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张玉辉


从高到低划分为A级(信用优秀)、B级(信用良好)、C级(信用一般)、D级(信用较差)、E级(严重失信)五个等级。

7 月 15 日,重庆市卫健委发布《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医护人员执业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评价结果影响评级维度包括卫生部门颁发表彰、支援任务经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紧急任务、违规处罚等。

个人信用分面临几个问题(从高到低分五等)(1)

在医护人员执业信用评级中,既有增加信用的信息,也有失信信息。这是我国首个在医疗卫生领域开展执业信用分级评价的管理办法。

增信信息有三种:

1.为荣获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颁发的,与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的表彰、奖励信息;

2.为完成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援藏、援疆、援外等支援任务的医护人员信息;

3.为完成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安排的紧急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紧急任务处置的医护人员信息。

失信信息主要包括:

1.医护人员受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行政处罚的;

2.在执业活动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被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的;

3.职称及执业资格考试、人事招录考试、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等违规、作弊受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处理的;

4.第四种是违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规定,被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查证属实的;

5.因违法开展医疗卫生执业活动,受到刑事处罚的;

6.为逾期不履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行政处罚决定,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7.为发展改革部门推送的严重失信主体名单。

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律师在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进行执业信用分级评价在医疗卫生领域为首创,不仅是积极响应国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号召,更是在《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出台后,进一步增强医疗卫生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执业行为的有力举措。

重庆对医护人员执业信用实行分级评价人性化的点在于并非失信后就被永久划入黑名单,医护人员还可进行执业信用信息修复,充分体现了评等级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从业人员改进工作。如果医师珍视其信用评价,重视信用评价带来的后果,就会更加积极地遵循执业规范、提高医疗质量,甚至可能会努力增加增信信息,最终带来的结果是全行业的行风改善、促进医患和谐。

信用等级与医术二者有关联但不完全相等。郑雪倩认为,信用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医生的素质、道德水准、职业操守,但不能完全作为医学技术水平的评价。信用评估从某种程度上起到的是监督作用,让从业人员进行自我约束,在岗位上依法行医、依法执业。

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冯磊教授表示,重庆对医务人员执业信用实行分级评价,对探索医疗卫生领域的信用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根据信用评价结果对医师进行管理,对医务人员的执业无疑产生激励或警示作用,使医务人员更加珍视其执业信用,更加积极地面对医疗卫生工作。其中大部分失信内容与违法违规相关,这也使医务人员更加重视卫生法律法规、诊疗规范的学习和理解,对落实《卫生健康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也有重大促进作用。

“这一规章是探索性的,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部分。”冯磊提出了三点看法:

第一,评价可能有重复之嫌。本身在人才评审等内容中,违法违规人一般就不能参评,将其作为评价结果运用的重点是否合适,能否实现预期目的?

第二,一段时间的信用是动态的,可能既有增信信息,也有失信信息,如何评价和判断,规定第十九条以“适用较低的结果”是否合适,应该有一个评价和审核的过程或机制。

第三,这一评价目前仍是内部的,不涉及向社会公开的问题,而患方的“医闹”失信惩戒则是社会公开性的,这样是否会造成不平衡的感观?

冯磊提示,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遵循诊疗规范,尤其是注意廉洁从业,不光把注意力放在医疗行为本身,还要注重良好医德医风的塑造,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珍视医疗职业的荣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