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世俗的活着才会有不俗的未来(浮生世俗的人生)(1)

阿城说:“世俗既无悲观,也无乐观,它其实是无关的自在。”

读完作家刘汀《浮生》,让我突然想起阿城的这句话。世俗的生活里,有作者母亲的生活哲学,兄弟的艰苦成长,儿时玩伴不堪的蜕变,也有一座北京城也无法温暖到小区楼下卖菜的摊主,还有陷入金钱这种世俗的无奈和绝望里的患病的普通人,如果作者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入木三分的思考,那么生活的严肃与温情,是不可能被这么鞭辟入里的发掘出来。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刘汀说过,他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在日常生活里,他最看重的是细节。高中复读,二次考上大学,这些悲苦的人生经历让他明白了生活的严肃和冷峻,努力和付出不一定成正比。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身边的少年》一文中,作者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座就读著名中学的小女孩在学校边追逐驱赶乱贴小广告的外来打工的小男孩,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人生。这个场景也深深的刺痛了我,社会的贫富差距一直都在,处于弱势群体的少年,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去实现生活的理想,要比别人付出千万倍的汗水,经历千万次的坎坷。他们无背景无学历,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送外卖,送快递,做服务生和黑车司机。一次差评,一次罚款,一次事故,可以让他们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多少次黑夜里沮丧的哭泣,多少次咬牙的坚持,多少次梦里故乡母亲的叮咛,靠着一支廉价卷烟,一小杯白酒排遣发泄。对于他们来说,“烟酒是生活的道具,也是灵魂的驿站,当他们觉得灵魂在躯壳里待的太过难受时,就总想把它拎出来,放在另一个容器里舒服一下。”

按照作者母亲的观点:这些人就是命不好。相信大多数人会对这个观点嗤之以鼻,认为这种迷信的说法不足道哉。但是这种说法在农村非常普遍,如果有人遇到不好的事情,农人们往往会说这个人命不好,命中无福可倚,有祸隐伏。针对这一现象,作者却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也许这样的解释会更加合理,更加令人信服。作者说,将一切归咎于命运,是农民们解释世界和逻辑的起点,是一种对或悲或喜的顺其自然维系着农村人精神世界的恒久和稳定,否则,如何去抵御一生中那么多辛苦的日子呢?如何去解释许许多多无奈的遭遇呢?不像西方人,有宗教可皈依,他们只能在世俗的层面上找到自己愿意信任的依据,并靠着它,活一辈子。

这么深刻的领悟只能来源于对生活的执着与认真。想起家乡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们吃过的面还多。”当时对这句话很不以为然,认为长者们有倚老卖老的嫌疑,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年少轻狂,阅历和经验形成的常识,在文化和科技还未涉足的偏远农村是多么重要,尽管它有时是有失偏颇的,但民俗不就是起源于此吗,靠着一辈辈人的心口相传,认同传颂,或婚丧嫁娶,或节庆纪念,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这世俗的人情世故,如果仅从道理的是与非上去解释,那是何其粗鄙与浅陋啊。

人只能在生活里,而且生活依然在继续,悲欢离合在世俗里的芸芸众生中不断地演绎,别人生活是一面镜子,通过它,你可以看清自己,以便在你浑浑噩噩的生活里,多一丝警醒和认真,抓住本该属于你此时此刻的幸福。

这或许就是这本书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