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谁最中国

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天圆地方中州为最

中,是国之名

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

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

中,是居要位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是什么成道时是它

修道时也离不开它呢

恐怕只有一个字“中”

所以尧传舜只有四个字

允执厥中

老子也说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孔子称中庸为至德

佛陀称至法为中道

中医以中为准绳

“中”是中国哲学的精髓

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是东方文明的密码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1)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2)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3)

图一 | 谁最中国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4)

汉字“中”,作为一个单词,一词多意。口语的“中",一般表示“好”,赞同。现代思想家月牙山人给“中”字又加深了一层意义。

他指出:中字是由一个0(口)字和一个1字组成。0是大道的体,1是大道的用。中字由0和1组成,便同时拥有了大道的体与用,所以中是道之大成。因此,就体来说,于人,中即是孔子所说的“仁”,子思说的诚,孟子说的良知,佛家说的佛性。于物,中是子思说的天命,是老子说的道,是佛陀说的空。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5)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6)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7)

“中”是无过无不及,是恰到好处。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应该质朴,同时又要有修养。如果过于质朴,一点修养都没有,就会粗鄙、粗俗,这就是“质胜文则野”。相反,若是太讲究修饰,一举一动都中规中矩,每句话都挑不出毛病来,这样的人就会刻意,会虚伪,所谓“文胜质则史”。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8)

孔子认为这两种都不对,正确的是“文质彬彬”。彬彬就是“相半之貌”,也就是文一半,质一半,既质朴,又有修养和文采。而且,文雅和质朴的程度是刚好相等的。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由此可见,做人太狭隘了不好,太随便了不好。做不到不好,做过头也不好。太质朴不好,太修饰也不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最好。这就是“中”。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9)

图片 | 来自网络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10)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说的是人七情未动时的至善就即是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说的是万物共同的本性即是中。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里,“中”又与正、和、庸,组成了一种处世的态度。常被人提起的是“中庸”,常被人诟病的也是“中庸”。因为多数人都把“中庸”理解成好好先生,左右各打五十大板,甚至是和稀泥的意思,这多少有些误读。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11)

图片 | 谁最中国

朱熹曾注:庸,平常。中庸其实是一种“合乎常理和情理”的精神。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到,这种情理精神本质上是与逻辑或理论相对立的。所以,任何提供于中国人面前的信条,倘只逻辑上合格是不够的,它必须“符合人类的天性”。但我还想加一条,它不仅是符合人类的天性,更要符合天地万物的本性。想必,这就是“中庸之道”。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12)

图片 | 谁

道之大成谓之“中”

处世之道谓之“中”

做人之境谓之“中”

“中”是中国人的哲学

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中是法度、是精神

是仁爱、是友善

河南地处中原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至今保留了说“中”的口头禅

听地道的河南人说话“哪哪都中”

然而

中与不中,相辅相成

中字好说,不中难说

中也得说,不中也得说

不说不明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13)

汉字思维演变(汉字中)(14)

图片 | 谁最中国

编辑丨有喜

-参考资料-

子思《中庸》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易中天《中国人的智慧》

《学箭悟禅录》欧根·赫里格尔著 余觉中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