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清自己的性别取向(性取向应为爱取向)(1)

作者:丛中

性取向(Sex Orientation)简称性向,又称性倾向、性指向、性位向、性定向等,它是指一个人在情感、色情及性上对男性或女性有某种形态的性吸引。

依据性取向的不同,可以把人分为三类: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

无论是同性恋,抑或是异性恋,我们最关心的是:人的性取向(sex orientation)是如何形成的,其心理机制如何。

爱,属于情感活动。

情感是个体的心理需要是否满足时的态度体验。

爱,总是跟人的心理需要有关。

爱,不是一种单一的情感,而是多重情感的复合体;所以,爱,不止涉及人的某一种需要,而是往往会与个体的多重需要有关。

人世间的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性爱和情爱。

性爱是指仅能从性活动中获得的性心理和性生理的各种满足和反应。

性爱又可再分为性爱心理(性活动所独有的各种心理感受)和性爱生理(性活动中的躯体各种性兴奋反应)两部分。

情爱,与性爱相伴随、能够促进性爱的发生、满足人在性爱之外的其它各种心理需要,比如,相互理解、互相关心、心疼照料等。

情爱,尽管可以与性爱相伴随,出现在恋人的互动之间;情爱,也可以出现在亲人朋友同事等人际关系之中。

由此看来,情爱和性爱心理构成了性活动中的心理成份。

性爱生理是性活动中躯体的一系列反应。

由于身体本身没有识别能力和意识,或者说,阴茎上没长眼睛,它不认识阴道还是肛门,只要给它足够适宜的粘膜刺激,身体就可以产生性高潮,获得性快感。性爱生理就像是一个“炸药包”,没有导火索,没有导航定向识别能力,而决定性取向的是性活动中的心理层面的导航目标识别、引爆系统,对性爱对象的心理需要和欣赏等。所以我认为,“性取向”一词不确切,应改为“爱取向”(love orientation )。

那么,是哪些心理因素影响或决定了“爱取向”?

我接待过一些男同性恋者,总结起来,他们对同性的“爱”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从同性那里寻找父亲般的慈爱,纠其幼年是缺乏父爱的;

2、对女性的恐惧,其幼年是缺乏母爱的,母爱的缺乏、母亲的严厉使他从小就对来自女性的爱失去了信心;

3、与同性性对象的竞争,其幼年的父亲是严厉的、权威的,对孩子批评过凶,造成孩子在向父亲认同方面出现障碍,他一方面希望自己能象父亲一样强大(向竞争者认同,自我理想化),另一方面又希望能有一个象父亲一样的强者来保护自己或者是作为“好妈妈替身”来爱自己(对父亲的理想化或对母亲的理想化);他认为:性是占有、是蹂躏、是掌控、是攻击,只有通过性才能获得“权力欲”的满足,才能控制别人,战胜其他男人,才能体现自我的强大;离开同性恋关系,自己就没有机会战胜同性、控制同性,无法显现自己的强大,难以克服自卑心理。

或许还有更多其它类型的“爱”,但总之,正是这些“爱”决定了他们的性取向。

如果跟更多的同性恋者进行深入的交谈,就会发现有更多类型的“爱”的内容和方式。

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这其中,最大的难题是:为什么心理层面的性爱,会激发产生身体的性唤起、性兴奋呢?

不得而知,有待进一步探讨。

别管怎样,爱比恨好。

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多一些爱总比少一些好吧。

愿世间充满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