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九九重阳日,敬老孝亲正当时。在广西有这样一群“银发族”,他们不负美好时光,尽情享受灿烂多彩的晚年生活。他们有的五世同堂,百人相聚其乐融融;有的宝刀不老,乐活运动活出精彩;也有的爱上收藏乐在其中……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新时代老年人不一样的快乐生活。
==========================================================================
南宁航道养护中心大院住着一位九旬老人,平日里与老伴相依相伴,但每到周末,五世同堂齐聚老房子,热闹氛围堪比过节。
“五世同堂”家族
儿孙满堂绕膝间
9月24日上午10时,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走进这间充满生活气息的老房子,瞬间被一张彩色的百人大合照吸引,合照中间坐着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老人旁边围坐几十人。老人叫谭民达,1932年出生,今年已90岁。
谭民达看上去比较瘦,腿脚却依旧硬朗,走起路来稳稳当当,说起话来条理清晰且中气十足,一点都不像步入鲐背之年的高龄老人。
五代同堂全家福 。受访者提供
谭民达告诉记者,自己育有子女辈4人、孙辈28人、曾孙辈70人、玄孙辈5人,再加上儿孙娶进门的媳妇和女婿等,全家共计143人。“虽然平时老房子里只有我和老伴两人居住,但每到周末或放假时间,孙子、曾孙们都会来看望我们。”谭民达说。
老人和最小的玄孙玩耍。
谭民达最小的玄孙谭兴阳出生于2020年,与谭民达相差88岁,虽然二人间隔三代,但小玄孙依偎在高祖的怀里,一老一小相互对视着,二人眉眼间总有种相似感和亲切感。两人相依偎着,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模样。
“一直以来,拍一张全家福是我祖父的心愿。”谭民达的孙子谭耀高说,今年五一假期,他召集谭家兄弟姐妹拍摄了一组百人全家福,虽然当天只有116人到场,但子子孙孙站满了四层合影架,一家老小照出了合唱队的气势。儿孙满堂定格在相机的那一瞬间,也圆了谭民达多年以来拍“五代相见”全家福的心愿。
家族人才辈出
培育城市建设后代人才
1955年,高中毕业后的谭民达被分配至南宁航道工程区(现南宁航道养护中心),在工程队担任技术队长,负责项目中有关航道疏浚、建桥建港方面的技术工作,曾参与过南宁中兴大桥、南宁港北大立体码头等邕江航道工程的建设。
老人部分家人合影。
儿子谭徳安说,父亲一年里有七八个月都在外面打拼,每年只能等到河道汛期时才能回家。从参加工作直至退休,父亲一直把满腔热血投入航道建设中,虽然他有过不解,但看着南宁日益完善的航道建设有父亲的一份功劳时,又总会心生自豪感。
在谭民达的影响下,儿子谭徳安、孙子谭耀才、孙女谭耀丹等6人从事的工作都与城市建设方面有关,子孙辈继承了谭民达在外打拼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南宁市政道路修建、公路桥梁建设、房屋建筑工程等方面都留下了谭家人的足迹。
自写家训挂墙头
子孙后代永相传
从小练就一手好毛笔字的谭民达,家中悬挂着他亲笔写下的三幅书法,一幅是挂在餐厅的《悯农二首》,一幅是挂在客厅的《中国古代格言》摘选,还有一幅来源于他人生感悟写下的四字成语“知足常乐”。记者看到,在客厅正中央悬挂的《中国古代格言》中,他把“教子要有羲方,养不教,父之过”放在了摘抄首句。
老人几年前写下的书法。
谭民达告诉记者,空闲时他都会练习书法,摘抄的内容都与名言古训有关。对于他而言,这些书法字画不仅是家中陈放摆设的壁饰,还可以用来自省与自勉,对于子孙后代还是一种无言的教导,类似家训一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祖父总教育我们要节约粮食,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悯农二首》挂在餐桌旁,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家中粮食、反对铺张浪费。”孙子谭耀高回忆道,祖父是个踏实做事的老实人,小时候总在我们耳边叮嘱吃亏是福、做人讲诚信的道理,这些字画里枯燥深奥的名言古训,等我们踏入社会后才明白其中的深层含义。
就这样,这些书法字画犹如谭家家训一般,带着老人家的期许影响着一代代谭家人。谭耀高告诉记者,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按照家族传统,大家都会回到老家祭奠祖先、登高扫墓。“祖父总说人不能忘恩、更不能忘祖,这些祖父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我也会把它代代流传下去。”谭耀高说。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