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古时称蓼儿洼、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位于山东省东平县。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山东省推出的水浒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区。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3亿立方米。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


山东东平湖在哪里(山东东平湖)(1)


东平湖亦发育在黄河扇形平原与山前冲积洪积平原的接合地带。它是古代大野泽-梁山泊演变后的残迹。春秋至宋初,今新、老湖区均有城邑,或为郡治,或为县城,济水由南而北流经其中。由于黄河决溢屡注大野泽,使大野泽上游逐渐淤积,泽面从南向北推移。到五代后期,形成了环绕梁山的巨浸梁山泊,今新湖一带亦成为浩淼的湖区。北宋末到金代,黄河时而决注梁山泊,梁山泊随着黄河水补给大小而变化无常,黄河泥沙也时断时续地堆积在泊内。至元末,梁山泊已不复存在,在昔日广袤的湖区里,残留着几个小湖泊,其中位于今东平湖区的是安山湖。安山湖在今新湖区安民山下,明初贯安山湖开会通河,并在运河南蓄水作为运河水柜,周长八十三里有奇。明中叶后,安山湖减小,失去水柜作用,湖区大部开垦为农田,安山湖仅具其形。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初期,黄河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都淤积在张秋以上的泛滥冲积扇上,下泄入海的水较清,张秋以下河道处于冲深展宽阶段,大汶河、宋金河及大运河等河水,能够顺利地下注黄河。随着张秋以上黄河泛区开始修建南北大堤,黄河含沙量提高,黄河河道由冲刷转而淤积,河道不断淤高,致使大汶河、宋金河及大运河等河水下泄受阻,各河河水停蓄在洼地之中,淹没了村庄、田畴,形成了新的积水区,即现在常年蓄水的东平湖老湖区。由于大部分属东平县所辖,故在民国年间便有东平湖之称,但当地居民一般称大运河以南老安山湖为南湖,以北新形成的湖区为北湖。建国前,黄河洪水经常漫滩入湖,因此常年不涸。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郑州花园口扒决黄河南堤,河水南注入淮,东平湖因失去黄河水源而干涸。直至1947年花园口复堵,黄河回归故道入海,东平湖重又蓄水。


山东东平湖在哪里(山东东平湖)(2)


东平湖主要注入河流是大汶河,大汶河由东平县州城西北入东平湖老湖,经东平湖调蓄后流入黄河,因此大汶河和老湖区属黄河流域,新湖区微向南倾斜,属淮河流域。

大汶河,古汶水。大汶河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诸水,自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


山东东平湖在哪里(山东东平湖)(3)


鱼类捕捞

1855~1937年,湖水北连黄河,东通渤海,南经京杭运河直达南四湖和江淮。鱼类徊游畅通。年捕鱼虾近千万斤。1938~1946年,黄河改道入淮后,湖内水产量骤减。建国后,大力开展捕捞工作,1952年湖内总产440.6万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总产2020.30万斤,年均440万斤。1958~1959年,水产品总产1319.70万斤,年均659.80万斤。1960年,修建了进、出湖闸,大运河改道,逐渐隔断了东平湖与黄河、渤海和南四湖鱼类回游的通道,捕捞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渔民的积极性受挫折,出湖渔船减少,产量下降。1966~1975年,捕捞总产2921.20万斤,年均292.12万斤。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开放鱼业市场后,捕捞量增加,加之1982年蓄洪之后,流入了新的水源,鱼类增多。在湖水位低、水面减少的情况下,第五、第六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共产鱼3805.60万斤,年均380.56万斤。捕捞鱼类中,鲫鱼约占总产的40%,鲤鱼占8%,其它为杂鱼。按四季划分,春季产量较少,有“柳条发青,饿死渔翁”之说。夏季幼鱼生长,多为禁捕期。9月产量上升。白露后,渔民多在清河门一带设“肚袋”网,捕回游入海的鲚鱼(毛刀鱼),每架网可捕万斤,年产鲚鱼200万斤左右。由于修建了陈山口出湖闸,使毛刀鱼绝迹。1963年后,捕获量减少。冬季多“起草捕鱼”。首先在浅水区栽植蒲江草,封冻前,趁鱼潜伏草丛越冬之际,分片围网,割除蒲江草,一个圈可捕万斤。大雪封冻后,破冰捕鱼,产量亦很高。

其它湖产品捕捞

捕虾,每年5月,捕捞卵虾(麦黄虾)。秋后捕捞当年成虾。年均产量50万斤左右。河蚌,湖内特产。1970年,县淡水养殖试验场和侯屯村等单位曾利用河蚌育珠,后因质差价低,滞销停产。1980年,江苏太湖附近社队来东平湖一带收购,每斤0.30元,渔民大量捕捞,资源遭一定损失。鳖(甲鱼),70年代,年产3万斤左右,大者每只重10斤。1973年后外贸出口,最高年收购量万斤以上。80年代后资源衰退,产量减少。捕蟹,用竹网、箔、勾、罩、刺网捕捞,或夜间用灯照捕。1979年,最高捕收鲜蟹57.55万斤,畅销天津、济南、济宁、新乡等地,近几年产量减少。

经济植物采集

采菱,湖菱有四角菱、三角菱、两角菱、疙瘩菱、秃头菱等品种。旧社会,渔民以菱代粮。采收方法因品种而异。一般在农历8月下旬,按统一规定时间开湖先采水面菱,大船10余人,小船三四人,每人每天采150斤左右,多者200斤。对落水菱用三种方法采收:一是推菱,用带有菱绠的推耙,一只船每天可采鲜菱400斤左右;二是拉菱,用麻绳制成的菱拉,每人每天可拉200斤左右;三是罱菱,用罱网可将秃头菱罱上来,每人每天罱300斤左右。采收芡实,在处暑后开始,渔民乘船进湖采收,年总产200万斤左右。


山东东平湖在哪里(山东东平湖)(4)


东平湖位于东平县境内,古称大野泽、巨野泽,亦名梁山海。金大定年间,黄河长期淤淀使梁山海大部干涸,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改称东平湖。建国后,政府多次整修湖堤,湖堤长135公里。湖面面积632平方公里,常年蓄水量为10多亿立方米,为山东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的遗存水域。东平湖三面环山,面临黄河,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湖区盛产鱼、虾、鳖、蟹等鱼类,菱、苇、蒲、莲等植物。环湖畔有白佛山石窟造像、腊山风景区及司里山的造像群等人文景观。每逢夏季,万亩荷莲花、菱花齐放,湖面鱼帆点点,吸引着众多的游人来此观光。

腊山位于东平湖西岸。其特色是奇、险、幽。有“小泰山”、“小岱峰”之称。为山东省风景名胜区之一。以腊山为主的腊山林场是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08万亩。林区内有四片群体式名胜古迹九处,分别为:六工山林区的玉皇庙、理明窝、摩崖造像,建福寺和白衣庵;腊山林区的以三清宫、碧霞行宫为主的祥龙观;山赵林区的青龙观和磨香寺;山沃林区的月岩寺和跑马泉。其中理明窝摩崖造像系唐代所创,历史悠久,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清宫邱祖阁传为元代道士邱处机修仙处,庙内香火旺盛。景区内还有大量的唐、宋、元、明、清历代风格各异的庙宇建筑和碑刻。

司里山造像司里山又称棘梁山,别名小梁山,位于东平湖西畔银山和戴庙交界处,因明代在此设“巡检司”,故名司里山。传为梁山好汉晁盖、吴用及阮氏三雄等起义初期的根据地,并有起义军活动的遗址多处。山顶千佛崖雕镌着从春秋战国、唐、宋、元、 明、清至民国各朝代不同风格的佛像560余尊,主像高12米,侍像高近10米,是山东最大的造像之一。山顶原有千佛大殿等建筑,现仅存遗址、柱础、石碑等,为佛文化艺术的宝库。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