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讲“愚公移山”,有朋友说此文的主旨可能还跟孔子的一句话意思差不多。《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就是说想再多也需要实践。事情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够坚持把事情做下去,很可贵。“愚公移山”能不能读出这个意思?放到这里供读者参考~

在聊到课本中的“愚公移山”时,我们很容易想起了另一篇奇葩的课文——“杞人忧天”。“杞人忧天”作为成语,形容没有必要的担忧,在明清时代,小说、戏剧、诗文就拿来这么用了。

负能量满满古人(被误解的传统之)(1)

宋 马远 松泉高逸图

明 钱贡 浅绛山水

在历史上,很长的时期,“文学”指诗词歌赋,对于文化人来说,这是属于“游戏”,写首诗,相当于现在发个“朋友圈”吧。古代的文化人往往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主业是“经世济国”,就是做各种有益于社会的工作。

例如在列子生活的时代——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现状混乱的问题。社会现状的混乱,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的原因,所以诸子也就针对各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把《列子》说成文学作品,有点类似把一位老教授毕生研究集结的著作,说成是随手编的朋友圈……老教授会怎么想?老汪当然不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去伪存真,是学习所必须的。但首先得正本清源,了解真正的、根本的东西是什么,才能辨别真伪,否则去真存伪,得不偿失了。

负能量满满古人(被误解的传统之)(2)

《列子》书影

之前的文章里反复提到,《列子》是一本道家著作,它阐述的是先秦道家对于世界的认知理念。相较于儒家、墨家、法家、农家等等,道家思想更为宏大、超越、玄妙、抽象。因此用寓言来帮助读者理解这种非常抽象的思想。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这一篇的主旨是:世间万物都来源于一个根本(中国人称之为“道”,现代哲学称为“终极真理”),而生灭、变化、循环是万物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也来源于“道”。在这样的世界观下,人对于名利、生死,自然就能客观对待,不过度热衷名利、不过度贪生怕死。《庄子》里也阐述过类似思想,还有一首相关的琴曲——《悲骷髅》。

课本所选的“杞人忧天”,只是《天瑞》里这一条的前半部分。这个故事讲了四层境界:1、杞人开始思考世界的生灭规律。2、“晓者”对这个问题已找到了“不坏”这个答案。3、长庐子已知天地万物都有生有灭,终会有“坏”。4、列子认识到自然规律的生灭变化,顺应自然,又超然物外。

第四层境界,符合全篇的主旨,才是列子借由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思想。课本选取的前半部分,正是列子不赞同的。课本不做说明,自然容易让人断章取义。原本是阐述对自然规律、终极真理的认识和人的思想境界,一下曲解成傻傻的古人瞎担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