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历史上,有3个神秘失踪的特殊之人,历代以来倍受学者们瞩目。
其中排在关注榜上首位的,自然是建文帝朱允炆。此人自朱棣攻入南京后,就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今天,也没有真正找到他的下落。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明末时期的关键人物同样是诡异失踪。
他们与建文帝相比,身份没有那么贵重,但其重要性却尤有过之。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清鼎革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两人当时能有所作为,或许历史都会因此而改写。
建文帝朱允炆
这两人,正是崇祯皇帝所立的大明正位东宫太子朱慈烺和皇三子朱慈炯,其中皇三子在民间称呼中,有个我们很熟悉的称号:朱三太子。
崇祯自尽于煤山上时,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还有,明明太子和皇三子都是失踪,为何后来反清组织都只用“朱三太子”名义,反而不打正牌太子的旗号?这其中莫非是有什么缘故?
本文将带你拨开层层历史迷雾,贴身走进那段历史的真相。
第一、崇祯为何不在李自成打进北京之前,提前安排太子南下?事实上在北京陷落后,明朝局势尚未坏到彻底不可挽回的地步。后来成立的南明政府,依旧掌握着江南、两湖、两广以及云贵等地区,其税收超过明朝整体税收的七成,麾下尚有带甲数十万,尤其重要的是,天下民心依然在明,若是好好经营,至少也是个大号南宋的局面。
南明弘光朝建立时的版图,可见当时精华地区仍在南明手中
但就算如此大好局面,南明弘光朝也不过挺了一年便消亡了,南明政府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南明福王、潞王、桂王等诸王争位,而这也是历代以来史学家的主流观点。
实际上如果是崇祯所立的正牌太子即位,那么争位一事自可消弭于无形。
问题到此又回到了崇祯身上,他为何不提前派太子储君到南方?
须知李自成渐渐逼近北京时,北方局势已是一片糜烂,老百姓都知道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崇祯和朝廷重臣们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
事实上早在1644年2月底,朝中便在文华殿举行重要廷议,以讨论太子南下要事,内阁当时的意见为速令太子离开京师,至南京留守政府主持大局。
明内阁廷议示意
崇祯见诸大臣意见一致,本在考虑中,哪知此时突然跳出一个人来并说了一句话,兵科给事中时光亨!
明代给事中这个岗位官小位尊,说话极有份量,但真正有杀伤力的,还是时光亨这句话里的深刻内涵,直接便让各位重臣闭嘴了。
他说:“幸太子南往,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唐安史之乱时,玄宗李隆基逃难,太子李亨趁机在灵武称帝掌控大唐,史称唐肃宗。
时光亨此话意思很明显,你们积极建议太子去南京,是想干什么?难道想让太子学唐代李亨在南京称帝么?
时光亨其实是在学于谦,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也先率军包围北京。当时有人建议朝廷南迁,兵部尚书于谦掷地有声地讲到:“言南迁者,可斩也,独不见宋室南渡事乎?”
《大明风华》于谦剧照
时光亨讲这句话时并未想到也先围城和李李自成进攻北京根本就是两回事,而他时光亨也不是于谦,大概最多能算个朝廷喷子而已。
不管怎样,这句话还是一下便戳中了崇祯的痛点。古代中国皇帝口衔天宪为帝国第一人这没错,但整个帝国机器不是只为某个皇帝个人运转服务的,而是为的金銮殿那把龙椅服务,谁坐上那把椅子,帝国便效忠于谁。
很显然,当时最有资格坐龙椅的只有崇祯和太子两人,而整个天下间,也唯有他们两人。
天家无亲情,面对皇权,身为皇帝的崇祯也不得不考虑到太子对自己位置的威胁,所以崇祯并未就派太子南下一事给予回复。
事实上崇祯这个动作已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不放心,就算要走,也得让太子和他一块走。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想的是事有不豫时一起走,但他估计没想过,出了事他和太子也会被一锅端。
而真实的历史是,他们俩确实被一锅烩了,除此之外,还搭上了长平公主以及当时崇祯另外两个活着的儿子,三皇子朱慈炯和四皇子朱慈炤......
第二、崇祯太子究竟去哪了?献愍太子朱慈烺下落之谜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于紫禁城后面煤山的歪脖子树上。
而在他自尽前,曾密令太监速将诸皇子送走,其中最重要的显然是他的长子、大明太子朱慈烺。但朱慈烺并未逃掉,而是被李闯大将刘宗敏所擒,刘宗敏便把太子献给了李自成,自身也得了奇功一件。
额外说一句,皇三子朱慈炯和皇四子朱慈炤也没跑掉,同样被李自成所获。
刘威饰演的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认为自己是大明王朝的法统继承者,留着太子和诸皇子,正可说明自身的名正言顺,便没有杀朱慈烺和他的兄弟们,而是把他们养起来,将来估计也就是封个“安乐公”、“归命侯”一类的称号了事。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李自成在一片石与清军决战兵败,不得不向老家陕西“战略撤退”,跑的时候,他依然没忘记带着太子和其他两皇子,不管走哪都把这三人拴裤腰带上。
只是逃走路上,兵荒马乱,朱慈烺三兄弟瞅了个空子,竟然逃了......而这一去,他们的最终命运也各不相同。
先说太子。
李自成兵败后,清军占领了北京城,隔了几个月,逃掉的朱慈烺竟然一路讨饭回了北京,去找自己的外公周奎。
这时长公主长平公主,也在外公周奎家里住着养伤,皇宫被清廷占去,她又被崇祯砍掉一条手臂,只好暂住于外公家里。
众多版本中,佘诗曼刻画的长平较为深刻
太子是悄悄找上门来的。
与长平见面后,二人抱头痛哭,周奎则跪在一旁送上酒食。《清史稿》形容的场面是“相见掩面泣,奎跪献酒食”。注意我专门摘出来这句话中的细节。
这次见面没多久,太子就走了。过了几天,太子又悄悄来了,长平看他衣衫褴褛,就偷偷送给他一件锦袍,还悄悄告诉亲大哥:“你来了,全府上下都要遵大礼,会被人怀疑,这里太危险,你赶紧去南方,千万别再来了。”然后长平大哭离去。
《甲申传信录》关于这一段记叙的原文:
公主赠一锦袍,密戒云:“前来,皇亲上下行礼进膳,顿生疑衅,可他去,慎无再至也。”痛哭而别。
那知道过了几天,朱慈烺又跑来了,并在周奎家里住下,周奎担心太子住家里连累自己,便和自己侄子周铎密谋,准备出卖太子给清廷,换取自家安全。
入关时的八旗兵复原图
这其中有偏僻史料讲太子在外期间,是暂住于城外一老妇家里。由于老妇家极为贫困,太子受不得清苦,所以才几次三番到周奎府上打秋风,最终干脆住下,导致最后坏了事。
当然,此等史料真实性如何不好评估,但其描述却是合情合理,应该说有一定可信性。
三天后,周奎忽叫家中壮丁将太子绑了,并告诉太子说为保全家命,不得不将他交予清廷。
太子说:“后悔没有听妹妹的话,信了你,悔之晚矣,你怕清廷我理解,你不如放了我,我自己离开”。周奎闻听此言,虽有触动,却依然没放人,当天晚上,周奎和周铎就将太子秘密绑送至清军衙门。
清军衙门做梦都没想到天上竟掉下如此奇功,大喜之下当即向上面层层报告,当时是由多尔衮掌权。多尔衮接到密报后,大吃一惊,其人深知此事干系重大,不可轻忽,立时便亲自处理。
而接下来多尔衮自导自演的这出大戏才是真正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版本的多尔衮太过深入人心
辨认之事由多尔衮亲自主持,他令太子坐于室内,密令当初见过太子朱慈烺的大臣和太监们去认人。
一开始有十五个人认出是真太子,多尔衮二话不说,下令把这十五人统统杀了,如此血腥手段,后来者哪还敢说真话。
此后包括晋王朱求桂、大学士冯栓、洪承畴等人皆说太子为假,这其中长平公主表现最为引人注目。
长平被叫来认大哥,她在见到人后,只是大哭,不发一语。周奎见状恼羞成怒,当场便狠扇了长平耳光,长平吓得赶紧逃走,最终也说这个太子是假的。
复令宫主认之。宫主见太子泪下, 周奎掌其颊, 宫主惊走, 亦言不是。
既然这么多人都说你这太子是假的,那你就算是真的,也是假的了。
大胆狂徒,竟敢冒充天家贵胄,如此不忠不孝之事,清廷当然要“主持正义”,最终名正言顺杀之。
清代刽子手真实照
这就是明末著名的“北太子案”。史上对此人身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真太子,毕竟长平的反应不是假的,若是说她连亲大哥都认不出,岂非是笑话?
也有人认为是假太子,主要根据还是来自长平,毕竟长平最终都说了是假的,那自然是假的了。
但就多尔衮立场而言,不管是真太子也好,假太子也罢,他真正要的,其实是个死太子。由于多尔衮这番操作,所以历史上关于崇祯太子结局无法给出定论,而只能
是“下落不明”了......
这段历史中有个小疑问,如果是真太子朱慈烺,他为何不往南方去领袖群伦以领导抗清大业,反而要一路乞讨回北京这个龙潭虎穴呢?
朱慈烺1629年出生,1644年明亡,当时仅15岁,而且从小长于深宫妇人之手,要说他有什么远见卓识或惊天之志,那未免也太高看他了。他身上除了东宫太子这个光环外,其实也不过就是个初中少年而已......
深宫太子,难言复兴
第三、皇三子和皇四子下落如何?“北太子案”同时还发生了一件“南太子案”,南明弘光帝即位后,突然有一天有人跑到南京声称自己是逃出来的太子朱慈烺。
此事一出自然震动南方,不过我也懒得叙述,此事望之甚假不说,还和当时弘光朝的内部政治斗争有关,就说个结果吧,南明灭亡后,这人依然被以冒充太子的罪名杀了。
言归正传。
皇三子定王朱慈炯和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分别由周皇后和田贵妃所生,注意朱慈炯的出身,生母为皇后。
这两位同样也是在李自成逃难途中逃了,其中朱慈炯不知所踪,确实是失踪了。要知道明亡后,无论是清廷还是前明士大夫,都曾竭尽全力寻找他,但从未有人找到过。
由于“北太子案”中被诛的那人虽说清廷一直强调是“假太子”,但他真实身份其实所有人都心里有数。因此在此情形下,众人默认太子朱慈烺已死,那么同为皇后所生的老三朱慈炯自然是顺位第一继承人,所以历史上朱慈炯才有了“朱三太子”这个称谓。
《康熙王朝》中借“朱三太子”旗号起事的杨起隆
但这位偏偏是不知所踪,宛如人间蒸发一般,因此后来的抗清力量反复借他的名号起事。事实上终康熙一朝,康熙最大的敌人不是吴三桂,更不是葛尔丹,而是这个看不见踪影却又拥有巨大号召力的影子敌人,朱三太子。
仅康熙年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事的事件就有10余起之多,平均每隔几年便有一次,包括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浓墨重彩的杨起隆案。
事实上所有借“朱三太子”的起事都并非朱慈炯本人,其人在历史上的结局,和建文帝一样,的确是下落不明。
但皇四子朱慈炤,根据史料,却很可能被清朝政府真正找到了。
从康熙四十年起,江南一带绍兴、宁波等地有一股起事势力,集中于四明山附近抗清,其打出的为“大明天德”旗号。
康熙四十七年,清廷派兵擒获其首领张念一及其部属,康熙特派户部侍郎穆丹前往审理。
陈道明饰演的康熙皇帝
据被擒之人供述,他们拥戴的是山东一名叫王士元之人,其人是留存至今的大明皇子。
康熙闻讯后,立发加急谕旨,要求山东地方立时予以缉捕。有名有姓有地点,王士元自然很快被拿住。
当时康熙和军机处对此案极为重视,根据查案中表露的种种迹象和王士元自身供述,其人极有可能是真正的崇祯遗孤皇四子定王朱慈炤。
随后康熙命令大学士张廷玉领军机诸大臣共审此案,王士元当时自述说自己已75岁高龄,即使要起事也会在三藩之乱时举行,现在都这把岁数了难道还要起兵复国?
刑部核实后,认为王士元确实没有参与造反一事,但又给出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
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
换言之,清政府是一定要将其杀之,以绝后患。
最终王士元被凌迟,全家满门抄斩,整个家族男丁无一幸存。
张廷玉剧照
关于此人真实身份,张廷玉领衔军机大臣上奏的结案奏章上不打自招:
王士元自认崇祯帝第四子,查崇祯帝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
不管什么史料里都没有皇四子在崇祯十四年身故的说法,张廷玉这里是将皇五子的死期戴在了皇四子头上,故意混淆,实是欲盖弥彰。当然,以张廷玉之精明,或许他是故意留下这个一眼就能看出的漏洞也说不定。
清政府心里很清楚,他们抓到的很可能就是皇四子朱慈炤,必须杀之。但倘若杀了前明一名活着的皇子,恐引起大乱,因此不得不将其硬说为其他人。
只不过历史的真相终究无法掩盖,最终还是在奏章和后面满门抄斩的动作上露出了端倪。
千古风流,唯有紫禁城狮子巍然不动,坐看天下风云
中国历史上但凡王朝更替、江山风雨飘摇之际,命运最不堪的便是前朝帝室,崇祯在寿宁宫中拔剑砍掉长平公主一臂时那句话其实说得很真实:
汝,何故生在帝王家!
文/梦醒锦官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