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1)

在儿童友好城市的实现路径上,在城市规划建设之初就带着儿童友好的思路,将儿童的需求纳入考量,是儿童友好最终能落地的重要途径。

但是,城市并不全新,尤其对于成都这样建城历史悠久的城市。如何在惯性很强的街道社区中实现小范围的儿童友好的突破?

“看见”儿童和家庭的需求是第一步。其次,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儿童友好城市观察的第一站,我们将目光投向掩藏在市中心一条“自然生长起来”的儿童友好街道。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2)

“千城皆如围棋局,唯有少城鱼骨肌。”描绘的是成都少城历史文化街区放射状均匀分布的街道形态。泡桐树街是其中一条“鱼骨”,因街道中巨大的泡桐树得名。但成都人更熟悉的是街道一头,一墙之隔的成都“五朵金花”之一——泡桐树小学。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3)

六月中旬,成都开始进入夏天。一天傍晚,我们偶然从车流还未减退的主干道拐进泡桐树街,节奏一下慢了下来。

穿过长长的墙绘走廊,迎面看见街口巨大的泡桐树下,围着三三两两的孩子,在木质平台上跑跑跳跳,就着路灯光玩游戏。街面上,有小朋友滑着滑板车呼啦啦穿过。有家长和孩子在打羽毛球,也有跳绳的,拍皮球的,还有组队玩飞盘的。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4)

有几个穿着泡小校服的男孩,在吹彩色气球。他们六年级,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毕业晚会做准备。街边的休闲长椅上,坐着几位乘凉的家长,旁边是几个年龄更小的孩子,在视线范围内安静地玩耍。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5)

另一边,两个男孩把自己的旧玩具摆在了街边,开了个小小二手市场,一个玩具车模型售价4元,买的人不少。街边的一组健身器材也被小朋友们“占领”,站在器材上大步流星地晃动。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6)

放眼望去,直到步行范围尽头,处处散落着家长、孩子和老人。此时的街道就像一个没有围墙的大院子,街面就是院坝,晚饭后大家都到这里来散步、乘凉、休息。

因为靠近宽窄巷子,泡桐树街的商铺也是小有名气的。咖啡馆、茶室、小酒馆、私房菜,此刻都成为美丽的背景。玻璃窗里面灯光温柔,时尚的年轻人吃饭聊天,窗外孩子们奔跑着鱼贯而过。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7)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8)

与泡桐树街平行的“鱼骨”还有不少,但似乎只有这里有这样的情形。观察之下,我们发现了两个不同之处。

街道是步行街,两头设有路障,机动车禁止通行。既是“鱼骨”,街道自然并不宽阔,但泡桐树街的街沿和街面是齐平的。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9)

消弭了街道和街沿的隔离之后,人的连贯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一个孩子如果只能在普通的街边抓石子儿玩,那他在泡桐树街是能够手舞足蹈地奔跑一分钟以上的,以儿童滑板的距离来算,可以滑出去至少十米,而且可以横穿街道。不用太过担心安全、车辆、碰撞。这一点看似微小的改变,对玩耍中的孩子的心理状态来说,完全不同。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10)

泡桐树街的居民楼修建历史都在20年以上,老式居民楼没有“小区”规划,没有专门的绿化和活动空间。但因为靠近泡桐树小学,居住在这里的学龄孩子家庭数量不少。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一个可以相对自由玩耍的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条街道上,这个潜在的需求实际上极其强烈。

我们发现,不仅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附近街道的小朋友放学后也会专门到这里来玩,除了泡小的学生,还有附近少城小学,四中、树徳实验的学生。

于是在寸土寸金、空间狭小的少城历史文化街区,因为步行街设置,街道成为了居住在这里的孩子可以玩耍、活动、社交的空间。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11)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12)

当我们进行儿童友好讨论时,其实并没有标准模板,但最大的原则是看见孩子需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里指出,所有儿童都有“休闲和休息,从事与年龄相适应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权利。在世界各地许多土地成本宝贵的城市里,比如香港、新加坡,对于如何保证儿童玩耍的空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探索。

泡桐树街街道上的两个小改变,似乎也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13)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14)

泡桐树街如今的生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此我们联系到了少城街道宽窄社区,工作人员周瑛告诉我们,泡桐树街在2017年“少城有机更新”项目中,被规划成了步行街。

一开始,社区并没有抱着“儿童友好”的理念打造街区,但的确考虑到了街道居民提出的诉求。很多住户反映,街道很窄,商家很多,游客开车来用餐消费,街道空间就更是被挤占了。孩子上下学也多有不便,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出于解决居民实际困难的目的,综合城市整体规划,泡桐树街被改造成了步行街。经过几年的自然生长,街区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状态。我们能看见的改变是街道禁止机动车通行、填平了街面和街沿,但在背后其实有更多看不见的工作。

我们走在泡桐树街时,也的确有一些疑问。其他街区很多底商是允许外摆的,但是在泡桐树街,晚上没有外摆的消费区域,街边的公共座椅几乎与商铺融为一体,居民和孩子们就是在商铺门前玩耍。酒吧听不见音乐,烤肉没有油烟。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15)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16)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17)

如果说,街道已经形成了对儿童和居民非常友好的氛围,但站在商铺的角度,他们的“退让”非常明显。事实上,泡桐树街的商居矛盾一度非常突出。

周瑛为我们介绍了一位老商户,泡桐树街12号老板娘孙二姐,她同时也是这条街商居联盟的会长。她表示,步行街改造的确曾对商家产生一定影响,如果车不能进入,很大部分客人自然就被挡在外面了。

矛盾出现时,社区很快地搭建起商铺和居民的沟通平台,大家共同成立商居联盟。“各方的意见和需求都要听,然后想办法解决。”作为商家,也作为会长,二姐在两边做了大量的斡旋工作,她看起来和善又热情,她说“我的工作原则就一条,为了大家好,别人好了自己才会好。”

如今,街道的生态已经变得相对稳定,商家和住户之间保有一份难得的默契。二姐告诉我们,有时候家长没时间接孩子,会让孩子在她店门口坐一会儿,打电话给她帮忙照看。附近居民经常给她送来一些家里的土特产。

老商户对住在这里的孩子和老人很熟悉,有时候路过坐在门口休息的时,老板端出一杯水来也是常事。事实上,疫情影响下,附近街区的居民成为了这些商铺消费的主力人群之一。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18)

几乎每个傍晚,泡桐树街都像这个六月普通的一天一样自然和谐。生活在街区中的孩子,家庭,商户,每个人其实都成为了这个和谐氛围的受益者。而这又是物理空间改变之外,一种“软性的”友好

在世界各地儿童友好经验中,有一条被共同认可的原则,即儿童友好其本质上是对所有人友好,是不牺牲任何一个参与方的利益。从更大的角度来说,充满友好和爱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更加可贵。当孩子能感受到身边每个人都的需求都被看见,被尊重,那么他们大概率也会成长为这样的人。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19)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20)

距离泡桐树小学校门大约10米,宽窄巷子社区服务中心的门口,依着街道原有的结构修了一个供居民坐下来休息的避雨遮阳的走廊。周瑛告诉我们,这就是社区为了解决上下学路上15分钟的问题,接送孩子的父母、老人可以在长廊里坐着休息。一年到头,除了周末,孩子是每天都要接的,所以长廊利用率非常高。

除此之外,社区也在有限的空间里面绞尽脑汁挖掘可供孩子活动的空间。与泡桐树街一街之隔的西郊河边一块空置的绿地,也被改造成了智慧足球公园。在社区服务中心里面,也有不少空间开放给了孩子们。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21)

李女士一家去年搬到泡桐树公寓,家里二宝弟弟在泡小读一年级。她是一个全职母亲,同时会在社区开展公益的读书会,附近的孩子都免费来参加。我们见到她时,她正在宽窄巷子社区服务中心的教室为十多个孩子上课。

她说家里的两个孩子就是泡桐树街上玩耍的孩子之一。“只要告诉他们不要走出这条街,我还是很放心让他们自己下楼去玩的。”她表示,生活在这里非常方便,街区氛围也很好,一家人都生活在这里,自己也非常希望为孩子和邻居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22)

孙二姐的女儿岳雯秀是泡桐树街的“商户二代”。她如今自己也在街区上经营了一家店铺,主营养生。她的专业是心理学,因为开店与很多住在附近的“泡妈”成为了朋友。知道她是学心理学的,很多妈妈便向她开启了“压力吐槽”模式。了解得多了之后,雯秀准备在社区开展一些公益的讲座。“我自己对教育很感兴趣,也希望我的专业知识能帮助妈妈们缓解育儿焦虑,更好地和孩子相处。”

因为看见了孩子和家庭的实际需求,本着互相尊重和沟通理解的朴素想法,泡桐树街在没有儿童友好理念提前介入的情况下,自然生长成了一个儿童友好“生态街区”,这几乎折射出了儿童友好的真正本质,这里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但我们并不能依赖于“自然”。如果以成都市中心的学校为圆心2公里半径内辐射的街区大多数的老街道,他们的儿童友好又该如何去实现?其实是需要街区治理者、居民、商户和所有关心儿童成长的人,更积极、更有意识地参与。

走进泡桐树(一条自然生长的儿童友好街道)(23)

一米视界是成都儿童团推出的“与城市共成长”——成都儿童友好型城市CGC助力计划之一。该栏目将通过寻找和报道成都现有的儿童友好城市样板,发掘和讲述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儿童友好案例故事,吸引更多的机构、社区、企业等参与进来,推动和激发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多元可能性,让城市的孩子了解城市,让孩子的城市看见孩子,真正实现孩子与城市共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