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造业与用工大省的广东,在每年年初都是企业老板最难熬的时候,去年培养的工人辞职归家,年后他们不得不大量招工。
虽然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表明,广东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长期维持在1.1左右,岗位供给较充裕。但不少企业主都表示,今年“抢人大战”仍然在持续,用工薪水也是水涨船高。
△ 2月25日9时许,广州市海珠区鹭江村,各个制衣作坊派出的招工人员站满了城中村的街边。
城中村的“人才市场”
2019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十一,连绵多日的阴冷雨终于结束,广州市海珠区的鹭江村,这座“握手楼”林立、制衣作坊遍布其中的城中村较以往更热闹了。
早上八九点,鹭江村通往康乐村的街道上就挤满了前来招工的人。在这条长度超过一公里,最宽处也就十米出头的小街上,各个制衣作坊派出的招工者肩并肩站在两侧,接待前来咨询的务工者。
△ 2月25日,广州鹭江村,一名男子举着招工标牌在小巷内踱步。
△ 2月25日,广州鹭江村,一位妇女拿着成衣样品站在街边,如果有务工者来咨询,她就可以直接指出具体工作。
谁也无法统计,在这片城中村到底有多少家制衣作坊、有多少从业者居住。
在街边替老板出来招工的老张告诉记者,这一片的制衣作坊有几千家,工人数量有几万到十几万。“几年以前是工人找老板,进厂先要试工几天,老板觉得不合适就不要你。现在是老板找工人,工人干几天觉得这个厂子不好,他就走了,把老板炒了”,老张一语道破几年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和老张的描述相印证的是鹭江村这条小街上眼前的景象,这里招工的人明显多过找工的人,他们挤满了这条原本就不宽的小街,造成了拥堵。
△ 2月25日,广州鹭江村,一家位于二楼的服装作坊把招聘启事悬挂在了窗外,招工的急迫可见一斑。牌子上的信息显示,该作坊需要招聘车位工多名、查货员与对整件成品衣服的整烫工人各一名,工资面议。
△ 2月25日,广州鹭江村,两位求职者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询问招工信息。
△ 2月25日,广州鹭江,相对于街边面对面的直接招聘,街角张贴的招工启事更是少人问津。
为了维护秩序,当地的保安人员组成了几组队伍,来回穿梭。当几十人一组的保安队经过时,招工的人会提前收起招牌和样品,躲避一下,保安队一过,招工的人又会站满街边,重新拿出招牌和样品。
△ 2月25日,广州鹭江村,人多的地段,招工的和找工作的里外站了三四层。
一来一去,如同潮水涨退。在鹭江村这条喧闹嘈杂的小街上,是打工仔处于主动地位的劳动力卖方市场,制衣作坊的老板为了招到工人,不得不派出亲信站在街边卖力招徕。
老板的“招工秘籍”
2月26日,广东省东莞市的智通人才求职服务大厅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求职者在现场填写求职资料,大部分电脑都没有开机。服务大厅外的招贴墙上贴满了招工启事,但也鲜有求职者问津。
△ 2月26日,智通人才求职服务大厅内,正在填写求职信息的求职者。
△ 2月26日,智通人才求职服务大厅外,两个人正在从贴满一面墙的招聘启事中查找信息。
“现在招工都网络化了,我们通过中介发布招工信息,有合适的工人直接就来厂里面试”,东莞市惠鸿手袋有限公司老板钟甫贵并不为招工发愁。
他经过多年的经营,拥有属于自己的中等规模的工厂,手下有一百多名工人,为美国一家著名品牌代工。“招工难是不存在的,你给的工资高肯定能招到人。这两天就有几十个人来厂里面试,目前已经招到总数的六七成了”。
△ 2月25日,东莞市惠鸿手袋有限公司的员工在流水线上工作。
△ 2月25日,东莞市惠鸿手袋有限公司,一名工人正在工作。
△ 2月25日,东莞市惠鸿手袋有限公司的员工在一起吃晚餐。
东莞市国亨塑胶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东莞市望牛墩镇,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老板肖坚俊带着记者参观了生产线,这条年产值三亿到五亿元人民币的生产线只有五个工人,总共十个工人两班倒就可以满足生产。肖坚俊告诉记者,他的另外一家工厂劳动力密集,有四百多名工人,招工确实挺难。
“总的来说,出来打工的人减少了。尤其是98年以后出生的,现在也20岁出头了,如果不上大学的话也该出来打工了,可是工厂里面很少看到98年以后出生的。”肖坚俊真切地感受到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现在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高了,有个性爱自由,很多人不愿意到工厂里来受约束”。“加工制造业以后用人的方向是技术型人才,大量的人工要靠机器人代替”,在部分企业招工难的当下,肖坚俊对未来已经有了谋划,“哪里技术型人才多,厂子就开到哪里。”
△ 2月26日,东莞市国亨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车间内,仅有几位工人。
△ 2月26日,东莞市国亨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中的工人。
东莞市厚街金胜鞋材加工厂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工作时间最长的员工却已经跟着老板打工28年了。在流水线上忙活着的冯师傅来自四川,今年58岁,在这个厂里工作了8年,他告诉记者,还准备再工作两年。
△ 2月26日,东莞市厚街金胜鞋材加工厂,58岁的冯师傅正在工作。
△ 2月26日,东莞市厚街金胜鞋材加工厂,这两名来自四川的工人已经在厂里工作超过十年。
记者发现,这家工厂的老工人居多,在厂时间普遍都在几年以上。老板娘杨小莹告诉记者,厂里的工人大多是老乡,亲如家人一般,从来没有对工人罚款的事情发生。
“你对工人好,就不愁招不到工人,同样多的工钱,工人愿意到我这里来”,杨小莹走在厂区里,和工人们说说笑笑,“不管是刚进厂的年轻人还是比我大的老工人,他们都喊我杨姐”。
-The End-
文字/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编辑:李凯祥
校对:李世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