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王勃到底有多天才(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1)

提到江南三大名楼,许多人会如数家珍地说出它们的名字,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每一座名楼都有一段传奇的历史。位居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历经1300多年历史风雨,屡毁屡建,先后29次重建,是我国古代皇家楼阁独特建筑艺术风格的杰出代表。滕王阁之所以名扬四海,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勃。

唐朝的王勃到底有多天才(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2)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时读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认为书中有许多错误,便作《汉书指假》纠正。唐高宗初年,司刑太常伯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考察吏治民风,王勃写信毛遂自荐,刘祥道读后大为赏识,上表朝廷推荐王勃。公元666年,唐高宗下诏开幽素科,这是皇帝在正常科举考试之外特别开设的一种举荐人才的考试,王勃一举及第,高宗亲自考察,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唐高宗甚是赏识,授年仅16岁的王勃为朝散郎,这是大唐王朝最年轻的朝廷命官,绝无仅有。

王勃与同时期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四人最先以骈文和赋引人注目,后以诗文闻名天下。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后人所称道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开始慢慢定型,因此,这四人在初唐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以王勃贡献最大。

在长安期间,王勃一位姓杜的朋友将要去蜀州任职,临别之际,王勃写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別友人,“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特别是“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整首诗体现了年轻的王勃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旷达的胸怀,是送别诗中难得的名作。

唐朝的王勃到底有多天才(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3)

王勃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朝廷每有庆典,他都能写出精美颂文,献给皇帝,一时间名声鹊起。皇子沛王李贤慕名把王勃请到自己府中担任修撰。当时,皇子之间经常玩斗鸡游戏,王勃为给沛王助兴,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或许因为檄文太过激烈,英王为此和沛王闹意见,他们的父亲高宗皇帝非常生气,怕这么下去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就把王勃作为替罪羊逐出沛王府。

王勃遇到了人生第一次挫折,在长安待不下去了,只好四处游历,后来,他又弄了个虢州参军的小官,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差点要了他的命。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之后跑到王勃家里藏了起来,王勃缺乏处事经验,就收留下来,过了些日子,又怕事情败露受到牵连,情急之下杀了这个官奴,这可是死罪,后来恰遇改元大赦,死罪免了,但官是别想当了,他的父亲也因为这件事受到连累,好好的雍州司功参军做不成了,贬到了交趾(今越南境内)做县令。

深受儒家文化和思想影响的王勃,对父亲因为自己受到牵连被贬感到特别愧疚,他决定去交趾探望父亲,当面向父亲谢罪。在去探望父亲的路途中,经过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佳话。

唐朝的王勃到底有多天才(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4)

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在洪州任都督时修建的,以其封号为名。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都督阎伯屿设宴宴请各方名人雅士,他事先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作好一篇序文,准备在宴会上当作即兴创作,炫耀一下。为了表示客气,阎公先让大家写,大家都知道这是虚让,不肯动笔,只有王勃初来乍到是生客,不知其中奥妙,加之年轻不懂世故,提笔便写,把都督女婿晾在一边,这就尴尬了!阎都督心里生气又不好发作,只好借故离开,但又安排下属盯着王勃,写一句传一句,刚开始阎都督不以为然,王勃越写越精彩,等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阎都督惊叹不已,忍不住回到席上,夸王勃是个天才,与他把酒言欢。王勃即兴写就的这篇文章就是至今仍然传诵的惊世之作《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字字珠玑,句句生辉,使人读后如临江南水乡,难怪大文学家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王勃写宴会之盛和登临滕王阁所见的壮美景象,因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路途坎坷的感慨,表明自己虽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壮志更坚的执着人生态度,抒发了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

应该感谢阎都督,虽然曾经因为虚荣动了点小心眼,但是最终还是把王勃的作品留了下来。听说,今天的滕王阁有一个规定,凡是能完整地背诵《滕王阁序》的游客可以免费游览,这真是一个好主意!

唐朝的王勃到底有多天才(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5)

王勃探望了父亲,乘船回程,在南海上遭遇风暴,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7岁。天才像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天空却留下了耀眼的光芒!

(文中所用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