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图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步辇图
名画鉴赏
《步辇图》应该是一张很多人在中学教科书上就已经认识的画作了,那时历史老师拿它来讲唐太宗与松赞干布。今天再次见到它,我们先来认识一本唐朝人写的书。在唐代,不仅是绘画艺术呈现极为繁荣的局面,绘画史论著述的成就也大大超过历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晚唐宣宗时期张彦远写的《历代名画记》,此书内容大概可分三个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绘画的有关资料与著录、鉴赏、收藏;画家传记及作品。全书的开篇谈绘画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样的宣教色彩是容易被为人君者接受的,它也记录了在唐以及唐之前历朝统治者对于绘画功能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在唐之前绘画遗存非常少,可是从文献中可以知道,从秦汉开始,宫殿里的墙上往往是画着壁画的,内容多历史故事、本朝功臣肖像等等,或作成败得失之鉴戒,或作为对臣僚们的励志楷模,这一类的记载很多,著名的如汉代的麒麟阁与云台功臣画像等等。
《步辇图》出自初唐最有名的画家阎立本之手,画的是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一事。它与《北齐校书图》相似,描绘一件发生在当代的大事,有点像董希文画的《开国大典》,是一种纪念性的画作。
《步辇图》局部
阎立本选取的不是婚礼的大场景,而是唐太宗接见使臣的一个小片断。画卷上共绘有13个人物并分两组。画面右侧唐太宗自若而威严地坐在步辇上,宫女9人前后分列,各具姿态,手执华盖、羽葆,簇拥而至,她们的身体比例都被微妙地缩小了一些,恰当地将坐在中间的唐太宗衬托得十分伟岸;画面左侧3人按顺序排列,前面是宫廷礼官,中间为吐蕃使者禄东赞,其后面跟着1名译员,两组人物形成画面的两个重心。
唐太宗的形象是全画卷中的焦点,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为了更好地突显出太宗的至尊风度,画家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这是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和蔼可亲之态,这是正衬。
《步辇图》局部
左侧为首执虬笏者是朝中引班的礼官,其后发饰与衣着都与其他人不同的就是吐蕃使者禄东赞,《资治通鉴》有中记载:“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画中的禄东赞身形瘦小,眉头微颦,细部的刻画表现出一脸的敬畏。最后一位着白衣者可能是翻译官。3人毕恭毕敬地站侍一旁,唐太宗手里拿着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禄东赞为什么会那么紧张呢?他是不是在等待唐太宗给他最后的答复?也许那答复就装在他手中的那个盒子里?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可以从画幅本身感受到,画家用心良苦地让画中资源一点儿也不浪费地用于对唐太宗人物的烘托。也许包括画家对选择以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场面来表现这个事件都是有一番用心在里面的。一个过于宏大的类似公主婚嫁的场面不是早期中国画家所擅长表现的,而且也不宜于其中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突显,观者的注意力太容易被场面中过多的其他细节所吸引。禄东赞虽然身为一国之相,但在天子面前,总还是无法与帝王之气相媲美,于是人物的选择又已经决定了画面中最有权威、无人与之匹敌的唐太宗的地位。画家不仅描绘太宗本身举重若轻的神态,还会用身旁女性的温柔衬托他的稳健持重,用禄东赞的体形与表情来衬托大唐的泱泱大国气势。所以,与其说这幅画是为了纪念汉藏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如说它更是一种大唐气魄强有力的散发。
该画卷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画中人物衣纹、器物的勾勒圆转流畅中带着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人物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着靴筒的褶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常效果。
《步辇图》局部
这张画和很多早期绘画遗存一样,可能并不是阎立本的真迹,而是宋代的摹本,但是如果怀疑《步辇图》的艺术价值,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了。这是一幅初唐风格非常明显、处理得简洁而扎实的画作,画家充分利用了对比手法,从人物比例、姿态、神情气质以及性别带来的感觉差异,甚至构图的疏密对比各个方面来烘托主人公唐太宗,做得相当成功。当画面构图有唐太宗一边过密、过重的视觉倾向时,画家将整幅画中最大面积、最鲜亮的颜色放在礼官的红袍上,使得构图两边在对比强烈的前提下又不失平衡。画卷笔墨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讲,《步辇图》都足以令人称道。
画趣拾珍
布达拉宫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年仅13岁的松赞干布继位为吐蕃赞普(首领)。他依靠辅臣,讨伐叛乱,称雄雪域高原,定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634年始,松赞干布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到长安向唐皇求亲,唐太宗没有同意。使臣回到吐蕃,怕受到惩罚,编了一通假话,说:“刚到唐朝的时候,他们对我的欢迎非常隆重,同意将公主嫁给大王。后来吐谷浑王也来求婚,唐朝天子又不同意了。看来一定是吐谷浑王在中间说了坏话。”松赞干布听了非常生气,马上发兵打吐谷浑。吐谷浑力量很小,哪里是吐蕃的对手,刚一交锋,就被打败了。于是松赞干布又派使臣带着厚礼去长安,并且扬言:“我们是来接公主的,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们赞普,我们的军队随后就到。”唐太宗派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讨伐吐蕃,松赞干布骄傲轻敌,结果被打的大败,收兵退回逻些。松赞干布看到唐朝这样强大,既害怕又佩服。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派大相(相当于宰相)再一次带着厚礼到长安求婚。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彩塑
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太宗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松赞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无比高兴。他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迎候。松赞干布非常爱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他为文成公主专门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l000间宫室,富丽壮观,气势磅礴。经过17世纪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人的彩色塑像。
文成公主进藏壁画
文成公主进藏时是一位16岁的柔弱女子,以一肩之力担当了家国重任,如果没有成熟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是无论如何完不成这一大业的。文成公主是带着户籍来的,从此就再也没有迁回去,她是把生命真正融入了雪域高原。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此书中有很多奇幻荒谬记载)记载,文成公主的陪嫁有“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用以分别善与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当地藏族群众说,祖辈告诉他们青稞和豌豆都是文成公主当年从内地带来的种子,适应了西藏的水土和气候,成为了西藏人民的主要生活原料。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由于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原因曾一度分开,文成公主遂到远离拉萨的林芝地区米林县米瑞乡居住,今天第穆遗址石刻上记载着这段往事,当年文成公主用过的梳妆台依然可见。三年后,松赞干布因思念之情将文成公主接回拉萨,临行前两人在雅鲁藏布江江边栽下一棵桑树,象征他们的爱情百年相守、忠贞不渝,回到拉萨后一个指点江山一个倾心于民。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坐像
公元650年,藏王松赞干布去世,被安葬在西藏山南的穷结县城对面的木惹山上,文成公主在那里为松赞干布守灵直至过世。此后的岁月里,文成公主将丧夫之痛深深地埋入心底,在这片丈夫所挚爱的土地上整整生活了三十年。事实证明,她并不是如人们所想的苦熬日子,而是在生命的升华中度过了漫长的、意义非凡的岁月,对于丈夫那种超越时空界限的爱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深远绵长,并全部化作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的热爱与扶助。
在中土,文成公主几乎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各种皇家官方的史书上,对她的生平事迹也仅仅是略见一斑。而在西域大地上,她的音容笑貌,她倾其一生带给这方水土和人民的热爱、柔情、温暖和情谊,却早已融入千年不化的冰川雪山之上,已永远汇入四季清冽的雅鲁藏布滔滔江水之中,已如圣山圣湖一样深深扎根于西域高原以及世世代代高原人民的心灵深处。在西藏,到处是为她而设立的庙祠,香火缭绕,她永远被西藏人民奉为神明。
画家小传
阎立本(约600~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人,出身北周贵族,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他的绘画代表着初唐美术的水平。其父阎毗为北周驸马。因为阎立本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阎立本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曾为隋朝设计武器,组织皇家仪仗队,监造长城。他的兄长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都以工艺、绘画驰名于隋唐之际。阎立本除了擅长绘画外,还颇有政治才干。在唐高祖武德年间,他已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库直。太宗贞观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显庆元年(656)其兄阎立德去世,他迁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擢升为右相,后迁中书令。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
唐朝前几位皇帝都是非常懂得并且喜好利用绘画来为自己的政治服务的君王,高祖李渊在武德九年(626年)让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表彰杜如晦、于志宁、虞世南等人的鞠躬尽瘁;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李世民让阎立本画《凌烟阁功臣二十四图》,并亲自为每人写题赞。除此之外,还会因为异国来朝的人很多,就让阎立本画《外国图》给自己作个参考;还会让画家给有奇功者写貌,使得这成为一种皇帝嘉奖的特殊形式。获得者莫不以此为殊荣。绘画为政教服务的功能在阎立本的身上发挥到了极致,今天却只留下了《步辇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图》石刻摹本等不多的资料,让我们去想象这位勤勤恳恳为皇帝作画的宰相。
现存相传为阎立本的作品(或摹本)有《历代帝王图》、《萧翼赚兰亭图》、《步辇图》、《职贡图》等。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