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心理菌创作团队 孟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译者)

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一滴眼泪(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用一人换一座城)(1)

《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

若论本月电视剧悲情人物,非《长安十二时辰》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莫属。

从第1集被囚到第22集,没有片刻安生。在第七集中,张小敬为了查出龙波的身份,辗转在葛老的地下城里找到了妓女丁瞳儿。丁瞳儿知道龙波的消息。葛老要求张小敬说出一个暗桩,以便换取消息。一个暗桩自首了,葛老并不买账,非要张小敬主动说出暗桩的身份。张小敬再三犹豫,最终说破了小乙的身份。

小乙死了。

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一滴眼泪(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用一人换一座城)(2)

《长安十二时辰》小乙

小乙死得冤。

从心理学上讲,张小敬处于道德两难的困境。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不能兼顾的情境。“道德两难”(moral dilemma)是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概念。他最著名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兹偷药救妻”的虚构故事。

在法国一个叫哈尔塔的小镇上,海因兹的妻子患了特殊的癌症。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特殊的药能救她。但是,药剂师花400美元造药,却要卖4000美元。海因兹只借到2000美元。他乞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赊账,药剂师断然拒绝。

海因兹只好晚上撬开药剂师的门,偷走了药,挽救了妻子的生命。

海因兹偷药,就违反了“不许偷盗”的原则;海因兹不偷药,就违反了“救人性命”的原则。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会思索: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吗?为什么?

我想:多数人都会认为偷药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原因无碍乎:药剂师贪婪,不肯施舍或赊账;海因兹救人要紧,钱可以再筹。

反观张小敬,他恰恰也遇到了这种两难困境:说破小乙的身份,必然害了小乙的性命,违反了不能暴露暗桩的原则;不说破小乙的身份,必然得不到龙波的消息,违反了拯救千万百姓的原则。两难困境,让他在说与不说之间矛盾挣扎。同样,我们作为观众看得揪心,不禁陷入思索:如果我们是张小敬,我们应该说破小乙的身份吗?用“一人”换“一城”,值得吗?

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一滴眼泪(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用一人换一座城)(3)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其他不良人(暗桩)认为“不值得”,即便是为了大义,张小敬也破坏了基本的契约精神,杀害了他们最亲近的兄弟——小乙。并做出可以预见的推理:这次杀的是为他肝脑涂地的小乙,下次会轮到谁?

张小敬认为“值得”,用小乙的性命换取了大义,换取了龙波可能的落脚地。

在我看来,小乙死得冤,张小敬可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是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点是张小敬没有资格谈条件。

事实上,张小敬与葛老之间的较量,张小敬没有筹码,而葛老有筹码,张小敬处于弱势。张小敬对龙波的信息是非要不可,葛老对暗桩的信息是可有可无。在双方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张小敬处处被动:小乙失去了性命,张小敬失去了不良人的追随,葛老继续提出过分的要求——张小敬失去了一段手指。葛老不过是出于对张小敬的赏识,最终信守了承诺。如果他不守诺呢?张小敬一点办法都没有,小乙就白死了。永远要记住一点:弱势方没有资格谈条件,谈条件的下场往往不过是白白送死。

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一滴眼泪(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用一人换一座城)(4)

《长安十二时辰》葛老

第二点是张小敬做出最省力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可接受的行为范围,而范围是可变的。同样,张小敬的行为界限是动态可变的:当不良帅时,义气为重;当督尉时,大局为重。张小敬的选择不过是权衡之下最省力的选择,而不是最优选择。用“一人”换“一城”,如果这个人是太子、如果这个人是皇帝呢?张小敬是否会放弃呢?小乙之所以被牺牲,不过是小乙处于相对不重要的弱势地位罢了。

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一滴眼泪(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用一人换一座城)(5)

《长安十二时辰》丁瞳儿

第三点是张小敬没有设法选择第三条路。

在危急时刻,许多人的大脑一片空白:他们只能跟随对方的脚步,选择A或者选择B,根本没有想过选择C的可能。毕竟,寻找第三条路是费时费力的,二选一的抉择无疑是省时省力的。出于最优化原则,完成敌人划的道儿是最省力的。是否有其他的选择?张小敬压根没想过,也没打算和任何人商量,就一人孤勇地替小乙决定了生死。当遇到两难困境时,最好的办法是跳出二选一的困境,寻找新契机。也许是新出路,能让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许是无解,那起码尝试过,不是吗?

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一滴眼泪(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用一人换一座城)(6)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