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手记】市县政协位于政协系统的最基层,处在把党的政策“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最前哨我们时常思考,怎么找准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定位,怎么把握履职工作的重心,让基层政协工作更具活力、更有作为,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基层协商议事指导意见?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基层协商议事指导意见
【工作手记】
市县政协位于政协系统的最基层,处在把党的政策“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最前哨。我们时常思考,怎么找准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定位,怎么把握履职工作的重心,让基层政协工作更具活力、更有作为。
长期以来,囿于工作机构、人员力量“两个薄弱”瓶颈,以及协商文化培育不够、协商土壤根基不深,政协协商为民在一些基层地区存在作用发挥不够、反响不突出等问题。
创新思路,不建机构建机制,政协基层协商有了“召集人”。2019年,滁州在全省率先建立乡镇(街道)党委副书记同时担任政协委员召集人制度,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并按正科级配置,年度考核,党委副书记职责和召集人工作同等分量。这项制度的实行,解决了市县政协在乡镇没有延伸机构、乡镇也没有承接政协工作的具体人员的问题,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了“牵线人”。随后,我们探索坚持季度现场观摩、定期培训、列席政协全会等机制,提升“召”的能力、“商”的水平。之前政协协商很多乡镇“零”空白,召集人制度建立以来,中心城区街道每月开展一次,其他乡镇每季度开展一次。几年来,全市113个乡镇(街道)召集人组织政协协商活动1500多场。
创新载体,延伸政协协商走到群众身边,委员一线履职、共促基层治理有了大舞台。我们考虑,仅有乡镇牵线人还不够,还要开展常态长效活动。2019年年底,市县政协两级联动,常态开展“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活动,推动委员主动下基层、进社区,每个委员小组都有8~12名城区委员,由召集人召集引导,带动下沉乡镇、村居履职。一时间,召集人“吹哨”、委员报到,开展政策宣讲、收集社情民意,更多是组织身边协商、帮办实事好事,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委员履职热情得到充分释放。仅2020年,全市乡镇(街道)召集人和委员小组就牵头组织协商500多场,提供意见建议1000多条,其中70%的建议被当地党委、政府采纳,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题问题200多个。委员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协商一线的“轻骑兵”。
创新品牌,固化提升实践成果,“协商亭好”日渐深入人心。2021年年初,我们认识到,做到了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还不够,还要让“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成为深入人心的价值理念。我们在“乐民所乐、忧民所忧”的“醉翁文化”中得到启迪,提出打造“协商亭好”政协履职品牌,得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滁州市委专门出台《打造“协商亭好”品牌 进一步推进全市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随后,我们谋划构建“231”工作体系来保障推进,通过深化乡镇(街道)政协委员召集人制度和“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两项改革,持续开展协商质量提升、协商机构完善、协商文化培育“三项行动”,进而达成擦亮“协商亭好”品牌。去年以来,我们围绕品牌建设,一手抓内涵提升,聚焦协商主责,持续做精资政会、专题协商会、党政主要领导督办重点提案、“协商亭好”大讲堂、基层“微协商”等议事平台,用高“言”值彰显“协商亭好”;一手抓文化培育,面向全国征集“协商亭好”标志,结合阵地建设、协商开展、案例评选,激发“乐民所乐、忧民所忧”协商情怀,唤醒群众协商自觉,努力让协商文化入脑入心。协商“挺”好!协商“真”好!渐成基层群众的心里话。
回想这几年,我们从最初的推动委员进社区、办好事,到后来的“微协商”、助治理,再到创品牌、求实效,围绕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促进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一路探索、几多实践,在传承“为民忧、为民乐”人文精神中坚定了“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履职初衷,在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中找到了委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广阔天地,在发挥“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中看到了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我们也由衷地感觉到,政协工作越干越有意思、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有新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