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蚕丝之乡(手工纺织蚕丝带)(1)

一条板凳、一个脸盆、一只梭子,构成了一幅纺织图。走进怀宁县茶岭镇桂元组村民吴顺保的家,老人正在家中纺织蚕丝带,只见她纺织时双手配合默契,梭子往返穿梭,一条丝带完成了一大半。

手工纺织蚕丝带,如今的城乡却很少看到了。那些陪伴人们几千年的物件,在这个电气化时代,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或者沦为博物馆的展览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手工织布已经濒临消失,在生活中还有少数老人在能熟练的运用这个流传了数千年的纺织手艺,吴顺保拉老人就是其中一员。

吴顺保今年67岁,儿女都在外工作,她和老伴在家生活。10年前,吴顺保农闲时就跟本村的老人学会了纺织蚕丝带的技术,“纺织的时候手脑并用,全身不停地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消磨时光。我们村现在只有4位老人会这个手艺了。“吴顺保老人一边纺织一边笑着说。

吴顺保每年都要到岳西县去购买一些蚕茧回来,在家里通过高温煮熟后,一根根地卷成蚕丝球,就可以纺织了。只要有空她就在家里纺织,一根蚕丝带大概要织3到4天,织好后再用天然染料染成红色,本村及周边的农村人经常到她家购买。“我们农村有个习俗,每家小孩出生后,要用红蚕丝带包裹婴儿,寓意健康成长、长命百岁。一条丝带100元,钱不多,主要是舍不得丢下这个老手艺。现在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我就会无偿教他们。”吴顺保老人说。

记者 檀志扬 占映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