,史铁生发现一切事物对人的限制,广义上来说都是残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每个人实质上都是残疾人。

再进一步,就是对命运的认识。史铁生认为,一个人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正是逐渐参透了这一点,才使得史铁生从虚无中醒来。

在《对话练习》中,史铁生通过一场对话阐明命运是一条任意组合的因果链。“偶然是唯一的真实”, 命运=偶然,生命的根本特征就是偶然,每一部人生交响乐都是上帝没有乐谱的即兴演奏。而他自己所有的不幸不过是上帝偶然间疏忽所产生的一个瑕疵。

命运让你成为什么,你就只能成为什么。世界的一个不经意的变化,或许就能颠覆一个人的命运。偶然的一件小事一旦发生了,就是生命中的必然。你除了接受之外,别无所求。

对命运之谜的破译,平息了史铁生的愤愤不平。于是史铁生振作精神,接受了命运赋予他的不幸,并担当起悲剧英雄的使命。

在《山顶上的传说》中,史铁生这样说:“上帝给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如果注定有人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没有谁能比我应付得更好了。”

当史铁生最初的愤怒与绝望逐渐为理解宽容所取代,于是生命意义的思索与人生价值的寻求随之而来。

接受命运的安排,也许并不很难。但是之后呢?或者说之后的之后呢?

渐渐的史铁生发现,人最大的恐惧并不是死亡,甚至也不是活着的目的,而只是一个过程。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么,所谓的生,不就是一个过程。

正是在这个时候,史铁生的母亲携带者合欢树而来。

三、破译合欢树和三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如果用关系来梳理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合欢树》的价值和意义。

母亲和合欢树。

其实,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个极其要强的人。

当作者作文获得了获奖之后,母亲想到的是她自己,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更要让老师惊叹,这让史铁生的骄傲大打折扣,以致于非常郁闷。但在残疾的儿子面前,母亲彻底的变了。

过去的母亲,年轻,好强,聪明,好看,爱美。但儿子残疾之后,伟大的母亲突然之间变了。

母亲不年轻了,年龄的增加,儿子病痛对母亲的折磨,使得母亲多出了很多白发,还有母亲好絮叨。

很多年之后,史铁生理解到,所有孩子的病痛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可惜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

母亲的好强有既变,又没有变。母亲不再为自己好强,母亲由过去自己的争强好胜,转变为对苦难命运的不屈服和为儿子的病抗争。

母亲不聪明了,母亲变笨了,还差一点变疯了。母亲连医生的话也不相信,用各种土办法给我治病,把我熏成烫伤,差一点要了我的命。母亲变迟钝、甚至呆滞,说话絮絮叨叨的。

母亲由过去的那个给自己做蓝底白花裙子的母亲,变成一门心思为儿子治病的母亲,由过去那个争强好胜的母亲,变成了为儿子隐忍负重的母亲,她由那个美丽的文艺青年,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母亲。

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还挖回一棵“含羞草”,可谓含义深刻。

母亲依然爱花,爱美。含羞草和母亲极为相似,温柔但却坚强。带回含羞草,一是要给家里增添一点绿色的生气;二是母亲热爱生活,对苦难的坚忍。

发现是合欢树之后,母亲喜出望外,母亲对合欢树的希望,寄寓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竟”是一棵合欢树。一棵含羞小草,竟然是一棵树。这里面蕴藏着的生命的感悟,让母亲震惊。

合欢树“却”长出叶子。是树自然要长叶子,一个“却”字,可以看出母亲,一开始仅仅是希望这棵树活下来。活下来就是真理。合欢树长出叶子,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是一个好兆头。

发芽、长叶子,实质上就是期待合欢树能够活下去——寄托着母亲对我的治病的希望,“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的钱,她倒总能找来些希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 熏、灸……”“‘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要知道每一个偏方,母亲都会经历希望、失望、绝望的过程,下一个偏方,母亲又在希望到绝望中轮回。

但母亲期望,儿子最低限度是要活下去。实质上寄寓着对我写作闯出一条路的期待。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母亲的伟大就在于,她始终觉得儿子应该有精神生活,得有一条路通向他自己的幸福。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说,在母亲眼里,合欢树和孩子非常相似,是孩子命运的写照。合欢树是希望的树,是母亲的寄托,希望孩子像合欢树一样产生奇迹。母亲对合欢树的呵护和培育就是对作者的疼爱和照顾,合欢树是母亲给孩子的第二个生命。

2.我和合欢树

我们不妨再探究我对合欢树的情感过程是怎样变化的,我们从哪些地方发现这些转变是必然的。

我对合欢树的情感,非常复杂,其变化过程是:

一开始是忘记。忘记是因为失去母亲的悲痛。

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

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第二次是推说不看。既然不敢去小院儿,为什么还来大院儿,这恰恰反映了不敢面对,但又无法忘记的复杂情感,特别重要的是,在大院里人们都把我当儿孙待。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曾经有两次偷窥到母亲的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些构成了作者在母亲死后的所有想象。

第一次是自己走了之后,忘记一件东西,摇着轮椅回来。母亲还保留着送走自己的那个姿势,一动也不动。那是一个为了儿子失魂落魄的母亲。

还有一次是母亲到园子里找我。我看见了母亲,却故意不回答。母亲端着眼睛,就像寻觅大海中的一艘船……所有这些再加上妹妹和他人的补叙共同交代了母亲的另一面,也共同构成了史铁生此后对母亲的所有想象。

第三次还是推说。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

小心翼翼的不提到母亲,是怕我伤心。但更怕我忘记母亲。时间的等待,头脑的酝酿,行动的努力之后,人们终于说出来了。

我心里一阵抖。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个“抖”字用得好。

一是震惊,合欢树居然真的开花了,母亲的念叨终于实现了。

二是痛苦,合欢树开花了,而种合欢树的母亲已经永远不在了。

三是愧疚,合欢树开花了,我居然还没有真正闯出一条路。

但这个时候,还是推说不去看。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愧疚,自己尚没有开花,对不住母亲的期待。

在我获奖之后,我一个人在街上瞎逛,实质上是心理的转变重要过程,功成名就的我,终于敢面的母亲了。史铁生曾经说过,一个男孩子所有的努力都是要让母亲骄傲。

只是,当他实现目标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

但当史铁生想去看的时候,却看不成了,小院子变得狭窄,车已经推不进去了。

史铁生一个人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追悔莫及:“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母亲离世后,史铁生咀嚼苦痛、超越苦痛时,史铁生逐渐领悟到。

母亲战胜痛苦,为儿子治病,寻找出路的坚忍不拔的意志。

倾尽所有的青春热血、文学梦想,美丽多情,默默无闻的照料病弱儿子,隐忍宽容,毫不张扬的爱。

于回望中反思,在痛苦中深味那些曾被他无视过忽略过的母亲矢志不移的深情,重温母亲的深爱,无疑是重获母亲的爱,即便母亲不在了,也是一种重新拥有的享受。

在失去母亲痛苦中,史铁生体悟了母亲在世的苦衷,如果说失去是一种悲哀,那么在失去中打捞到那些不曾懂得、不曾珍惜的拥有,因为懂得而拥有,因为拥有而享受,因为享受而重生。

这个过程,是对母爱的认识过程,也是对母亲苦难的理解过程,更是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过程。

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认识到生活的本来面目,但仍然去热爱它。

这个时候,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发生了转化,合欢树成了母爱的一种象征,一种物化。合欢树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是上天对史铁生思念母亲的安慰。

3.孩子和合欢树

史铁生曾这样总结过人的三种困境:

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

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这就意味着恐惧。如何在人生的困境中突围成为每个人必然面临的难题,重重苦难洗礼后迎来的是精神的呼唤与信仰的选择。

接受命运的安排,也许并不很难。但是之后呢?或者说之后的之后呢?

但渐渐的史铁生发现,人最大的恐惧并不是死亡,甚至也不是活着的目的,而只是一个过程。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么,所谓的生,不就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还充满着神秘性,或者说我包容在别人之中,别人也就包容在我之中,我们彼此的生命事实上是互相交融的。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

文章后半部分多次写到那个孩子。

孩子常常是在看到母亲的时候,才不会哭。冥冥中,那个孩子看到了母爱的树,居然也不哭了。这是母爱的伟大,也是生命的奇迹。这让史铁生感到震撼。

文末史铁生想要借助那个孩子间接、含蓄的抒情,母爱是独特的,也是普通的。

在《我与地坛》中,我也这样写到。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对孩子而言,合欢树是母亲树,也是生命的树。在这个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一种传承。合欢树是生命的延续,还是生命的体验,更是母爱的延续过程,生命就这样生生不息,如此壮阔,如此汹涌,如此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