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路说宋征是个有主见的人(两面三刀的宋朝理工男)(1)


《孟子》有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中国古代的文人恪守孔孟之道,因而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入仕才最高。

沈括用现在的话说,属于赢在起跑线上的人:出生于仕宦之家,由于父亲的官位,不用考试就有了官职。《宋史·沈括传》中提到:“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沈括并没有躺在前人的大树下乘凉,虽然已经被保送上大学有了功名,但他仍然靠自己的本事老老实实的考中了进士。

沈家是书香世家,多出才子,沈括与兄弟沈遘、沈辽并称为钱塘“沈家三先生”。

在宋朝,是崇文轻理的时代,文科是上流社会的追求,理科被讥讽“奇技淫巧,旁门左道”,被时代潮流所冷落。沈括虽然是一个地道的文人,但多了点特别的东西,探索世间奥妙的企图心。

沈括是一个全才似的人物,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他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

  

除了这部有名气的书以外,他还写了各个领域的书,比如《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浑仪议》等,都是对沈括个人才华的最好证明。

《宋史·沈括传》称赞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虽然写了很多书,但是沈括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书呆子,动手能力也很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社会思想倾向唯心主义,他却信奉唯物主义。

可惜的是,才高八斗的沈括因为个人道德问题,被人诟病:他因嫉妒,陷害了自己的好友苏轼,又因为不敢坚持原则,任由上级胡来,导致朝廷在关键战争中失败,被贬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因为官场失意,才让他静下心来,完成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江路说宋征是个有主见的人(两面三刀的宋朝理工男)(2)


治理盐碱地立功 迈入官场春风得意

熙宁二年(1069)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领导“熙宁变法”。

此时的王安石权势熏天,沈括想攀上这颗大树,当自己的保护伞,就极力说王安石的变法,这也好,那也好。沈括又是有真材料的,开始的时候,王安石相当器重他。时间一长,就发现他巧言谄媚,不是正人君子。王安石对皇帝说:"沈括壬人,不可亲近。"将他排除在变法核心层之外。

因为守旧派牵制变法,王安石急需人才扩充自己的势力。“有才无德的沈括”重新被王安石启用。沈括被安排当汴河水利工程的项目经理,亲自勘察汴河两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首创分层筑堰新技术,筑成台阶形堤堰,引水灌注入内,把一万七千多顷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这下沈括立下了大功。

熙宁六年(1073)沈括被提拔为两浙路察访使,也就是替皇帝出巡两浙一带的钦差大臣。

他就是在这时,陷害了苏轼。

江路说宋征是个有主见的人(两面三刀的宋朝理工男)(3)


嫉妒心作祟,陷害苏轼两面三刀

沈括要到杭州去视察农田水利工作,当时苏轼因为反对变法,被王安石贬到杭州。在出发前,神宗接见沈括还嘱咐他:“苏轼在杭州做通判,你遇到他要好好善待”。虽然政见不同,皇帝还是很欣赏苏东坡的人品和才学。

沈括的妒忌心强,看到皇上对苏轼的欣赏,他妒火中烧。从京城出来的路上,就琢磨怎么整治一下苏轼。

他想到自己的上司王安石和苏轼不对付,整治了苏轼,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想到这里,他坚定了自己整人的决心。沈括与苏轼见面后叙旧,沈括表现的很亲热。苏轼给沈括看他写的一些诗作,沈括悄悄抄了一份。

回京之后,他将苏轼的诗加以笺注,比如在《咏桧》的两句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下面,沈括笺注道:皇帝飞龙在天,作者却要到九泉去找龙,居心何在?随后,他将苏轼的诗册附在察访报告里,呈送神宗。

苏轼朋友多,很快就把沈括打小报告的消息传给了他。生性洒脱的苏轼相信皇帝的英明,不仅没有当回事,还自嘲道:以后不愁没人把我的作品给皇帝看了。

然而,苏轼显然是低估了这件事的影响,他绝对不会料到。这就是北宋文字狱——“乌台诗案”的开端。

六年后,有人照葫芦画瓢,将沈括这套把戏学了去。元丰二年(1079),苏轼当上湖州知州,随即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本来是例行公事,但苏轼就是苏轼,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当时,变法派和保守派的斗争正处于胶着状态,以李定为首的新晋台谏官们,为了迎合新任宰相之一的王珪,就《湖州谢上表》连上四折,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对皇帝不忠,可谓死有余辜!宋神宗随即下令审理此案,苏轼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御史台关进监狱。

经过四个月的"审理",御史台扒出苏轼"反诗"一百多首,将其贬官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幸好宋朝皇帝仁义,要是发生在明清两朝,苏大学士的脑袋早搬家了。

后来发生的事,更让人窥见沈括“两面三刀”的人品。

王安石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矛盾倒台后,苏轼等保守派咸鱼翻身,重新被朝廷启用。沈括竟然像没事人一样,与苏轼谈笑自若,干倒苏轼仿佛与他没啥关系。


江路说宋征是个有主见的人(两面三刀的宋朝理工男)(4)


明知上司是错的,一味附和奉承终于翻车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职位。他推荐了同年进士,又是儿女亲家的吴充代替自己,继续变法事业,没想到吴充上任后政治主张并不完全与他相同,两亲家之间起了嫌隙。沈括认为自己要投靠新上司,机会来了。

这时,他已经当上了掌理全国财政的三司使,想再往上一步,就给吴充写了一封信,大概内容就是和您看法一样,王安石的变法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吴充就把这封信在衣袖里,想要呈给神宗看。

这本来是背后告状的隐秘事,不知怎么被御史蔡确知道了,就给皇帝上了奏折奏了沈括一本,说他反复无常,前面刚说新法绝对不会扰民,现在又说新法的诸多不便,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神宗早就反感沈括见风使舵的做法,借机免去他翰林学士的官职,贬到宣州降级处理。

一年后,宋神宗打算重新起用沈括。御史蔡确再次上书反对,说这样反复无常讨好大臣的人,被贬还不到一年,现在不适宜提拔,神宗发下去的诏命又被撤回。

沈括为自己玩的这种两面三刀的政治投机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元丰三年(1080),沈括调任延州知州,他还负责指挥西北防务,抵御西夏入侵。

宋神宗之所以调沈括来指挥西北战事,是因为他了解学括的学习能力和把握机会能力。今年前沈括在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巡视北方边防,还监管兵器。

他通过研读古代兵书,通过自身实践,结合实际编写了《修城法式条约》《边州阵法》等军事书籍,把一些先进技术成功应用到了军事上。他还深入民间冶锻作坊,研究新工艺,在他兼管兵器监的一年多内,精良兵器比过去增加了数十倍。

所以,沈括不管人品怎么样,真才实学是有的,宋神宗再次冒了个险。开始还是干出了一些成绩的,但不久就再次打了皇帝的脸。证明了蒙牛老总曾经说的一句用人观:“有才无德,坚决不用”,是多么正确啊!

初到延州,沈括立刻就抓住了西北局势的关键,他组织青壮年练习武艺,奖励武艺出众的人,延州军民参战热情空前高涨。

在迎击西夏入侵的战争中,沈括亲自冒着敌人投来的大石头,率师应战,在无定川击败敌兵十余万。两年后就收复了六个要塞和城堡。沈括因军功被晋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享受超迁官阶的优待。

不知宋神宗怎么想的,他后来派徐禧来替代沈括。徐禧刚愎自用,一到任就推翻了沈括原来建筑乌延城的计划,改为建筑永乐城。

沈括明明知道这一决策的巨大冒险,附和上司,一味谄佞的性格再次占了上风,打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明知是错了,就因为领导说啥我听啥,积极实施错误方案。

一个月后永乐城刚筑成,西夏兵就大举来攻,宋军大败,损失军民无数,高永亨、李舜举等战将壮烈牺牲。

虽然主要责任在徐禧而不在沈括,何况沈括前不久还立有大功,不应给予太大处分,然而,"乌台诗案"后,沈括的名声更臭了,朝廷派来调查的大臣都不为沈括说话。结果沈括被免除官职,贬为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

从此,沈括彻底退出了北宋政治舞台。


江路说宋征是个有主见的人(两面三刀的宋朝理工男)(5)


仕途梦碎,闭门写成《梦溪笔谈》

沈括在随州云禅寺过了三年孤囚一般的生活。宋神宗驾崩,哲宗继位大天下赦,沈括得到秀州团练副使的空衔,"不得签署公事"。

“乌台诗案"以后,沈括的仕途几乎与苏轼一模一样,都是从大学士贬为团练副使,都是不得擅离职地,都是不得签署公事,原先的要员都变成了闲人。有人说风凉话,沈括是咎由自取,一报还一报!

第二年,朝廷改任沈括朝散郎,后来他移居润州,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筑"梦溪园"居住。他开始闭门不出,酝酿写一部笔记体著作。由于他不愿意涉及帝王私事、当朝得失、人事毁誉,乃至自身的仕途遭遇,所以内容多为记录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等自然科学的成就。

到元祐八年(1093),书稿基本完成,沈括给书起名《梦溪笔谈》。

因为仕途的不如意,加上沈括对涉及人身利害的事情的回避,反而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被后世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因病去世,享年64岁。无人给他立碑,没人给他撰写墓志铭,《宋史》也没有给他单独立传。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以及自然科学,沈括取得的成就都很突出,却遭如此冷遇,全因他官场所为,令君子不耻。

自古以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是做人做官的基本要求。沈括晚年开始审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对过往的从政经历萌生出一丝"悔意",但为时已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