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常制造一些流行一时的词汇,比如近年出现的“鄙视链”。这个词儿说来简单,无非就是地域歧视、高校歧视之类的现象。

这种现象为人诟病,又根深蒂固,是一种社会顽疾。身处这个怪圈的人,以优越的心态鄙视他人,同时又被那些比他优越感更强的人鄙视。总有那么一些人,是靠着某种优越感存活的。

明经和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1)

足球界鄙视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理,有江湖就有“鄙视链”存在。

一千四百年前,怕老婆的大隋朝皇帝杨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选拔贤才。科举考试的探索又迈出一大步。到唐代,科举考试正式形成。与之伴生的,还有几乎无所不在的“鄙视链”。

科举考试为天下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通往荣华富贵的大门。但打开这扇门的难度,比登上神话中云雾缭绕的南天门也差不了多少。在唐代更是如此。

明经和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2)

南天门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就是常年开设的科目,唐初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科。此外皇帝每年还要开设特别科目,亲自考核选取人才,这叫制科。制科的名目就更多了,什么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达于教化,等等。

据宋代王应麟(三字经作者)所著《困学纪闻》记载,唐代开设过的制科有八十多种。

大家对科举考试最熟悉不过的字眼是进士、秀才、举人等。举人在唐代指那些并非来自学校、由州县推荐的考生,且不说他。秀才考试在唐代昙花一现,唐太宗后期就被取消了,原因是定的标准太高。《文献通考》记载,唐高祖武德五年考取秀才的只有一个人。进士好点,有四个人。

当然,唐高祖李渊时期,统一天下的战争尚未结束,进士也这么少情有可原。没了秀才科,进士和明经渐渐成为最重要的两个常科。考进士的难度又超过明经。

明经和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3)

影视剧里的秀才形象

考试内容根据皇帝的喜好等问题有所变化。唐初,进士考的是“大经”和“时务策”。大经指儒家典籍《礼记》和《春秋左传》。“时务策”是一种问答形式的策论。赶考者得写一篇大经论文,规定的篇幅不小,再回答五道时务对策题。

明经考试的内容可选,有儒家五经、三经,或者精研一经的分科,或者《三礼》、春秋三传等。考生首先写一篇论文,篇幅比进士考试的要求小,然后参加口试,回答十条经义的问题。最后,考生还要笔试三道时务对策题。

考明经可以自由选择分科,论文篇幅也小,比考进士相对容易。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考试的难度又增加了。李隆基下诏把进士考试的内容改为诗、赋和论文,明经的考试范围大致不变。

什么叫开元盛世,那会儿唐帝国的总人口已超过8000万。但进士和明经科每年的登榜者比往年没增加多少。唐玄宗天宝六载,还不到安史之乱的时候,“是年进士二十三人”,多的时候也不过三十来人。

明经中举者的数字往往是进士的十倍。《文献通考·选举考》记述,唐代“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也就是说每一千考生中,进士和明经中榜的人,平均下来每年分别是一二十个人和一两百人。

并且朝廷对此很警惕,为防止主考官员给考生“放水”,一旦某年考取进士的人多一些,有时候就要重新安排考试。比如白居易就举报过一起“人情”作弊案,经过重试淘汰了几个“关系户”考生。

唐德宗十八年,朝廷下诏,“明经、进士,自今以后,每年考试所收人,明经不得过一百人,进士不得过二十人。如无其人,不必要满此数。”

明经和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4)

古代考场

唐德宗时,安史之乱的大劫难过去没多少年,唐帝国人口恢复缓慢,只有大约3000万人。而朝廷对人才的要求是宁缺毋滥,所以规定每年最多录取二十个进士,一百个明经考生。如果达不到这个数字也无所谓。

唐代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总人数,大约维持在三四千人的规模,明经和进士科的考生都有一千人左右。进士的录取率的确不高。

对此,唐朝很早就有一句话流传天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还在考明经的人就称得上“老考生”了,而年过半百还没考取进士的大有人在,属于“年轻人”。

中唐的文化之灿烂人所共知。赶上这个时代的名人太多,比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等。

大诗人孟郊的名作《游子吟》,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触动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心弦。孟郊对求取功名的艰辛体会很深。他三次参加长安会考,四十六岁才进士及第,五十岁才获得微末官职,当了偏远南方的一个小小县尉。如果从孟郊青年时代参加乡试算起,他进士上榜足足花去十七年。

《儒林外史》讲述的范进中举喜极发疯的故事并不夸张。

明经和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5)

范进中举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孟郊考中进士,又等了几年才做官?这就是唐代与其后宋、元等王朝的不同之处,不论你考中进士也好,明经也罢,只是一个代表资历的“出身”。想做官?好,接着考试,去制科报名吧。

唐代废除了秀才科目,但“秀才”这个词语得以流传,被时人用来称呼进士、明经上榜的学霸们。明经的含金量低比起进士大为逊色,比其他的明法、明算之类的又高出不少。原因后面再说

四十多岁的老秀才孟郊做不了官,因为制科也不好考。除了这个途径,秀才们只有通过高官显贵的保举才能谋取官职。常科直接选官的好事儿,只在唐玄宗时期出现过。

孟郊运气还算好的,有很多才华不凡的人终生考不过进士。所以有些人知难而退,干脆放弃考试,不再执着于功名。另一些人则选取相对容易的科目,比如明经。前文提到的诗人元稹就是明经出身。

明经和进士的差别在于仕途。考中进士的学霸前途不可限量,绝大多数宰相都是进士出身。明经出身差了一些,总的来说,仕途远不如进士。而剩下“不入流”的常科,更是没前途。

唐代有这样一种现象,“缙绅虽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进士),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这句话意思是,如果不是进士出身,就算做到位极人臣的显赫官位,仍有不小的缺憾。而进士即便还没官职,却美名在外,被时人称作“白衣公卿”或者“一品白衫”。进士前程似锦又有名望,有实力的考生们趋之若鹜。

明经和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6)

相关图

韩愈当年考进士就是这个原因。他的《答崔立之书》一文说到,“年二十时……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

韩愈二十九岁那年,第四次报考进士,终于上榜。比起他的忘年交、铁哥们孟郊,韩愈很年轻就拿到了这份光荣。接下来韩愈的运气也不太好。他又用了四年的时间,三次报考制科,都弑羽而归。那个可恶的制科叫做博学宏词。

博学宏词科由吏部主试,是制科里的香饽饽。这个科目只招进士,专为解决进士们的工作而设。只要中榜,多数人都能马上得到职务,或者等待补缺。博学宏词科跟进士的考试内容差不多,只是标准不同。

韩愈所作诗文不肯迎合时俗,因而几次三番被淘汰。进士身份虽然荣耀,不能当饭吃。而当时韩愈穷困潦倒,连温饱都成问题,“白衣公卿”的滋味并太好。所幸后来有人举荐他做了官。

同样是考进士和博学宏词,韩愈的好友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学霸中的王者。他俩在同一年一次性考过进士,又在博学宏词科名列前茅。不知惊掉了多少人的下巴。

白居易也是只考了一次进士就登榜。后来他和元稹都参加了另一种制科考试,中书判拔萃。这个科目的标准略低,进士和明经及第者都可以报考。白居易和元稹双双过关。

明经和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7)

元稹《莺莺传》相关画面

我们讲到的这几位名人,唯有元稹走的是“干部速成班”的路子,先明经再制科。虽是明经出身,元稹一度官员亨通,还当过一个月的宰相。

唐朝科举考试的“鄙视链”大概什么样子,大家已经初步了解。无非就是进士鄙视明经,明经鄙视余下的常科。

我们还以元稹为例,他被一个晚辈诗人鄙视过。

公然鄙视元稹的人叫李贺,他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妇孺皆知。

李贺的才名不小。唐代史料笔记《唐语林》记述,当初李贺还是个小青年,正打算考进士,身为礼部官员的元稹曾去拜访他。谁知李贺不肯相见,对人说元稹不过是明经出身,靠钻营才升了官。元稹大怒,阻挠李贺考进士。因为常科考试归礼部主管。

这件事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也许是后人杜撰。李贺还没考上进士,就敢羞辱元稹,有点说不过去。即便是真的,也许是因为李贺人品端方,不喜欢元稹的为人。但这个记载至少说明,唐代科举考试的“鄙视链”是存在的。

参考文献:《旧唐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