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印外求印应当道上求道(印人以能变动而有意有情者为极诣)(1)

邓散木《篆刻学》明清流派谱系图

在为大家介绍了清代篆刻三大流派浙派、皖派、邓派的代表名家之后,并在介绍清末的几位拓新篆刻的名家之前,我们先为大家介绍下清代的几部印论著作。

之前我们为大家介绍过明代的几种代表印论,及在这些印论中的篆刻审美。清代的印论之始要论周亮工的《印人传》,周亮工生于公元1612年,卒于公元1672年,字元亮,号栎园,别署陶庵、减斋、谅工、适园栎老、栎下先生。河南开封人士,后移居南京,与明末清初诸多篆刻名家、印人交往甚密,并以珍藏篆刻家之印石及印谱为其平生快事。周亮工曾言:“生平嗜此,不啻南宫爱石。”也是因为与名家及印人的交往及收藏之癖好,使得这位熟读经史的明代崇祯年间的进士,一生都关注着明代才进入文人艺术殿堂的篆刻艺术。明代即使流派篆刻盛行一时,篆刻名家层出不穷,但是篆刻依然在大多数文人眼中视作“雕虫小技”,周亮工却以为篆刻气象万千、大有所为,因此于印论之上下力颇深,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亦可以说,没有周亮工和他的《印人传》,很多印人都会湮没在王朝更迭的历史车轮之下,如今我们所知很多明代印人都是赖《印人传》而得以传世。

关于《印人传》亦有些传奇的故事,周亮工一生著作颇多,有《赖古堂文集》、《书影》、《字触》、《读画录》、《闽小记》、《尺牍新钞》等等,涉猎十分广泛。但在公元1970年,清康熙九年时,五十九岁的周亮工“觉虚名之无益”,至尽毁历年著作,亦不再应人文字相属,唯独对《印人传》依旧留存且倾尽心力。可惜《印人传》未全部成书,周亮工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去世。次年,其子周在浚,“从卷册累累中,手自缮录,敬而登之梓。”全书三卷,取名《赖古堂印人传》,后简称《印人传》。

需要印外求印应当道上求道(印人以能变动而有意有情者为极诣)(2)

《印人传》,大多为周亮工为自己所收集的印谱所作的题跋。除了在卷首记述了文天祥、海瑞、顾宪成及其父亲、胞弟用印外,自文彭之下共记载了六十四位印人的传记,此外又附录有名无传者六十一人,其中包括了像朱简、何通、甘旸等明代著名篆刻家。其《赖古堂印人传》,当配其让其三子所辑成的《赖古堂印谱》,其中收录各家篆刻一千余方。

其传记体《印人传》不光是一部史料,在对印人印事的记载中,更是多处涉及印人的创作思想和各种流派的风格。但既然是传记体,其中不免有其本人的印章审美倾向。从印论的角度来看其思想是继承了朱简、程邃的流派艺术革新观的,其印章的审美倾向亦与其时王朝之交迭亦有关系,并受到了文学界公安派、竟陵派的文艺批评思潮的影响。

“能运己意”说与“本色”说

从篆刻角度看,周亮工的印论是继承了晚明文人、篆刻家的革新思想,并且主张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抒发个性,即所谓以能变动而有意有情者为极诣。此种思想在整个清代的篆刻发展中都有或深或浅的痕迹,亦是如今之人,学习传统文化当有之心。

周亮工在其《印人传》中多次提到了“能运己意”说和“本色”说。

需要印外求印应当道上求道(印人以能变动而有意有情者为极诣)(3)

需要印外求印应当道上求道(印人以能变动而有意有情者为极诣)(4)

需要印外求印应当道上求道(印人以能变动而有意有情者为极诣)(5)

《书陆汉标印谱前》:“陆汉标以予言为是,故作印能运己意。能运己意而复妙得古人意,此汉标之所以传也。”

《书江皓臣印谱前》:“工石章者,予所见数十辈,求其合古人之法,而能运以意者,尚百不得一。至切玉则杳然绝响矣。皓臣治玉章,则真能取法古人而运以己意者,即其乡人何雪渔,尚不屑规模之,况其下者乎。”

观这两段节选,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其所谓“己意”与“本色”之说,但是又容易在其中看到“入古出新”论的影子。但是周亮工的“能运己意”,除了能得古人意,合古人法的基础外,还有一个革新的目标人物,即明代流派篆刻代表人物与文彭并称“文何”的何震、何雪渔。明代流派篆刻由文何为始,周亮工在《书何主臣章》中亦对何震评价颇高,甚至言“主臣印无一讹笔。”但是其革新的目标人物又是何震,似乎有相互矛盾之嫌。但是细读,便会理解其所谓能得古人意,乃是从古人中得能合自己的意,在古意与己意间,他又将立足点放在己意之上,立足于创作者的主体立场之上。

需要印外求印应当道上求道(印人以能变动而有意有情者为极诣)(6)

《书梁大年印谱前》:“予独谓大年能运己意,千秋(指梁千秋,非指岁月之意)仅守何氏法,凛不敢变,不足贵也。”

“能运己意”即是“变”的写照,这种“变”的观念,即在力变文何旧习,只要是文三桥、何雪渔所未有者,在周亮工眼中就都视为有己意的创造,甚至认为此种创造力应该“毅然为之,死而不悔”。虽有偏颇之嫌,但是我们细细体悟,应该知道其“己意”说是得古意而能为己所运。

周亮工的“己意”,既要求得古意,亦要求符合创作者的内在性格,也就是说要求其创造力具有自身的审美体验,而决不是外力附加的。在中华文化艺术学习之时,必然有自己的偏好,特别是在偏艺术领域,如诗词、书画及篆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无所谓那种更好,适合自己,符合自己内心之偏好则最好。如非要比李白、杜甫哪个诗更好,苏轼、晏殊哪个词更妙,颜柳欧赵哪体最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各人之间不必相同,学习之时,亦是选自己喜好的,并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古人意,而能运以己意者。你若喜好赵体之秀美,非习练颜体之混雄,必难得古意之真谛,亦无法运以己意。如同我们学习篆刻,你喜好元朱文印的秀美,则当选汉印中工秀之作临习为主,容易入门,亦容易得古意。

且研习古法之时,亦当有自己的思辨,方为“能运古意”,古人之言非一字不可改。关于个人的偏好,即周亮工所言之“本色”说。

《书吴仁层印章前》:黄山吴仁长。与垢道人为儿女姻,而作因不规规模垢道人,亦笔性之所成,不可强也。

印人本身就具有各种不同的个性,我们之前介绍西泠八家之时,大家当有很深的感触,虽同属浙派,但是个人的风格却各有不同。每一个印人都是一个独立创作的主体,故此周亮工提倡印人作印当见其胸次,当见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