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举办庆祝86版《西游记》开拍40周年活动。
剧组的30多位演职人员齐聚舞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勾起了全国观众的回忆。
之后有一个让人感动的环节,师徒四人合唱《敢问路在何方》,当熟悉的前奏响起,观众们纷纷泪目。
大家感怀的不止是流逝的岁月,还有那些为戏尽心尽力却已离开的人们。
这些人中,就包括《西游记》的最大功臣——导演杨洁。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存在。
但事实上,若没有她的坚守,就不会有这部承包了几代人的童年的神剧问世,也不会有众多演员的一夜翻红。
她成就了很多人,唯独亏欠了自己。
因为,为了拍摄《西游记》,特立独行、心性耿直的她吃尽苦头,受尽委屈。
一次次据理力争后,她为人间留下了一分厚礼。
作为“中国第一女导演”,她的一生,勇敢而无畏,坦荡而真实,不仅造就了影视传奇,连她自己也活成了传奇。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1981年11月,文艺部的组长会上,领导冷不丁地问时任央视戏剧节目导演的杨洁,“要是让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
杨洁立马应承下来:“有钱就敢,为什么不敢!”
有人质疑,一个戏曲组的导演去拍电视剧,能搞出什么名堂?
她偏偏不信邪,立马开始紧锣密鼓地安排起来:看剧本、取景、选角……
拍摄时,为了找最美的自然背景,年近六旬的她和剧组人员跋山涉水,几乎跑遍全国各地。
山川林地上遍布着她的足迹,庙宇洞窟里留下了她的身影。
也正是因为一心坚持实地取景,她风餐露宿,没少受罪。
屋漏偏逢连夜雨。拍到一半时,又有巨大的难题毫无征兆地袭来,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
有人偷偷向台里汇报,说他们名义上在拍戏,实际上是游山玩水。台里不明所以,直接叫停了拍摄,还中断了资金支持。
为拍戏翻山越岭,却落得这般境遇,任谁心里都不好受。更要命的是,演员们吃饭都成了问题,杨洁只能自掏腰包。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剧组演员助力拉赞助,拍戏才得以继续。
即便是条件如此艰苦,在审美上有着超前意识的她挑演员时一点也不马虎。
不管是挑主角还是选配角,不仅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还要活灵活现。
此外,她对演员演戏也是高标准严要求。给演员画走位路线后,哪怕只是走错了一点,杨洁也要求重新拍。返工的次数多了,她便直接开骂。
一点一滴地抠细节,一丝一毫地磨演技,六年后,她终于“踏平坎坷成大道”,开创了电视剧超级火爆的盛世,甚至霸屏近四十年。
虽然一些题材被多次翻拍,但86版《西游记》依然是无数人心目中无法逾越的经典。
其实,只有信念坚定的人,才会勇于突破桎梏,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杨洁对艺术的热爱足够深,容不得半分瑕疵,一直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终于铸就了永恒的佳作。
虽说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难,拍戏的六年里又何尝不是如此?
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中的歌词一语中的,“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这也是杨洁拍戏过程的真实写照,哪怕险象环生,她也不改初心。
温赛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
一个人的信念有多强,人生就有多么不同凡响。
信念就是力量,在这股力量的支撑下,奋勇前行的人才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
在剧组里,杨洁是出了名的“杨大炮”,敢跟领导专家叫板,敢跟至亲友人唱反调。
不少人疑惑,她缘何至此?
这还要从她的成长经历说起。
她出生于英雄世家,从事革命工作的父亲对她要求非常严格。
从识字时起,她就被要求阅读革命书籍,不允许看小说。
但她总是趁着父亲在埋头工作时偷偷地翻看藏在抽屉里的小说,时间一长,她不仅从革命书籍中吸取了凛然正气,也从小说中吸收了文艺气息。
而一个人内心的样貌,也会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拍摄《西游记》时,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刚正的杨洁跟领导吵过、闹过,引得很多人对她不满。
作曲者许镜清电子合声了片头曲《云宫迅音》,媒体领导和一些专家强烈反对,理由是太前卫、太洋气。
杨洁给电视台领导写信,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们,“拍戏我说了算,等拍完你再否定不迟!”
这一番言词义气凛然,把对方怼得哑口无言。
对于这种强权干涉,她从来不妥协、不将就,虽然得罪了不少领导,却也保住了那些犹如神来之笔的配乐。
按照杨洁第二任丈夫王崇秋的话来说,她骨子里就是“孙悟空”,正直感十足,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
也正是因为此,敢作敢为的杨洁,得到了让人羡慕的爱情。
她与王崇秋相处默契,可她比他大14岁。在那个年代,他们的关系很难被人接受。
她丝毫不理会任何风言风语,完全跳脱于世俗的框架之外,和王崇秋走到了一起。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
因为,自始至终,偏见是别人的,幸福是自己的。
在拍摄《西游记》中,唯一的摄影师就是王崇秋,他任劳任怨,极其用心。
工作中,他们是同甘共苦的同事;生活中,他们是相互扶持的亲人。
一些好事之人当初还扬言看他们的笑话,不曾想他们相依相伴了四十多年,恩爱如初。
退休后,两个人在京郊生活。杨洁早些年拍戏时太过劳累,落下了一身病,需要人服侍,王崇秋寸步不离。
可人世间,离别总是那么猝不及防。
杨洁临终前,已至古稀之年的王崇秋悲伤至极,嚎啕大哭。
于杨洁而言,与他牵手近半个世纪,有过无尽的深情和浪漫,此生已是圆满。
她亲自填词的歌曲《女儿情》中有句歌词,“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这也是她面对爱情的态度。
杨洁不追名利,不畏强权,拍出了理想的作品;不惧非议,不屈舆论,主宰了自己的婚姻。
季羡林说,“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真实。”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挣脱束缚,打破偏见,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果你也爱己所爱,行己所行,便能活得恣意潇洒。
“掌声是演员的,我是孤独的”
《西游记》播出后,举国轰动,火爆程度远超想象,还创造了收视神话。
按照常理来说,她应该高兴才对。但她后来却吐露,《西游记》是她心中无法抹灭的痛,她宁愿这部戏没有成功。
原来,新加坡邀请剧组成员去演出,杨洁申请组建了“出国演出组”,并认真排练。
谁知道没过多久,三位主演同时请假走穴,杨洁得知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们。
几位主演已是如日中天的大腕儿,正受到国人的狂热吹捧,怎会甘心受人指点?
满腹怨气的他们私下向台长告状,并撂下“狠话”,杨洁要去新加坡,他们仨谁也不去了。
曾与耿直的杨洁结过怨的台长对此深信不疑,二话不说就解散了剧组,撤掉了她。
自此,曾经常到杨洁家改善伙食的人再也不去了,曾与她相交甚密的人越来越与之疏离。她完全被孤立了。
从门庭若市到无人问津,她也看透了人情冷暖。
而她作为现实中的“取经人”,不图名、不图利,只是为了实现心中的艺术理想。
这般淡泊之人,自然是不能接受演员们为名利而折腰的做派。
在一次采访中,她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节目在外面热播,演员在外面鲜花掌声,我一个人是孤独的。”
若干年后,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及这些往事时,她的字字句句里依然是掩不住的心寒。
也因此,她十年不愿再看这部耗费了自己6年心血的电视剧。只要一看到,就会立马换台。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事,不愿再提起。消逝的岁月也带不走,那些无法释怀的叹息。
再后来,她拍摄了《朱元璋》、《司马迁》等历史剧,但都没有《西游记》的知名度高。
为什么《西游记》能火这么多年呢?
杨洁给出了答案:
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没有为奖状,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奖状。
我们6年拍了25集……是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创造。
事实也是如此。她对重重困难淡然视之,对毁誉名利置之度外,璀璨银发和非凡气魄一齐闪光。
有人说,“一个人对待名利的态度,决定着他的人生高度。”
杨洁始终忠于自己,爱憎分明,没有在名利场中迷失,纵然承受了太多本不该承受的孤独,却也不曾后悔过。
一部《西游记》树立起一座影视剧的丰碑,她也用生命谱写了恒久的赞歌。
在一次节目中,主持人问杨洁:“您觉得什么才是人生中最实在的?”
杨洁脱口而出:“真实,一个人要活得真实。”
她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因为对理想的极致追求,她不向困难低头;
因为对艺术的无比执着,她不向不公弯腰;
因为对幸福的真正向往,她不向世俗屈服。
人这一辈子,质本洁来,理应还洁去。她做到了。
人如其名,她洁身一梦,踏云而归,留得绝唱,可慰世人心。
如今,纵是与我们西天万里遥,但艺术不朽,她的风骨亦不朽。
当年明月曾在书中引用了一句话,“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追梦路上,哪怕是荆棘密布,哪怕是坎坷丛生,也要有敢说敢做的底气、敢爱敢恨的志气、敢怒敢言的勇气。
愿你这一生,都能依心而行,活出真实的自己!
作者 | 卜一,漫游云水间,闲记红尘事。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