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最近一张三人成众的照片火了。上周五,日照有个三岁孩子,头卡在二楼窗子栅栏上,身子悬在半空。看到这一幕,附近邻居都行动了起来:有人在一楼撑着棉被充当“救生网”,有人互相承托组成“人梯”托住孩子,有人试图破门进入屋内救援……最终有惊无险,孩子被成功救回。受党报评论君邀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暖心故事里的主角——邻居。

你们会跟邻居走的很近吗(你和邻居打招呼了吗)(1)

邻居,也叫街坊、隔篱、接壁、乡邻、厝边、隔墙、邻舍……形形色色的方言里,对邻居表述有所差异,但都指向了共同的涵义: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父母子女有延续的基因,好朋友共享兴趣爱好,而邻居则是“同在一片屋檐下”的人。

《周礼》里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里“邻”就是最为微缩的行政组织,一个个“邻”的细胞方能组成“国”的肌理。《论语》里说“里仁为美”,刻画了居处在仁德仁爱的环境中的美好景象。晋代陶渊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唐代白居易和东邻一起“携手池边月,开襟竹下风”,清代张英则留下了“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名句。由此可见,邻里关系很重要,关乎行政、法治、生活方方面面。

你们会跟邻居走的很近吗(你和邻居打招呼了吗)(2)

这也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来由。

中介管分租,跟“室友”邻居连寒暄都不用,只需各自动动手指,按照中介算好的价格把水电燃气网费AA制交上就行;快递柜林立,“对门”邻居连你不在家时帮你签收快递的交集都省去。更有甚者,因噪音、宠物、停车位等问题产生摩擦和矛盾的也不在少数,翻翻社会新闻,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简直是“比邻若天涯”。相比之下,淘宝店家和餐饮连锁才更像是我们的“网上邻居”,无论酷暑严冬、晴天雨天,总能递来碗筷、送上饭菜,甚至对我们“呼亲唤友”。

当然邻居并非无意义。大家在可选择的范围内,依然愿意去选“好小区”。一问原因,答曰:“邻居素质高、社区治安好”。看看,“邻居好,赛金宝”的理念还在吧。正因如此,重构邻里生活的实验也在推进。如何把相逢不相识的“陌生人”变成“新熟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在自己的建筑实验里,留下一块公共活动空间,“以期重建邻里关系”;宁夏吴忠、山东青岛等地开办了“邻居节”,做演出、搞活动,让邻居们的人聚在一起;上海杨浦、云南昆明探索建设社区睦邻中心,话家常、共维权,把邻居们的心拢在一起。

说回一开始的那个故事,主动加入救援的邻居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很多人彼此并不相熟,还有过路人看到情况危急也纷纷伸出援手。可以看到,虽然过去以地缘、血缘维系的邻里关系变了,但邻里间那份温暖和相助的情谊还是没变。这正是:

(文 | 周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