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为人处世的原则(论语笔记卫灵公十五)(1)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注释】知:智

【译文】孔子说:“能够和他直言却不直言,这就失去了朋友之谊;不能够和他交流的却偏要交流,这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有智慧的人既不会丢掉朋友之谊,也不会闭着眼睛瞎说一气。”

【简评】这段语录讲的是一个人说话必须小心谨慎。至于怎么说话,得看具体的受话对象。也就是说,和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说与不说,都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绝对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胡说一通。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做人的智慧之一。

与朋友说话,如果对方的确能够称得上是自己的朋友,属于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脾气相投的人,说话就应该直率,不必拐弯抹角,顾之左右而言它。正确的就是正确的,错误的就是错误的,一针见血,毫不隐饰,也不必矫揉造作,惺惺作态。就算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朋友对自己的话有些误解,甚至和自己呕气,但最终朋友是会理解自己,重归于好的,这就是孔子提倡的“直友有三,曰:‘友直,友谅,友多闻’”中的“友直”。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好朋友有三条,第一是耿直中正,第二是诚实可靠,第三是博学多闻。那种矫揉造作、曲意逢迎、毫无诚信的人,孔子将他称之为“使人受损的朋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但大千世界,众生芸芸,真正能够称得上是朋友的人,恐怕不是太多太多。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接触的紧密程度大大降低,而交流的人数却大大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显得松散宽泛。虽然这拓宽了做为个体的人的眼界视野,也给了做为个体的人更多的了解世界的机会,但个体的人对个体的人的认识,往往就流于表象层次,印象层次,深入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大为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和别人交流说话,就得更加小心谨慎。进门看脸色,出门观天色。由着自己的性子乱说,很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从而被拒绝在社交圈子之外。而一次次的被人拒绝加起来,就等于做人的失败,绝不可能会是什么成功人士。

哪些人适合做自己的朋友呢?这个问题孔子其实没完全回答出来。他说的“友直、友谅、友多闻”,只是选择朋友的重要标准之一,并不是全部标准。有人认为交朋友的层次是多方面的:经济支持,仗义疏财的朋友;情感安慰,个性互补的密友等等,也许这也算得上是朋友,但确切地说,这可能就是一种伙伴关系,相互利用的关系。真正的朋友关系,我以为是坦诚平等的没有利害关系的关系,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平等”。这里的“平等”,包括人格上的平等、地位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平等等等。《刘向·说苑·卷十六·谈丛》说的那种“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 出”情形,虽然有不少人有运气遇到,但我敢肯定,多数人是没这样的机会的。于一般人而言,别去奢望你的上级是你的朋友,也别去奢望你的下乡是你的朋友,当然,当你穷得满脸菜色的时候,也别去盼着突然来一个富翁做你的朋友。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话是粗了点,可却差不多是真理,这怕也是人生的智慧之一了吧?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干预生活,但却不会不讲策略,冒然行事。除了讲究说话谨慎之外,更讲究行动的谨慎,如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做事情之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尤其是重大的事件,更要考虑周全,百倍谨慎,如“齐(斋戒),战(战争),疾(疾病)”,更是孔子一生所小心谨慎的对象。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