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地处冀中平原,为古燕赵之地。

北宋初年,肃宁县一带地处宋、辽边境地带。为防备北方敌人的侵袭,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在肃宁一带建立了军事要塞“平虏寨”。平者,平定也,虏则是古代中原政权对北方外族的贬称。这么取名的用意很明显,意在表达对辽作战获胜的信心。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南下作战,在大臣寇准的力主支持下,宋真宗前往前线澶州(今天河南濮阳)督战。前线将士射死了辽国先锋萧挞览,战局向着对宋朝有利的一面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宋、辽双方议和。宋朝大臣曹利用和对方谈判,最终达成了一致。根据规定,双方以白沟一线为界,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国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为澶州也被称作澶渊郡,所以这次订立的条约又被称作“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总体维持了和平局面,双方互遣使者,互市贸易得到恢复。在两国修好的背景下,一些不利于双方团结的地名也得到了修改。原来的平虏寨,后来改称为“肃宁城”。取边境安宁的意思。

到了金正隆元年(1156年),在此设置肃宁县。

在此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肃宁”的名字也就沿用了下来,迄今已有1015年的历史了。

挖明朝祖陵李自成(魏忠贤领帑金七万修筑)(1)

1005年,即景德二年,设肃宁城,时建为土城,周2.5公里。

1459年,即明天顺三年重修,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公里,城高2丈8尺,东门横额“载阳”,西门横额“万成”,护城河宽4丈、深1丈。

1625年,即天启五年,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动领帑金七万,陶砖修筑肃宁城,为工甚繁,城墙极坚。城周6.5公里,城高3丈4尺,底宽4丈5尺。护城河宽4丈,深1丈5尺。这可能是魏忠贤给家乡做的最大好事。砖城非常紧固,据说,李自成大顺军均因城坚池深和军民固守未能攻入县城。

抗日战争爆发后,坚固的城墙,不仅对我方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利于敌人占领后的防守,不利于我随时袭击敌人或对县城的攻占。肃宁县城固若金汤,城池一旦被日军占领,将为抗日军民心腹之大患。

1938年9月,肃宁县城池全部拆毁。

挖明朝祖陵李自成(魏忠贤领帑金七万修筑)(2)

1939年3月,日军侵占肃宁县城后,强征民夫重新整修城墙,民众痛恨侵略者,皆消极应付,偷工减料,所修城墙大不如前。

1944年10月1日,光复肃宁后,城墙被陆续拆毁。

肃宁城,城围不大,只有东西两城门。城内有县衙、翊经书院、孔庙、状元坊、孝子坊、胡同等。城外有护城河。

肃宁古城所在地,位置基本上处在现在的靖宁街以东,老一中小白河以南,聚宝隆商城以北,县幼儿园以西这一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