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晚上8点左右,数十万“飞蛾”齐聚在河南邓州汲滩镇大桥下。这些“飞蛾”铺天盖地、密密麻麻,占据了大桥下的整块马路,在路灯照射下就像无头的苍蝇乱飞。或许是因为“飞蛾”数量实在是太多一部分被迫匍匐的地上,竟有厚厚的一层,脚踩过去有厚实感,甚至隐约发出“吱吱声”;另一部分“飞蛾”见状黑压压的一片从地面腾空而起,就像一朵盘旋上升的黑雾。

信阳出现大量隐翅虫(河南邓州突现大量蜉蝣)(1)

数万只“飞蛾”聚集在大桥很快引来周围民众的围观,随后各种“飞蛾”聚集、飞舞的短视频在各地平台传播。因为一些自然灾害来临之前提前会有些“征兆”,不免令人有些担心。一些网友留言:上世纪70年代,巴西的一次地震之前就有大量“飞蛾”在公路、大街肆意飞舞、聚集。

信阳出现大量隐翅虫(河南邓州突现大量蜉蝣)(2)

事实上,动物预测地震法是存在争议的,因为它缺乏普遍性和准确性。比如2010年5月数万只蟾蜍跑到四川成都十陵镇街道,排起一个绵延200多米的队伍,竟连续几个小时不前行一步。第二天竟又全部消失,也没有地震、暴雨、大风等异常天气发生。当然,也有些动物异常反应后确实发生了地震。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回忆,地震之前就有人看到圈养的牛羊、鸡鸭性情变得暴躁、到处乱窜乱撞,还发生青蛙暴走的场面。

信阳出现大量隐翅虫(河南邓州突现大量蜉蝣)(3)

也有网友提出大雨后常有成群飞蛾的情况,要知道河南多地出现了暴雨。这种雨后出现的“飞蛾”,多数指的是一种繁殖型长翅的白蚁,俗称大水蚁。白蚁喜欢栖息在潮湿的环境里,只有在下雨前的高温条件下才会交配繁殖。从每年的4月起,这些长了翅膀的白蚁一般选择大雨前后或闷热的傍晚成批地离巢交配。

这些长翅的白蚁外形似飞蛾,而且具有趋光性。傍晚路旁的路灯此时恰好发出光亮,趁势吸引了大量白蚁,给人飞蛾乱舞的印象。大约6-7后交配完成的白蚁回到巢穴,40天后产下幼卵,经过4个月发育成为工蚁,经7、8个发育则成为新的有翅白蚁。

信阳出现大量隐翅虫(河南邓州突现大量蜉蝣)(4)

那么这些“飞蛾”到底是什么?

李俊红是邓州市森防站工作人员,他们第二天赶到现场后一直等到晚上8点半,也未见到飞蛾乱舞的情景:路面上的飞蛾尸体已被清理干净,只有一小部分被残留在犄角旮旯处。

经过辨别这些所谓的“飞蛾”其实就是蜉蝣。李俊红指出大桥旁边那条水质清澈的河流,很可能是这数万只胡乱飞舞的蜉蝣老家。专家们特意指出,大桥下已经是第三次发生蜉蝣乱舞了,并不表示有什么自然灾害。

信阳出现大量隐翅虫(河南邓州突现大量蜉蝣)(5)

蜉蝣是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的历史,体形细长柔软、长3-27mm,触角微缩不明显。因为要短时时间极速飞翔,前翅进化的发达,但后翅退化。蜉蝣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使它极具辨识度。蜉蝣幼虫主要生活在淡水栖息地,尤其偏爱水流不断、温度适宜、水质清楚的水体环境。少数蜉蝣也生活在咸水、陆地上,成虫后一般在飞行中度过此生,少有停歇。

信阳出现大量隐翅虫(河南邓州突现大量蜉蝣)(6)

蜉蝣有朝生暮死的说法,因为一部分存活时间太短。蜉蝣的稚虫在水中经历10-50次蜕皮,过程中有的幼虫随水流顺势升到水面,活跃的幼虫则爬到石块或植物茎上,通过羽化进入蜉蝣特有的陆生、有翅、亚成虫阶段。

有些蜉蝣种类只有1天、几个小时的寿命,为此它们把所有的精力、营养全部用到繁殖后代上,脱皮后立即练习飞行,接着恋爱、交配、产卵,最后死亡。这次第二天出现大量死去的浮游就是这个缘故,数万对浮游在大桥底下完成了短暂一生。

信阳出现大量隐翅虫(河南邓州突现大量蜉蝣)(7)

网友关心的是浮游的危害性,至少目前还未发现它的直接危害。蜉蝣成虫后不进食,对农作物危害极小,所以古人对蜉蝣并不怎么仇恨,并把它们融入到了诗句文章里。《诗经》形容蜉蝣为“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苏轼则将其描述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当然在古人眼里蜉蝣一直是弱小的象征,这才有了蜉蝣撼大树可敬不自量的说法。

信阳出现大量隐翅虫(河南邓州突现大量蜉蝣)(8)

但如果蜉蝣大量聚集却极可能引发事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一座大桥上曾出现数十万蜉蝣,像雪花一样漫天乱舞。这些蜉蝣齐刷刷地落地车辆的前挡玻璃、车窗上,十几秒后便堆积了厚厚一层,司机看不到外面一点东西,车辆碰撞事故一个接一个。这还不算完,这些蜉蝣落地后导致路面滑溜溜的,汽车刹不住车直接撞到护栏上。管理部门不得不将大桥封锁,直到第二天后才重新放行。

原创: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