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命生理是“调阴阳五味、气味平衡”的养生原则。

首先,酸味含有机酸和鞣质。

鞣质,能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粘膜或创面形成保护膜功能性。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氨基酸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

蛋白质的生成、代谢分泌,有赖肝肾功能作用。即肝疏泄与肾精稳定的贮藏、释放。

内容

《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传载。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又曰“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一,生命生活、功能习性遵循阴阳平衡法则。

正常的补给,供养,有益功能性、机能、生理性,配合平衡的充分利用发挥。

1.平常、平和、平衡法则等事项。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2.异常,阴阳失调,特导性法则等事项。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二,纠偏扶正或去邪法则。

1.中医认为,每一种食物或药物,都有自己天然独特的气味禀性。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脏腑机能、生理阴阳气血各有普遍性与特性或差异性。

2.食用物气与味本质属性,功能作用。

2.1.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2.2.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3.《黄帝内经》:“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意为:形归属于气、味形成于态,精归属气之精华凝成,精生于一切从无到有之物。

喻:精与形间,相互转化依存。且同属于气、味之同源物而来。

化:转化。无到有谓之化。

4.《黄帝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藏血疏泄,肝主一身筋膜等。

肝属木,为阴中之阳,通于春气。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主疏泄而恶抑郁。

在体合筋,开窃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

中医认为,百病之源,根在肝脏。百病治之以肝。

5.应一年四季特性,顺时养肝。

肝属木,为阴中之阳,通于春气。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主疏泄而恶抑郁,所以肝的生理机能比较旺盛的季节是春天。

5.1酸味有:能收敛、固涩、生津等作用。

5.2酸性属阳而味属阴。

5.3.酸味之阴又属冬藏而入肝肾。

5.4.且肝肾同源,且四季冬生春,春夏秋冬之循环顺序化生、互生特色。

5.5.酸味存在偏入于肝体、肝性特色功能作用,但过度、多量时,无益无利,严重酸味过量时,则伤害于肝。

5.6.现代医学:酸味含有机酸和鞣质。

5.6.1.鞣质,能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粘膜或创面形成保护膜功能性。

5.6.2.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氨基酸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

5.6.3.蛋白质的生成、代谢分泌,有赖肝肾功能作用。

即肝疏泄与肾精稳定的贮藏、释放。也即有赖肝肾功能的代谢、分泌、排泄、气化。

三,《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因而“调阴阳五味、气味平衡”的养生原则,强调只有、必需五味共调和,才能使人阴阳平衡,正气内守,形体、精气血神正常自然统一。

1.形神、精充盛平衡,或健康,需气、味等综合性整体作用统一。

2.形神、精充盛平衡,或健康,需阴阳、五行、互生制约统一性。

3.“酸入肝 与酸走筋 筋病无多食酸"之特色意义,是平常、平衡法则与阴阳失调,特异性的生理、病理,应注意事项特色特点。

苦入心甜入脾酸入肝的依据(酸入肝与酸走筋)(1)

本文为知识共享。

如使用不用,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

原创作者 罗占光中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