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封建时期每一个政权的皇宫大院里面,几乎都会存在着一种称之为“太监”的特殊职业,据《周礼·天官·冢宰》中“酒人,阉十人”的相关记载来看,早在周朝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出现了这种特殊职业。但不知为何,到了明朝以后,这些封建统治者却对“太监”分外重视,甚至还让很多太监独揽大权,位高权重。直到步入现代社会以后,“太监”才算是真正消亡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

明朝的统治者对“太监”有多重视?

相信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网络上那些描述宫廷故事的古装剧多少都会有点关注吧?在这些故事中必不可少的“太监”角色,相信大家也绝对不会陌生。

明朝太监权力为什么那么大 明朝为何对太监(1)

由赵亮所扮演的“太监三德子”剧照

好比我们耳熟能详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其中由著名演员“赵亮”所扮演的“三德子”,就是剧中“康熙皇帝”的贴身太监,里里外外把“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时所需要的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必须在接受封建时期残忍的“宫刑”净身之后,才能有资格当选的特殊职业,却在明朝时期十分的受重视,甚至于让很多人不惜承担“肉体精神”以及“生命危险”等多重摧残,就算是“自净”,也要想方设法的入宫做“太监”。

好比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宦官“王振”,在入宫前,那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教书先生”呢,可是最终王振还是选择了在明永乐末年,狠下心“挥刀自净”,进宫当了一个“太监”。

据明朝人黄溥在其《闲中今古录摘抄》中的记载:“永乐末,诏许学官考蒲乏功绩者,愿自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时有十余人,后独王振官太监。”

意思就是永乐末年,皇帝下了一道诏书,允许一些教学成绩不怎么样的“教官”入宫做“太监”,负责教宫中的“女官”识字,只要你愿意自己“净身”,那你就可以报名,而后,虽然同时报名的有十多个人,但最终却只有王振一个人被选上了。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在明朝时期,“太监”也算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职业,竞争看起来也是挺大的。

明朝太监权力为什么那么大 明朝为何对太监(2)

太监王振画像

另外,据清初学者“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对王振的记载:“何至呼为“先生”,使振周公自待。”

说的就是到了明英宗执政时期,王振在明朝皇宫中已经混的风生水起,官拜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余,更是被明英宗称之为“先生”,俨然是把“王振”当成自己的老师来看待了。

这所谓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顾名思义,就是与玉玺“大印”相关的一个职位,在明朝乃是专门负责明朝颁发决策后“审核盖印”的职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换句话来讲,只要王振觉得你这政策不行,那他就完全有权力把这个“决策”打回去让明朝“内阁”重新“票拟”。

毕竟皇帝也就一个人,不可能很多政务都是自己亲自处理,所以明朝也就有了“十二监”来辅助处理政务,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事件的话,基本上这“十二监”就完全有权力自行处理解决了,这“司礼监掌印太监”即是其中权力最大的一个职位。

试问如果不是皇帝最亲近的“心腹”,怎么可能会让承担这么大的一份“责任”呢!

足以证明明英宗对太监“王振”的看重,当然,就这一个太监可能说明不了什么,咱们接着往下看。

明朝太监权力为什么那么大 明朝为何对太监(3)

由著名演员郭京飞所扮演的曹吉祥剧照

据《明史·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九十二》中对明英宗执政时期另一个大太监“曹吉祥”的描述:“迁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权势与石亨埒,时并称曹、石。”

这段话讲的事件发生在公元1457年,太监“曹吉祥”因为拥立“英宗复辟”有功,所以被明英宗迁升为“司礼太监”,掌管三大营,权势与战功赫赫的“忠国公石亨”不相上下。

既然“司礼太监”咱们前文说过了,那就不再提了,来说说另一个,要知道,掌管明朝的“三大营”可就相当于掌管了明朝的十七万大军呀,而且其中的“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还都是明王朝的主力军。

足以见得明英宗对曹吉祥的信任。

除了这两位以外,明朝有名的大太监还有魏忠贤、刘瑾、汪直、冯保等人,各个都是权倾朝野,位高权重,除了皇帝以外谁的面子也可以不给。

这些案例在《明史》宦官列传中也均有详细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大太监魏忠贤,也同样是先“自净”然后才入宫的。

明朝太监权力为什么那么大 明朝为何对太监(4)

明朝中央集权体系框架图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明朝统治者对“太监”如此重视呢?

至于明朝统治者如此重视“太监”的原因,笔者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二是“维护皇室血统的纯正”。

  • 先说这第一点:“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要知道,明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如何把权力尽可能的收归中央,由统治者一手把持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培养自己的直系“势力团体”,也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直系势力圈子”,让这个圈子里的人都能最大限度的为自己所用。

可是呢,人心隔肚皮,朝堂上的大臣虽然表面上都是对统治者言听计从,但背后是什么样可就不一定了,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谋朝篡位的事情的发生了不是吗。

好比如西汉时期“异姓诸侯王”反叛的案例,就是因为刘邦给这些诸侯王的权力太大了,又是下放兵权,又是让他们在封地内独立自治,发展领地什么的。完全就和给这些诸侯王一个独立的政权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故而,这些诸侯王在发展封地的同时,谋朝篡位的野心也一并开始了膨胀。

因此,“太监”作为明朝统治者的“家奴”,终日都伴随在“皇帝”的左右,在关系上无疑与皇帝的那些“外戚”一样,都是十分亲近的,更何况“太监”还更让皇帝省心,他们的一切都可以说是皇帝所赋予的,也就代表着随时随地都能收回来。

更何况,根据《大明律》的规定:“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泄漏事情,夤缘作弊,而扶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安置。”

意思就是在律法上也明令禁止了朝堂官员与这些“太监”私自接触,进一步的把“太监”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了皇帝的身边,由皇帝的思想为主导。

也就是说,在明朝统治者的眼中,这些太监其实也就只是他们的左膀右臂,负责执行统治者所下达的指令,减轻统治者处理政务的压力就可以了,至于其它的,那就都是别人的事了。

明朝中央集权体系中直属于皇帝直接统帅的“宦官情报部门”团体“东厂”、“西厂”即是最好的证明。

明朝太监权力为什么那么大 明朝为何对太监(5)

明世宗嘉靖皇帝画像

  • 再来说说这第二点:“维护皇室血统的纯正”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明朝对太监的重视跟维护皇室血统的纯正又有什么瓜葛呢?怎么看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问题。

但事实上,还真的有关系。

不过这就要扯到明朝皇室的另外一个势力团体了,也就是由皇室宗亲所构成的“外戚集团”,也就是当朝帝王的“母族”或者“妻族”。

这些“外戚”与生俱来就有着极大的权力,在一个朝代的政权体系中所扮演的也都是些“王公贵族”之类的角色。

可是呢,虽然帝王的母亲或者妻子与帝王有关系,但是就整个政权的“姓氏”方面来讲,这些“外戚”与政权可就没什么关系了,所以,如何抑制这些“外戚集团”的权力也是历代帝王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明朝太监权力为什么那么大 明朝为何对太监(6)

西汉吕后临朝后所造的皇后之玺

咱们还拿西汉来举例。

好比西汉时期的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借口新皇帝刘盈年少,代为执政,之后在刘盈病逝后又一边立刘恭为帝,一边独揽大权临朝称制,迅速将自己一系的“吕家人”挨个提拔重用,很明显,这就是要改朝换代的节奏。

据《汉书·卷三·高后纪第三》记载:“今太后崩,帝少,足下不急之国守籓,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

意思就是直到吕后病重去世之前,都还专门留下遗诏,让他们在自己驾崩后先别急着“送葬”,而是要想方设法的抓住兵权,防止刘氏宗亲起兵造反。

所以,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太监”这样一个既无亲无故、也无后世传承的角色就又成了明朝统治者稳固政权的保障,成为保证皇室血统纯正、不外流到这些“外戚”手中的上上之选。

明朝统治者通过重用“太监”,从而又一次达到削弱“外戚”权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明朝统治者之所以对“太监”如此重视,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他们需要去利用“太监”来实现自己家江山的长治久安,从而能够把自己家的江山一代一代顺利的传承下去。

明朝太监权力为什么那么大 明朝为何对太监(7)

法律不容侵犯示意图

又是什么原因,让“太监”这一职业再也不见,彻底“消亡”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呢?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这是封建时期的“陋习”,是赤裸裸的“奴隶制社会”残余。

大家想啊,就连“封建时期”都已经成了过去式了,这种以摧残他人“肉体”和“精神”为代价并奴役他人的“奴隶制社会”残余,还有留存的必要吗?

事实证明,没有!

这种“太监”职业根本就没有任何值得保留的必要,也没有任何值得借鉴的意义,就理应让它彻底的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毕竟,就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文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难不成还会有人去公然的违反法律,去挑衅法律的尊严奴役他人吗?

自然是没有的,也不能那样去做,也正是得益于法律对每一个人民“合法权利”的保护,才让太监这个职业彻底“消亡”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一个再也不会出现的“过去式”。

法律的尊严不容侵犯。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