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故宫建成的第600年,

为了将紫禁城的建筑、这600年的风风雨雨、

宫中故事、帝王后妃的生活一一展现出来,

2020年的《故宫日历》

一改以往以文物为主题的惯例,

将故宫8702间房划分为10个区域,

围绕着建筑、文物、人物和秘闻,

精练了365个知识点。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1)

这些年火遍全国的《故宫日历》

其实早在1932年便已问世,

当时是为满足大家对皇宫收藏的好奇,

和守护遗产、传播文化。

它曾被评为民国时期的“头号社交礼物”。

在1932年到1936年出版期间,

民国时代的广告人用

“震铄世界”、“独霸天下”来形容这本日历。

学者俞平伯曾将《故宫日历》送给老师周作人,

作家梁实秋也在信中提过获赠《故宫日历》的事。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2)

我们采访到了近4年《故宫日历》的主编陈丽华。

《故宫日历》的停办与复兴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

365个知识点里,最有看头的是什么?

皇帝结婚的场面有多大?

妃子们都怎么打发时间?

乾隆给自己建的养老院有多奢华?

……

自述 陈丽华 编辑 倪楚娇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3)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4)

陈丽华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故宫日历》主编

我是1986年到故宫工作的,是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退休后,故宫出版社邀请我担任《故宫日历》主编,到现在已4年。

《故宫日历》诞生在民智初开的民国。当时帝制刚刚结束,民众对皇帝一个人独享的皇宫里的珍品非常好奇。

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学者们对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从不同角度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

1933年首版的《故宫日历》也是其中之一,在当时也是非常风靡的。接待重要政客的时候,拿它当作礼物。学者俞平伯曾将《故宫日历》送给老师周作人。作家梁实秋也在信中提过获赠《故宫日历》的事。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5)

《故宫日历》一直出版到到1937年为止,一共做了5年。

卢沟桥事变以后,故宫的文物整个南迁了,所以很多事情也做不了,故宫日历就停了下来。2009年,在出版社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重新介绍了民国时期故宫出版的这些刊物。最后决定重新做故宫日历。

2010年第一本日历的封面、书脊沿用了1937年版《故宫日历》所用《史晨碑》汉隶集字。除了日期以外的内容,都是复刻了1937年的版本,甚至采用了黑白印刷,作为致敬。之后开始的每一本,都以当年的生肖年作为主题。

到现在,《故宫日历》累计的销量已经达到300万册,今年这一本开印就是80万册。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6)

明年这本跟以往的任何一本都不一样。因为明年是故宫肇建600年,如果单以老鼠为主题,体量太小。还是希望将故宫的建筑、600年经历的风风雨雨、宫廷里的那些秘闻、皇帝后妃的生活都展现出来。

紫禁城占地是72万平方米,使用面积是16万平方米。大家都传说有9999间房子,实际上现存应该是8700多间房。体量这么大,整个日历的布局让我们伤透了脑筋。最后的结果是,按照功用的区域来划分。

第一个月延续传统,依然呈现以鼠为主题的文物。二月讲皇宫的建造。从第三个月开始,依次从中轴线开始,然后往两翼扩散,把整个的故宫就全部涵盖进去。分为:前三殿、后三宫、养心殿、东西六宫、宁寿宫、慈宁宫、左辅右弼文华殿与武英殿、皇家礼佛与祭祀的宫殿和皇家花园。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7)

《故宫日历》内页

能吐宝的鼠

一月,我们选取了31件与鼠有关的文物,都很有代表性。

因为老鼠它生性非常机敏,而且繁殖能力特别强。所以大家觉得它是一个能吐宝的,能够聚财的东西。古人通常用老鼠来寄托繁衍后代和家世兴旺心愿。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8)

明 朱瞻基 三鼠图卷(局部)

明朝第五代皇帝朱瞻基能诗擅画,他画了一个三鼠图。当时正好是他得了长子朱祁镇,他28岁才得到了长子,所以他特别特别开心。你看画里还有瓜,瓜本来就有多子的含义,鼠也是,这幅图的意思就是倍加多子,生更多的孩子。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9)

清乾隆 月白色绸绣松鼠葡萄纹女衫

还有妃嫔们穿的衣服。我们有一个绿白色绸绣的葡萄松鼠图。葡萄的寓意非常明确,葡萄树的树藤上攀爬了好多好多老鼠,一个个姿态各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后妃的衣服上绣这样一个文饰,寓意不言自明。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10)

清 彩绘泥塑财宝天王像

立体文物里,你看四大天王里的北方天王,它手上就托了一只吐宝鼠。在藏传佛教里头,鼠是招财的。下边一堆财宝,都是老鼠吐出来的。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11)

清 徐扬 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再现18世纪北京城的风貌

皇城肇建:1万人耗时14年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它可以说是中国木质结构中最高等级的一个代表,没有什么再比它地位更高了。2月就着重讲了皇宫的建造。

明朝永乐以前,皇宫是在南京的。朱元璋在朱棣11岁时,分封他为燕王,领地就在现在的北京。

后来,朱棣篡了他侄子建文的皇位。如果还在南京做皇帝,总是觉得心里有点虚。所以说登基了以后,在大臣们的建议之下决定迁都北京,朱棣毕竟在这儿生活这么多年,有一份感情在里头。所谓大臣的“建议”,其实也是他有意为之吧。

所以在永乐四年开始筹建,期间经过十年时间的材料准备。当年派人四处去找木头,现在可以看到故宫里头雕梁画栋的这些大木头,都是陈年老树,要到四川湖北这些深山老林去采伐,动用了数量相当大的人力与物力。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12)

保和殿后石雕御路

保和殿后御道上的石雕,刻着9条流龙图案,是故宫石雕之最。它是故宫最大最重的一块石头,重达300吨,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出自一百多里外房山的一个大石窝。

当年,这么重的东西要怎么运呢?学者研究出来,是利用寒冷的冬天,在道路的两旁每隔一里打一眼井,然后撒上水,使其结冰。工匠们用一群骡马将其拉到这里,才有了后来的保和殿后的流龙大石雕。

整个故宫的建造过程是用了4年的时间,到1420年完成了建造。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13)

《故宫日历》内页

皇帝登基、大婚那些事儿

笼统地说完故宫的大致情况后,第三个月便开始分区域介绍了。第一个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前三殿。它是故宫里头最重要,最能代表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地方。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14)

太和殿

太和殿也叫金銮殿,是宫廷中举办重要典礼的场所。比如皇帝登基、大婚、出征,要昭告天下的时候,皇帝才登太和殿。

明代的皇帝在参加太和殿大典前,会先在保和殿更衣,然后前往中和殿接受内阁、内务府等人员的跪拜礼,最后出现在太和殿上。

太和殿的建造规模、装饰等级都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之首。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15)

太和殿内

顶上那十个脊兽、殿内的天花、梁枋、凿井、皇帝的宝座、屏风、六根沥粉贴金的云龙柱,都是按照最高等级制作的。所有的殿里头,没有谁是这样一个规制。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后三宫,作为一个区域。在明代,基本上皇帝日常办公、料理政务、包括他的寝宫,都在这儿。

据嘉靖年间史料记载,乾清宫内有两层仙楼,分出9间暖阁,设有27张床,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少有人知。到了清代,雍正住到养心殿去后,这里就多用于举办家宴、接见外国使臣了。

“正大光明”匾也是在乾清宫内,雍正开创的“秘密建储”制度,其中一份写明继位皇子的密诏就是放在这块匾后,另外一份由皇帝随身带着。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16)

坤宁宫冬暖阁洞房内喜床

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住的地方,到了清代,把它的东边变成了皇帝大婚洞房。一般皇帝大婚3天之后,才回到自己的本宫殿去住。现在来故宫参观,还能看到里面是大婚的布置。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17)

清 庆宽等 光绪帝大婚典礼全图册

皇帝结婚的程序非常繁琐。比方道光皇帝,他结婚的日程,整整搞了两天两夜才把程序走完。我们就用了一张光绪大婚图,来体现一下皇帝大婚是一个什么样辉煌的景观。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18)

这是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和婉容仿照清代皇帝大婚仪式在紫禁城内举行婚礼。婉容穿朝服,戴朝冠,脖子上挂着领约和朝珠,非常符合清代皇后参与大典时的装扮要求。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19)

养心殿外景

皇帝与妃子的日常

养心殿在西六宫的南面,是清王朝的权力中枢。从雍正到宣统的这8个皇帝,他们就住在养心殿中,日常办公,召见大臣、批阅奏章、颁布政令都在这里进行。最后宣统帝的退位诏书也是在这里颁布的,大清王朝就此终结。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20)

三希堂内景(养心殿喜暖阁梢间内一小室)

三希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但很多人都不了解。三希堂不足5平米,是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的一个自己私密读书的地方。《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这三帖原来就藏于三希堂里。皇帝平时是自己独自欣赏,秘不示人的。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21)

养心殿冬暖阁垂帘听政处

养心殿里还发生过一件大事,很有说头,那就是垂帘听政。

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的避暑山庄,当时他的儿子才只有6岁,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非常不放心这孤儿寡母将来怎么对付得了宫里的权势斗争。他就把手里的两方印,一个是同道堂,另一方叫御赏,分别给了自己的皇后慈安,和儿子同治。告诉他们,今后发布任何文件,文件的首尾都要盖上这两方印才行,以防大臣们做任何手脚。

但同治的生母慈禧,她心里非常不甘心。等她成为圣母皇太后以后,她就和慈安两个人,以皇帝幼小为名,就在养心殿实行垂帘听政。你可以看到一个黄幔帐,因为过去封建社会女人是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

同治死了以后,慈禧就把她妹妹的孩子立为皇帝,也就是光绪,当时才只有4岁,也是清朝第一位不是皇子而做皇帝的人。两人又以皇帝年龄太小为名垂帘听政。慈安皇太后病死后,就只有慈禧一个人说了算了。整个垂帘听政,前后长达48年。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22)

东六宫位置示意图

第六个月说的便是东西六宫了,就是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我们关于如何展现这12个宫,费了一番脑子。因为这十二个宫其实长得基本上差不多,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那么这一部分我们就不介绍建筑本身了,直接说这个宫里住着什么人,发生过什么事。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23)

翊坤宫廊下秋千环

比如婉容当年和溥仪结婚以后,住在储秀宫。旁边的翊坤宫,是她平时休息游玩的地方。去故宫的时候你可以仔细看一看,某个横梁上挂着一对秋千环。

据《清宫述闻》记载,“翊坤宫廊下秋千,今尚存。逊帝时安设,为清宫创举。”如今秋千不在了,只留下这两个铁疙瘩,但也能说出一段有趣的历史。

我们虽然是尽可能地表现故宫宏伟的建筑,但是也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细节。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24)

延禧宫多次失火,所以到晚清的时候就觉得建一个水塔式的,一个西洋式的玻璃房子,用来养鱼、观赏鱼。但晚清国力也衰微了,所以最后成了个烂尾工程。当时后妃们在那里观鱼的场景,现在也有照片来体现这一段历史。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25)

皇帝和后妃都怎么养老?

宁寿宫这一区域,我们又叫作太上皇宫。乾隆帝登基伊始,他就立下誓言,说我当皇帝绝对不超过我爷爷。他爷爷康熙皇帝当了61年,就是千古一帝。

可人是恋权的,当了60年皇帝的时候,真正要退位的时候,那是不甘心放弃权力的。所以说从乾隆36年他就开始想了,我怎么样能建一个我退位以后归政的场所。所以就想到了要建宁寿宫这一区域。

我们也叫它小朝廷,就是一个浓缩的紫禁城:接受朝贺的地方、平时居住的地方、理佛的地方、休闲娱乐的地方,在这里应有尽有。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26)

皇极殿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27)

皇极殿宝座(复制品)

比方说,太和殿所承担的功能呢,它体现在皇极殿中。皇极殿里的装饰都仿照着太和殿的规制做,别的地方是不敢这么做的。

在乾隆41年,当然有记载了,他说,宝座一定要按照太和殿的做,龙也要13条,龙吐的火焰都要有,而且要造办处来承做这些活。他希望自己退位后,在这里照样享受自己当年当皇帝的感受。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28)

清 归政仍训政

在这里我选了一方印:“归政仍训政”,能体现他这种退位以后,还要干涉朝政的想法。他对自己的儿子说,我退位以后,凡是所有国家的大事,我仍要关心,我仍要去办理。我这样朝朝夕夕教着你做,以后你也不会有过失,也不会犯错误。这样就给他自己当太上皇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理由。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29)

倦勤斋戏台通景画

还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倦勤斋。里边空间不大,但是进去以后,曲径通幽,像走迷宫一样,尤其里面的通景画,非常具有透视感。整个是仿照南方优雅的小园林造的。整个墙体都是仿的竹子,其实是木头的。乾隆皇帝非常会活。

他当了3年太上皇就过世了,建好了以后他基本上没有住过。倒是慈禧太后在这里居住过。她在这里举办60大寿的生日,包括在这里接见奥地利,美国的这些使臣。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30)

清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贴落

故宫从等级森严这个角度来讲,你会感觉到它是一个冷冰冰的。但在寿康宫,你就会感觉到它也是暖意浓浓的。我们叫太后区,也叫寡妇区。

百善孝为先。我觉得皇帝,在这里确实是率先垂范。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31)

清康熙 刺绣康熙帝“万寿无疆”匾

这个“万寿无疆”的大匾,是康熙皇帝给他奶奶孝庄皇太后庆祝66岁大寿的时候做的。

乾隆皇帝跟他母亲相关的诗有770多首。宫史记载,每隔两三日,乾隆皇帝就要来给他妈妈问安。早早就起来了,穿着常服,备好了轿子,就到了他妈妈住的寿康宫。但有时候皇太后还没起来,在正殿的旁边有一个“御座房”,就是给皇帝稍事整理衣冠,稍事休息的地方。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32)

我在故宫守文物

我以前经常听到有人对我说:“故宫有什么看头呀,走了一圈什么都没看到。”那其实是因为不会看,游览故宫有五条线路:中路,内东路,内西路,外东路和外西路。如果不知道一些历史背景,即便看到了这件文物,也不知道其有趣之处。

虽然《故宫日历》是一本小书,但通过它可以看遍故宫。

我们一共有5个人一起负责编撰这本日历,从2018年的下半年就已经开始策划了。这是所有日历中,最难产的一次,历时半年之久。

我们每个人分管几个区域,我是负责宁寿宫和慈宁宫的。整个过程中,最最困难的是要选取最能代表自己这个区域的文物和历史故事。

为什么故宫里的紫禁城不开放(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33)

我们5个人都有各自的专业,我是搞工艺类的,比如漆器珐琅器、一个是搞绘画的、一个是搞陶瓷的、一个是搞雕塑的、一个是搞竹木牙角雕的。但每一个区域里的牵扯到的文物种类太多了,还包括建筑本身,和发生在这个区域的所有历史大事件。

虽然每一照片只有100来字的解说,但是做起来是很难的。凡是涉及到不懂的东西,都需要去问。从前有很多一知半解的东西,经过这一次学到了很多。比方说我在写玺印的时候,我就要看别人写过的玺印,要去翻阅很多资料。

虽然做这个日历很吃力,但也非常高兴。因为故宫这个文化大宝藏,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集中的一个体现。我们作为故宫人,只是在为中华民族,为大家守护这个宝藏。

《故宫日历》实际上就是作为一个小窗口,向大家推介传统文化,推介故宫的这个文化宝藏,我觉得是我们的一份责任,也是我们的一份义务。

部分图片由故宫出版社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