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凡是”是一个历史概念,具体是什么读者可自行查阅,今天所谈问题与历史上的“两个凡是”是没有任何关联的,套用的仅仅是一个概念。开门见山说的话,在一些穆斯林的观念中“凡是说伊斯兰或穆斯林好的就是好,凡是质疑伊斯兰或穆斯林的就是坏的”。咋一看,这个观点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又有谁不喜欢听好话呢?按照心理学中的增减效应,似乎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喜欢是递增的。问题在于,如果穆斯林但凡看到对伊斯兰看似有好处的消息就不假甄别的“欢喜激动”,那才算是陷入了扭曲。

前几天,5月1日起,兰州拉面全国上万家门店将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守护站!只要孩子进了兰州拉面,即便暂时与家长失去联系,TA也不会被拐卖或出现意外。请告诉您的孩子,万一走失找不到家人,街头每家兰州拉面都是安全守护站。这样的一个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很快就席卷了朋友圈,我的一个朋友开玩笑的说,“看到这种消息,我立马跳起来转了几个圈”,我调侃道“跳字用的非常好,反映了作者急切的心理”。也许是穆斯林面对的负面消息太多了,但凡有一些消息或新闻看起来是对伊斯兰“有利的”、“正面的”,不出几分钟就可以在圈子里“疯传”。一些非穆斯林名人但凡说了几句“公道话”,立马也可以形成“疯传”的效果,晓松同志谈了谈伊斯兰从此成为了穆斯林亲切的对象,中天同志现在简直已经成为了穆斯林大众欧巴。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当看到这些信息时候,我们急切的想要别人,特别是非穆斯林看到“这是一种中肯的评价”,而事实上,外界是不怎么关心的,兴奋的只是穆斯林自己而已。

现实是风平浪静的,但是在网络上,黑穆斯林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穆斯林很少可以从网络的其他渠道获取关于伊斯兰的正面新闻,而穆斯林自身制造的“各类鸡汤”一来突破不了圈子的限制,二来这些鸡汤反倒成为了穆黑的“黑料”,这大概也是一些朋友看到外界“正面”“中肯”消息兴奋的原因。恩,凡是说穆斯林好的,凡是说伊斯兰有价值的,都是好的,作者也是好人。

在近乎痴狂、近乎饥渴的想要获取更多“夸赞”的同时,我们的圈子内部还存在这样的一种观念,“凡是批评伊斯兰的,凡是批评穆斯林的都是错的”。站在一个信徒的角度来看,这似乎也无可厚非。只不过,我们是否真的应该这样去做是值得考虑的。“愤怒的穆斯林”和“敏感的穆斯林”似乎成为了这种现象催生出来的概念,“这个凡是”如果细细划分的话,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学术界,事实上目前我国学术界大概出于某种原因考虑,涉及伊斯兰问题时候,往往在选题上选择一些不疼不痒的话题,极少出现针对伊斯兰教教义的研究(即使有也发表不了),其次就是出版界,《性风俗》事件后,出版界似乎已经把伊斯兰宗教题材设为了禁区,“这是一种从源头的安全”,不出版、少出版自然就不怕有事了。《性风俗》固然是一卑劣诋毁之作,但似乎即使连“一丢丢”对伊斯兰的不满,穆斯林都是接受不了的。剩下的就是民间的各种声音了,这也是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冲突最多的领域。

“穆斯林的限度在哪里,非穆斯林看待伊斯兰教该以何种限度穆斯林才可以接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样看待伊斯兰、如何评价伊斯兰穆斯林才不会生气”。在外人看来,这似乎又是一个伪命题。一些穆斯林可以坦然的以调戏的口吻“秃驴长、老和尚短”,但是绝对不允许外人以同样的口吻调戏伊斯兰。这倒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么就是论事,在谈论伊斯兰的时候,穆斯林能接受的度是什么呢?

承认伊斯兰教的教义?这大概不可能吧,我们不能试图让一个非信徒以信徒的视角去看待宗教,这是最基本的常识。那么如果对方真这么说了,你又该如何面对?去争论?去抗议?如果凡是对伊斯兰教义或穆斯林“不顺耳”的声音出现,我们都急着去抗议,那就真的太累了。

在我看来,除了恶意的诋毁之外,穆斯林应该坦然的去面对来自于各方面的针对伊斯兰的质疑与讨论。外人可以质疑伊斯兰的信仰、外人可以质疑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在对别人进行质疑的时候就应该明白的想到这一点。而面对这种质疑,我们的愤怒无济于事,甚至显得并没有那么多必要。按照三金的设想,我们甚至大可以向社会征集善意的质疑与讨论,看看外界对伊斯兰这种信仰与价值怀疑与不认同的“点”在哪里。

在谈论伊斯兰或穆斯林相关话题时候,不能别人的意见你不喜欢就中断交流。这倒让我想起一个笑话,屠夫把鸡鸭鱼牛羊猪召集起来,很热情的表示说:“今天我们充分发扬民主,百家争鸣,你们说说喜欢怎样被吃掉?” 众皆不语。只有牛欲言又止的样子。 厨师说:“说吧,不要拘束,发扬民主就是要畅所欲言!” 于是牛说:“其实我们不想被人吃掉!” 厨师笑着说:“你看你,这个出发点就不好。”

在这个社会之中,穆斯林确实面临着一种“走不出去、走不回来”困境,恶劣的外部环境和一潭死水的内部环境让我们敏感的面对来自于外部的或好或坏的刺激,我们的神经似乎时刻都是绷着的,随时都是一阵“欣慰的狂喜”或“出奇的愤怒”,我们显然没有找到应对这一切的好办法。“两个凡是”就像是这种无序状态下的畸形儿,一瘸一拐的摸索着想要匍匐前进。凡是夸赞穆斯林的都开心,看似一种朴素的感情,实则是不自信状态下的自欺欺人罢了,就好比那几万家拉面馆,听起来“穆斯林充满了爱心,呵护失散儿童”——“这才是真正的伊斯兰”,实则一个虚妄的笑话罢了。这是很容易陷入盲目与欺骗的,这种“安全感”看起来也并不可靠。凡是对穆斯林或伊斯兰有质疑的就反对,这种“不让别人说”的状态,在阻碍交流的同时也增加了摩擦。我们的愤怒并没有让对方“心怀愧疚”,得到的更多是“穆斯林不可理喻”的评断。

“两个凡是”说白了就是一种困境下的不自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找到一个新的办法去面对这日趋开放的世界。我们欢迎交流,我们反对诋毁,我们接受质疑,我们也愿意平和的给出自己的回答。这是穆斯林愿意做出的努力。如果你问我“如何看待穆黑”——躲着疯狗,他就咬不到你了。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丑恶,其实都是为了衬托美好。

就以“自欺欺人”结束吧!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读一斋原创笔记本欢迎你。

存在于一些穆斯林世界中的(存在于一些穆斯林世界中的)(1)

存在于一些穆斯林世界中的(存在于一些穆斯林世界中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