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目的不同,对结果的评价也会变同一个营销事件,高层看本质,中层看模式,基层看技巧比如2017年的百雀羚文案,全网1亿人次转发,实现疯传事后复盘,百雀羚的营销总投入是180万,但成交额,只有区区80万对此,该如何评价?,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道客巴巴市场营销学目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客巴巴市场营销学目录(随学笔记营销创新)

道客巴巴市场营销学目录

营销的目的不同,对结果的评价也会变。同一个营销事件,高层看本质,中层看模式,基层看技巧。比如2017年的百雀羚文案,全网1亿人次转发,实现疯传。事后复盘,百雀羚的营销总投入是180万,但成交额,只有区区80万。对此,该如何评价?

其实很简单,这取决于你是谁。如果你是百雀羚高层,你会对ROI极度不满。如果你是中层,你会关注转化环节出了什么问题。而如果你是这次文案的基层策划人员,那么恭喜你,文案取得了巨大成功,你值得嘉奖。

如此引出营销的关键定义:营销是一连串的事件。它的关键点有四个:增长,需求,竞争与关系。四者既是企业面临的单项挑战,也环环相扣、相互纠缠,构成整体营销的系统。下面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1.增长

数字时代的营销增长,首先要做到4个R:

Recognize:明确你的客户画像,了解他们的身份data(人群特征)、行为data(行为偏好)、心理data(时代属性)。特别是心理data的作用正越发巨大,因为这一代消费者,更愿意为他们的情绪买单。西班牙的一家剧院,就通过记录观众的微笑次数,实现了个性化收费。

Reach:千方百计,触达你的目标客户。但如果只能触达,而做不到之后的Return,则投入产出比会很低,俗话说的“赔本赚吆喝”。典型案例是瓜子二手车。

Relationship:这是持续营销的起点与关键点,后文“关系”一节有详述。人都善变,作为消费者时更是如此。与其费尽心力地与对手争夺信任度存疑的新用户(另外,这样的争夺,正无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贵”),不如转身,扎扎实实地服务好忠诚的老用户。“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这道理在商战中也依旧。

Return:收获时刻。如果前面三步做好了,这步只是自然的结果。不要本末倒置,不要竭泽而渔。早已过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年代了,这个时代的消费者不但能用人民币给你投票,他们还能投诉你,让你和品牌一起万劫不复。

4R之后,再谈增长。

只有找准增长杠杆,企业才能四两拨千斤,实现指数级发展。不然就会落入劳斯莱斯式困局:劳斯莱斯的产品与服务都是业内最顶级的,但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增长杠杆,最终没躲开“插标卖首”的命运,卖身宝马之时,只换回区区14亿马克。

那么,如何找到好的杠杆呢?

答:舍九取一,做极致的减法。

针尖足够细时,穿透力才足够强。

当年乔布斯重回苹果,第一时间给产品线画了个二维四象限图,砍掉了当时上千款的鸡肋产品,然后全神贯注、全心投入到其中一个象限(普通用户&便携电脑),剩下的,都是传奇。

好的杠杆还来源于稀缺

一个思想实验:如果你手上拥有世界上最值钱的两张邮票,你该怎么做才能获取它们的最大价值?答案是,开全球的新闻发布会,然后当众烧毁一张。这也是为什么,画家的作品在画家去世后往往价格飙升。

比利用稀缺更高明的,是创造稀缺,茅台就深谙其道。有人做稀缺,自然也有人做性价比,比如小米和宜家。

减法、稀缺、性价比,以上都是找到好杠杆的起点,但你不能贪多求全,“既要…也要…”。条条大路都通罗马,但你只能走一条。

面向增长,你除了手中有杠杆心中还得有一幅“增长地图”

增长地图也和舍九取一有关。“舍取”之前,你得先知道,“九”和“一”分别是什么:到底有几种方式能促成增长?如何实现结构化的增长?调整增长方案的方法有哪些?……(在此不再展开)。

只有在穷尽可能性的基础之上,你才能进行筛选,然后跟进逻辑判断,做出类似贝叶斯判断的动态调整。

这又很像真实的地图。以前聊过比利牛斯山地图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面对不确定性时,好地图>坏地图。并且,坏地图>没地图。

总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增长乏力的情况,你不妨如此倒逼自己的思考与行动:

定义问题、假设原因,对应标注到增长地图上,全局分析、理性思考、大胆判断、反复迭代(因为第一次假设的原因,可能是错的),最后找到增长的突破口(杠杆)。

2.需求

需求有三个命门:发现差异(细分),捕捉差异(价值点),展现差异(用户体验)。

先聊细分。

细分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定价、收入构成等,甚至会决定企业的运营模式。比如同样是卖咖啡,星巴克、瑞幸和三顿半奔跑在自己细分出的赛道上,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奔跑姿态”。

好的细分,必须牢牢指向增长。要做到这一点,传统方法有三种:

1.跨界。比如娃哈哈的营养快线,在饮料的红海市场中,细分出了一块“早餐饮料”的蓝海,奇兵杀入,如今早已实现了单品营收超20亿。加多宝的崛起亦是利用了精准而又刁钻的细分。

2.置换对手大脑。和下一节的“竞争”相关。企业运营,就是商战,永远要思考你的竞争对手的想法。你甚至比他更早地想到了“他会如何应对”,也就找到了一个潜在的好细分。

3.拆掉思维里的墙。这牵扯到企业家底层思维的变革,最难,当然也最彻底。传奇如安迪.格鲁夫,也只做到过一次;伟大如比尔.盖茨,自己做不到,但他请来了纳德拉。

“换脑”太难的话,不妨直接换人。

再说价值点。

设立价值点的目标是去击中消费者的需求。

需求又分三种:盲点 — 未被发现的需求,痛点 — 以一当十的需求,甜蜜点 — 你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地方。

三点之中,盲点难找、甜蜜点不多,决定胜负的常是企业对消费者痛点的洞察。

痛点是用户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它会带来用户强烈的负面情绪。要赢得他们的信任,你需要准确、快速地扑灭这种情绪。比如,小牛电动车就完美地抓住了电动车“容易被偷”这个痛点,仅仅利用“防盗”一个价值点,就实现了弯道超车。

高手特别擅长将痛点转化为自己的价值点,甚至将它变成甜蜜点,拉开与竞争对手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距离。比如,在充电宝大规模普及的初期,面对充电宝电量普遍不足的痛点(受困于当时的技术,是硬约束),品胜就将标记为10000毫安的充电宝做成实际为15000毫安的产品,一举超出了用户的预期,占领了高端市场。类似的,堂食等餐一直是线下餐饮的痛点,而一些店铺(可能始于一茶一坐和小肥羊)通过推出“上菜沙漏计时”活动,为上菜超时的顾客提供精美隐藏菜品,一举将食客的等餐焦躁变为对未知奖励的期待,也是“化痛为甜”的经典战例。

每一个绝妙价值点的背后,你总能瞥见高手冷静独特的洞察。

最后聊聊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用户服务。用户服务不能无限制地追求最好,你还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用有限的资源,追求最好的用户体验,则是可能的。

用户体验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层面,解决的是“感觉”问题。可以使用“关键时刻管理”的方法(MOT),抓住“客户旅程”中的几个关键点——因为成本,你不可能把整个客户旅程的体验都做到100分;而根据“峰终定律”,你也没必要这么做。DQ员工把冰淇淋倒扣着给你的瞬间(体现DQ冰淇淋的粘稠。我想到一个词,“冰淇淋挂杯度”),离开一点点奶茶店前所有服务人员的一句“谢~光临”,入住亚朵酒店时的一杯暖饮,诸如此类有趣的、独特的、温馨的瞬间,都能以小博大,换来你的久久不能忘怀。

“客户旅程”中最重要的几个关键时刻,可以抽象如下:

I want to know moment;

I want to go moment;

I want to do moment;

I want to buy moment.

抓住他们,你将事半功倍地抓住你的用户的心。

对此,以前专门写过MOT,可供参考,这里不再展开。

3.竞争

商业是现代战争,竞争是存亡大事。贝佐斯嘴上说,“我不关心竞争者,我只关心自己。”实际上,亚马逊早有自己精锐的竞争情报局。

竞争的第一关键词是差异化竞争的终局是不竞争,即,你有了自己的护城河,别人再也无法威胁你。

护城河可以是无形资产,比如企业的经营许可、技术专利。可以是更低的成本,那来自规模效应,或者卓越的管理。它还可以是网络优势,比如,哪怕现在有一款社交软件横空出世,各方面都秒杀微信,你也离不开它了,因为你的朋友都在微信里。护城河还可以是高转换成本,比如,哪怕有一家通信公司比移动联动更牛,你也离不开它们了,因为现在换号码太太太麻烦。

其实归根结底,前面三点都指向第四点:更多的限制、更便宜的服务、更广的连接,最终都会使得用户不愿意离开你。也就是说,护城河就是用户高昂的转换成本。

构建商业护城河,你还得依据自己所处的战争空间,因势而利导。

如果你处于“守势”,则打法如下:

1.锁定超级用户。一个忠实会员的贡献度,将是一个一般消费者的几十倍。且越是个性化的时代,这个差值就越大、越牢不可破。现在的消费者,谁还不是几个品牌的铁杆粉丝呢。

2.提前锁定销售。星巴克在一月份推出星享卡后,就能锁定全年30%的销售额。夜长梦多,锁销是绝好的商业先手。好的锁销让你更有底气。

3.提前资源绑定。多出现在To B行业。比如下游企业为上游企业做咨询,甲方公司的员工常驻乙方公司。不再赘述。

而如果你处在“攻势”,则必须毕其功于一役,单点突破。突围的地点,要瞄准对手最大的优势处。这是因为,优势即劣势,对手没法说“我们不是这样的”,因为,他们就是那样的。

类似经典战例无数:可口可乐看不起百事的新潮,说它不够经典;百事回击,“可口可乐是上一代人喝的可乐”。双方各自击中对手命门。乐百氏、娃哈哈宣扬“纯净水”的好,农夫山泉则借力打力,“含有矿物质的水才真的好”。滴滴说,“我们司机多”,神舟侧翼强袭,“我们更安全”。

竞争者还应建立“竞争取舍线”意识,即追求要素竞争的差异化。这往往是挑战者向王者发动奇袭时的策略,其关键是在某个竞争要素上做到绝对突出,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比如西南航空,就在快捷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既争取到了一部分非传统航空公司的消费者(他们原来坐大巴),也使得一部分被过度满足的消费者(他们其实不愿意为了过分的舒适而支付高价)转投他的阵营。

关于竞争更多的讨论,可以详见商战。

竞争还有最后一种形态,它正是大名鼎鼎的定位理论。

定位从属于品牌,其特点是一个品牌一旦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则认知>事实。换句话说,占领之后,事实不再重要。比如,沃尔沃汽车就占领了消费者关于“安全汽车”的心智,哪怕事实上,宝马和奔驰才更可靠。

好的定位由低到高分三类:

1.封锁特性。在这一层,定位点遵循越少越好的原则。飘柔就是柔顺,海飞丝就是去屑。杂糅两头,则一个心智都无法占领。

2.封锁品类。最牛的公司都是用自身的品牌代替了消费者对一个品类的认知,即,品牌=品类。可口可乐 百事可乐就代表了可乐,JEEP就等于越野车,Google就是搜索…伟大的公司皆如此。

3.最后,好的定位还能定义公司。典型案例是市场对Uber公司的估值。如果把它定位为传统的汽车租赁公司,则Uber市值只是区区几十亿。但如果把Uber看成共享经济的代表公司,则估值分分钟就能加上一个零。

好的定位,力求精准。它像一根箭,直穿消费者的大脑。

4.关系

关系是持续交易的基础。好的客户关系,才可能使营销这一系列事件细水长流。

构建关系的三要素是品牌、社交红利与复杂营销。

先说品牌。

要说清品牌是什么,首先要搞懂它不是什么。

品牌不是商标,不是视觉锤,不是品质(至少不仅仅是),它甚至不是定位。

如果说定位解决了认知的问题,则品牌解决的是认同问题。比如,海飞丝这一品牌创立之初,定位是去屑洗发水,但要使消费者认同这一点,则必须不断地进行品牌投入,才能使这一心智高地,最终被占领。

定位成功后,一箭穿脑;品牌确立时,一箭穿心。

细细展开,定位只是品牌构成的第一步。之后还需要不断夯实品牌核心价值,构建起消费者的认知图谱,最终形成企业的品牌资产。以特斯拉为例。它的定位消费者们都清楚(最环保 最高档 最时尚的新能源车),为了巩固这一定位,特斯拉的专卖店就必须开在最核心的商圈,以此凸显它的价值主张品牌调性

有了品牌还不行,在今天这个时代,必须发挥社交的力量,充分拥抱社交的红利。这件事被《疯传》这本书说清楚了。简单来说,社交红利=社交疯传 社交参与 社交裂变,最关键的是第二步,因为只有潜在消费者也参与其中,企业才可能将他们对于品牌的认知盈余变现(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是近期王心凌的翻红)。

这就要求必须设计好疯传的话题,使它成为可以被消费者高频消费的“社交货币”。话题可以体现品牌本身的价值观,比如耐克的Just do it系列广告片,可以追求某种社会价值,比如三顿半的回收计划,你更可以学习杜蕾斯,紧跟一切热点话题。

最后的复杂营销针对To B企业,旨在做深度的客户关系。不再细聊。只说做单和控单的核心点:

做单有“五到”:知到,走到,摸到,拿到,跟到。

控单有“三控”:控目标,控趋势,控动作。

营销是一连串事件,是个大系统。以上只是到今天,我粗浅的学习笔记与总结。

祝大家精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