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同步备课系列(新湘教版必修1)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

  1. 单选题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图中的甲、乙分别表示两种地震波在地球内部波速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1)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B.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C.甲波是横波、乙波是纵波

D.甲波和乙波都无法通过地幔

2.图中的X处波速变化明显,该处为

A.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面

B.内核与外核界面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面

【答案】1.A 2.D

【解析】

1.图中横轴表示深度,①层指的是地壳和地幔部分,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A正确;①是地壳、地幔,②是外核,③是内核,B错误;甲波的波速快,是纵波、乙波的波速较慢,是横波,C错误;甲波和乙波都能通过地幔,D错误。故选A。

2.图中的X处波速变化明显,该处深度约2900千米,为古登堡面,D正确;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面位于上地幔顶部,A错误;内核与外核界面是图中②、③的交界面,B错误;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交界面,在①层波速增大的位置,C错误。故选D。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2)

3.有关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为地球外部圈层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F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薄,大洋部分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3.A 4.B

【解析】

3.根据图中A、B、C的位置特征判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均为地球外部圈层,A正确;图中显示,E为软流层,只是F圈层(地幔)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由D(地壳)、F(地幔)、G(地核)三部分组成,B错误;图中F圈层离地表较远,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主要由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C错误;图中显示,F和G交界面应古登堡面,地震波到达这一界面时,横波为消失,纵波减速,传播速度不都减为0,D错误。故选A。

4.岩石圈仅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包括整个地幔,①错误;岩石圈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②正确;岩石圈是位于软流层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③正确;主要因地壳的厚度不均,导致岩石圈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19年12月9日,位于新西兰北岛丰盛湾以北约50公里处的怀特岛发生火山喷发,空气中弥漫着滚滚浓烟和火山灰。左图为“怀特岛火山喷发景观图”,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3)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4)

5.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圈层( )

A.Ⅱ B.Ⅲ C.Ⅳ D.Ⅴ

6.怀特岛火山喷发对其附近地区的影响主要有( )

A.减缓地表起伏 B.增加气温日较差 C.减少阴雨天气 D.增加土地矿物质

【答案】5.C 6.D

【解析】

【分析】

5.岩浆一般位于上地幔的软流层中,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I为大气圈、Ⅱ为水圈,Ⅲ为地壳,Ⅳ为地幔,Ⅴ为地核,C正确。故选C。

6.考查火山喷发的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加剧地表起伏,A错误;火山喷发会带来大量的滚滚浓烟和火山灰,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白天气温低,夜晚气温高,昼夜温差减小,B错误;火山喷发带来大量的火山灰,增加凝结核,从而增加阴雨天气,C错误;根据相关知识,火山灰会增加土地矿物质,使土壤肥沃,D正确。故选D。

2010年4月14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连续爆发,浓密的火山灰上升至6000米的高空。完成下面小题。

7.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A.地壳 B.下地幔 C.软流层 D.内核

8.火山灰主要弥漫在( )

A.高层大气之中 B.电离层之中 C.对流层之中 D.平流层之中

9.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7.C 8.C 9.A

【解析】

7.由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上地幔的软流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由材料可知,火山灰上升高度为6000米,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高度低纬度一般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所以该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弥漫在对流层,C正确。故选C。

9.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再次进入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5)

10.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6)

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

11.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26km处可以表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面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答案】10.D 11.C

【解析】

10.两地相对高差是指海拔的差值;地壳厚度是莫霍界面之上的高度,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同,则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D正确;地壳厚度中间高,两侧低,A错误;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并不是海拔最高的地区,B错误;图示北部断层分布的区域没有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故选D。

11.莫霍界面平均深度约17 km,大陆部分平均深度约33 km,海洋部分平均深度约6 km。则26km处可以表示莫霍界面,C正确;海平面为0米;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厚约60~120公里,B错误;古登堡界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深度约为2900千米,D错误。故选C。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7)

12.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和③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传到①时,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之间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13.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答案】12.D 13.D

【解析】

12.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故③为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④为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由图中①为莫霍面,②为古登堡面,③波传到②时,波速突然消失。③和④波传播到①时,波速突然增加。因为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图中①②之间有横波通过,故为固体。故选D。

13.读图可知,①为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上面为地壳,下面为地幔。故选D。

1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8)

A.A B.B C.C D.D

【答案】14.A

【解析】

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纵波可以在三态中传播,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①在地壳某个位置横波消失表明该处介质变为液态,②③④横波和纵波都能传播,说明介质为固态,石油为液态物质,故选A。

读下边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下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9)

1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6.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A.全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C.大气圈下部、水圈全部 D.整个大气圈

【答案】15.D 16.B

【解析】

15.熟记各圈层分布是解题的关键。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生物圈界于三者之间(海陆空地下都有),所以是A层;水圈是在岩石以上的,所以是B层;岩石圈是最低下,所以是C层。ABC不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16.解答此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17.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及“火山喷发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10)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11)

(1)图中A表示______波,B表示_________波。

(2)D表示__________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速度也突然_______,该处称为_______界面,其上下物质状态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4)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5)地震发生时,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_______)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横 纵 莫霍 地壳 下降 古登堡 固态 液态 A D

【解析】

(1)A波波速较小,B波波速较大,且A波在2900km深度突然消失,因此A为横波,B为纵波。

(2)横波和纵波经过D界面波速显著加快,因此D为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深度33千米,C为莫霍界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故C为地壳。

(3)在2 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由于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出F面以上物质为固体,F面以下外核部分G物质状态为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G物质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4)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故A正确;地球内能来自于地球内部;故B不符合题意;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故C不符合题意;发生在海洋中的地震容易引发海啸,对沿岸地区造成危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横波波速较小,纵波波速较大,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在农田里耕作的农民的感受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