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当墓为什么是历史上最奇特的墓呢?因为正史中从来没有提过,现代考古学也不会涉及到。为什么?因为这种墓不是给死人安葬的,而是给活人准备的。

在河南河北一带的农村,流传着一种非常奇特的墓,叫做“搬当墓”,河北农村这么叫,其它地方有也有别的叫法比如:寄死窑,瓦罐坟,砖打墓,模子坟等。

现在还能在一些村子看到实物,但是官方却不会记载。

因为这涉及到一种恶劣的习俗“弃老”。

民间葬在崖顶奇特的墓(民间最奇特的墓)(1)

在以前只要老人活过60岁,就得被活埋,搬当墓就是给这些60岁以上的老人用的。

搬当是一种生物,比老鼠略大,常年在地里挖洞,有的地方也叫“地羊”。搬当墓是说人活在地底下像搬当一样活着。

民间葬在崖顶奇特的墓(民间最奇特的墓)(2)

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呢?

古老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因为觉得人的年龄超过60岁之后有伤天和,因为按照天干地支来说,60岁便算作一个轮回,60岁不死是天地不允许的。所以下令只要年龄到达60岁则需处死。

但是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也不忍心活埋自己的父母,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墓穴,从外面看和其它墓没什么区别,但是走近仔细看就会发现墓上面留有窗户,窗户有两个拳头那么大,不仔细看看不出来,这个洞就是给老人留的。孝顺一些的子女会给老人送吃得喝的,老人能多活上一段时间,不孝顺的子女则直接在外面把洞口堵住。

有钱人家修的是砖墓,穷人用的是土坑。

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当然不能写进史书中,但是民间确有很多实物。具体是哪个朝代修建的现在已经不能考证了。但是这些奇特的墓穴却一直流传下来了。笔者小时候还和朋友一起去看过。

后来这种习俗慢慢被废弃掉了。也和一个传说有关系。

话说番邦使者来进贡,随行带着一只奇特的动物。番邦早有异心,

特意说道:我们这里天降祥瑞,我们跟着祥瑞消失的地方发现了这一只奇特的动物。特意献给上邦。

说罢,随行的侍从抬出一只笼子,掀开布幔,里面是一只奇特的动物,有小牛犊子那么大,似狗非狗,叫声奇特。

皇帝一看,龙颜大悦,即刻命人收下这个奇物。

但这时,番邦使者说道“且慢,不知上邦能否认得此物,如不认得,那恐怕不知如何喂养,不日就会死去”。

皇帝一想也是就命翰林院的大学士们查找来历,但是一帮翰林院大学士查找半天典籍竟无一人认识。

番邦使者见状大喜道:上邦这么多能人异士都不认识此物,我觉得我们也没必要上贡了,反倒是你们应该给我们上贡。说罢哈哈大笑。

皇帝怒极命令文武百官全部都来辨认,如果认不出,一起受罚。每人官降三级,罚没全年俸禄。

在场官员中有个翰林院编修叫宋子启,本身没什么才华靠着父亲打仗留下的功绩才勉强在翰林院当差。

他在朝堂上目睹了番邦的嘴脸,便心情郁闷,晚上去搬当墓去给母亲送饭。

母亲看儿子面带悲色便问他发生什么事了,他便把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担心道:“如果明天再说不出那动物来历,官降三级之后怎么生活啊?”

他娘说“儿啊,别慌!这种动物我听你爹说过,他和胡人打仗的时候见过这种动物,当地人说,就是一种特别的老鼠。

这样,你明天去的时候在朝服里面藏个小猫,无论多大的老鼠都是怕猫的,找个机会离那动物近一点,如果那动物有反应就应该是老鼠”。

民间葬在崖顶奇特的墓(民间最奇特的墓)(3)

宋子启第二天找了个小猫揣在袖中去上朝,好在朝服宽大,倒也看不出来什么问题。

这次朝中群臣挨个轮流仔细观察这动物,宋子启假装也在观察悄悄往笼子方向挪动,刚一靠近笼子,袖中小猫开始紧张起来,而笼子中的那个动物更是忽的抬起了头,上半身直立起来,一对小眼睛警惕的四处张望。

看到这个宋子启心里有底了。

这会儿观察已经到尾声,结果还是无人认识。番邦使者看到后哈哈大笑,连声说:上邦不过如此,我等看来要重新商量一下进贡的事情了。

皇帝气的把御案上的笔筒都丢了下去。

就在这时,宋子启大喝“大胆!尔等已经犯了欺君之罪还不认罪?”

番邦使者不以为意,以为是虚张声势,轻蔑道:你这是何意?我将祥瑞献给上邦,难道还有罪了?你们不认识就说不认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宋子启向前一步说道:“你这根本不是什么祥瑞,就是只大老鼠!你用老鼠冒充祥瑞是欺我国无人吗?”

番邦使者大惊失色道:“你.....”

话还没说完,宋子启袖中的小猫早已按捺不住了,直接从袖中窜了出去,跑到了笼子旁边。

只见那个牛犊般大小的动物看到比它小了十倍不止的小猫后,一声惨嚎,竟躲在笼子角落缩成一团瑟瑟发抖。

番邦使者见状直接跪在地上,连称:皇上万岁。赶紧献上贡品灰溜溜的下去了。

后来宋子启在朝上如实禀报了自己如何从母亲那里得知这个动物的来历。并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在搬当墓中的事情。

这代皇帝本身就对搬当墓这种恶俗深恶痛绝,正好借此机会颁布了法律废除“搬当墓”这种弃老风气。

从此以后搬当墓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现在只有个别农村还能见到一些当年的实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