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大凡历代帝王,总有许多离奇的身世。出生要有异象,成长要有异事。草莽出身的,是天上星宿下凡,要么就是神兽之子。继承祖业的,要从小在诸多皇子中鹤立鸡群,深受先皇爱戴。《水浒》中说宋太祖便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自古帝王都不及他,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又如康熙皇帝,史载孝康章皇后向太后问安时,出门看到有龙绕身,孝庄太后才知道她有身孕,一出世便深受父母和老祖宗孝庄的喜爱。但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位帝王,即不是草莽出身身怀异象,也不是御封太子受父皇怜爱,而是叔夺侄位却开创盛世的“谋逆之臣”:大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朱棣的一生真实事迹(谋逆之臣却开创盛世)(1)

翻开史书,历代藩王夺位成功的少之又少,而大一统王朝成功,只有成祖一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也只是发动了政变,而朱棣却是以北平一州之地与建文帝全国之力相抗衡,最后登基大统,堪称一代传奇。

最是无情帝王家,身为皇族,一出生便享尽人间富贵,但其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亦是常人难以理解和忍受的 ,稍有不慎就是杀身之祸,而朱棣则更惨。

出生那年正是元末乱世的至正二十年,当时正是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陈友谅进攻太平,战事紧急,朱元璋甚至都来不及看他一眼就去了前线指挥作战。当时的朱元璋连自己的命都不知能否保住,对这个出生的不是时候的儿子更来不及关心。更何况他已经有了三个儿子,朱家也不至于绝后。于是身为割据军阀之子的朱棣并没有接受多好的教育,反而因为身处军营而天天听到一些少儿不宜的对话“你今天砍了多少人头……”“元帅下令处斩……”,

朱棣的一生真实事迹(谋逆之臣却开创盛世)(2)

非但如此,他的启蒙老师也比较特殊,是他的表哥——李文忠。按说和自己的表哥玩没什么问题,自家亲戚还能照顾的更好,但他这个表哥主抓的就是打仗,而且还是明朝开国大将中名列前茅的牛人,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养子,跟随朱元璋后戎马一生,不光会带兵打仗谋略更是首屈一指,文化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小朱棣天天耳语目染自然思维也与正常儿童不同。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朱棣一直到他七岁的时候,朱元璋正式称帝后,才有了真正皇族子弟应有的待遇。但即便如此,他也不太受父皇的重视,因为他是四子,还不是嫡出,虽然他后来改了自己的身世企图为自己的谋反找合理的身份,但朱元璋还是知道他是自己哪个老婆生的。所以他也只是得到了一般皇子的待遇,因为无上的尊荣将来都是大哥太子朱标的,因此他的文化课不是太好,伟大领袖毛主席给他的评价是“半文盲”但事实上一个皇帝好不好和他的文化程度往往是没太大关系的,朱棣后来的成就向天下人和后人证明了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皇帝,但问题是朱元璋不给他机会啊!朱元璋打朱标一出生就是按接班人培养的,朱棣表现再好也是给未来皇兄打工,所就老实当你的藩王吧。于是十岁的朱棣册封燕王,十七岁就藩北平。

朱棣的一生真实事迹(谋逆之臣却开创盛世)(3)

但历史总是会给我们惊喜,至少是对朱棣来说是个惊喜,大哥英年早逝了,悲痛的泪水还是要流的,但皇位也是要争的,正当朱棣磨拳霍霍准备好好表现给父皇看的时候,圣旨到了,不过不是立太子的,而是立皇太孙的,惊喜变成了惊吓。天哪,老爹啊,能不能民主一下让儿子们竞争竞争,那小屁孩能干啥?但朱棣也只是敢在心里发发牢骚,表面是丝毫不敢露出不悦的,他深知自己那位父皇的厉害,开局一个碗,最后一统九州的皇帝就这一位,刘邦起事前好歹还是个小亭长呢。所以只能继续韬光养晦,没事打打北元残部出出气,偏偏身边还有个不正经的道衍和尚,不念佛经讲造反,天天给朱棣打鸡血,郁闷的朱棣只能继续打北元出气……

朱棣的一生真实事迹(谋逆之臣却开创盛世)(4)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龙驭宾天,朱允炆登基次年改元建文,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位“国士无双”的“能臣”帮助之下开始了削藩。而朱棣在经历了痛苦思辩,装疯保身等一系列自救之后,发现只能反了。于是在自己内心对皇位的渴望和形势的逼迫以及道衍大师的不断鼓动之下以为国“靖难”为名开始了自己的篡位之旅。

大凡重要行动开始之前总是要思想动员(洗脑)的,于是在一个艳阳天朱棣为麾下的将士开始了激情澎湃的演讲“我们是正义的……”正在朱棣说的正嗨的时候,一阵风把房上的瓦给吹落了……这就尴尬了,要知道当时的人们最信封建迷信这一套,这要解决不好不但前面白讲了军心也容易散,好在道衍大师的忽悠水平堪比本山,一句“飞龙在天,风雨相从”轻易化解。誓师大会完毕之后朱棣便开始了行动,而事实也证明了朱棣从小接受的教育和这么多年守边的实战经验不是白给的,打得朝廷军队溃不成军,虽然有好几次差点功亏一篑,但老天爷就是爱开玩笑,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好几次要兵败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风帮朱棣挽回了败局,终于在建文四年攻破南京,登基大宝。

朱棣的一生真实事迹(谋逆之臣却开创盛世)(5)

终于登上梦寐以求的宝座的朱棣,手扶龙案激动的颤抖,看着吧,父皇,我会证明我才是你最合适的继承人,我要大明国泰民安,威扬四海。于是勤劳的朱棣便开始了劳模的一生,修大典,修运河,下西洋,迁都征漠北……,历代皇帝只要能做到其中一项就可以自傲了,但朱棣全都做到了,但还有一个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那就是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深知斩草要除根的朱棣派胡濙与郑和分海陆两线去寻找他的下落,终于在晚年得知其下落,彻底放心。

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远征漠北的朱棣终于病死在归途之中,在位近23年,共计8300多天,在战火中出生,死于征途,这应该是对他最好的归宿。

朱棣死后庙号“太宗”,百多年后世宗改为“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其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但最精彩最能表现永乐大帝传奇一生的当属《明史》中的那段评说记载,也就是文章开头第一段的引用,能被后世如此赞誉铭记,朱棣一生足矣。

参考资料《明史》、《永乐皇帝大传》、《明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