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才能获得安祥?

(一) 唯求心安

每个人有他不同的理念,叔孙豹主张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他的生活理念;李白的秉烛夜游,是他的生活向往。有些人追求物质的享乐,有些人追求功业的不朽,有些人活在蝇营狗苟、莫名其妙的自我迷失中。这些人,不管他是为了不朽的功业,或者是为了人生的享乐,在相对的二元的心态下,是不可能获得安祥的。唯有摒弃私欲、功利,全心追求心安,才是追求解脱的正确理念。如果你不追求心安,你又怎么能拥有安祥?

如何才能得到心安呢?那就要做到“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什么是“为而不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工作,都必须有自己的正业。我们努力追求良好的工作成果,但却不必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相对的报酬而失望,也就是《礼运篇》讲的“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应该是贡献自我的机会,而不是自我标榜、自我功利,我们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就是“为而不有”──我们努力创造,但是并非为了自己占有更多。

蓝海词选品思路(如何才能获得安祥)(1)

(三) 穷理彻源 识心达本

什么叫“穷理彻源”?你追求真理,若跟螃蟹一样横着走,这样的话,道理就多得很。等你眼睛一闭,离开人间的时候,道理还没搞清楚,依然要做个糊涂鬼。所以你要找道理,一定要找到道理的源头──道理从哪里来?“水有源、木有本”,道理的源头在哪里?你必须穷追到一切事、一切理的源头,才算了事。“智者不惑”,你若想断惑,就必须把道理搞清楚;你若想真正搞清楚,就不单是要找到了道理,还要找到所有道理的“始祖”,那你才可能断惑。人断惑了以后,就不再有疑惑、不再有疑问、不再有无知,所以他就心安了。“心安,则吉祥”,他就安祥了。

为什么要“识心达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心,而每个人的心都是三心二意、多头马车、自相矛盾、互相牵制,没有办法让心灵统一,让生命潜力集中发挥,没有办法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而你这一生也就这样窝窝囊囊、糊糊涂涂地被彻底埋没了。

什么是“你原本的心”?我们为什么要“识心达本”?因为所有理性的学问都公认“真实的是原本的”──只有你那个原本的心,才是真实的心、永恒的自己。所以你要努力“认识自己”,自己尚不认识,认识别人是没有用的。

一个自我迷失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所以人首先要“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自己生命的本质就是“心”,“心”不是你的表层意识──由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感知、所累积的这一层法尘。你如果认为你现在的分别心是你,那你是认贼作子,终归无常;如果你说你现在的分别心不是你,你又在自我否定。这个问题很麻烦!你若说这个表层意识不是你,无风不起浪,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凭借什么存在?“烦恼即菩提”──没有菩提,连烦恼你也不会感知。一块石头,它能感受烦恼吗?必定你有觉性,你才感受得到烦恼。所以你若追求自我,首先便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认识自己的心,认识“圣主”未曾蒙尘以前的原本真心。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得到安祥。

为了说明这个条件是必要而且是足够的,我可以跟各位讲:“很多人听说别人开悟,总认为这个家伙一定是悟出来一套大道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实在说,没有这回事。谁若是因开悟而讲出一篇大道理来,那这个人是神经病。”

有人说这个家伙开悟了,大概有了神通变化。我告诉各位:“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没有人、没有神、没有佛,神通从哪里来?神通也不是真实的。”

那么说这个人悟了,悟了个什么东西呢?很简单,所谓的“悟”,就是“穷理彻源、识心达本”,也就是说,当下一切问题、一切问号统统消失,统统不见了,一切烦恼、一切业障统统瓦解冰消了,而当时自己生命所唯一拥有的只有两个字:“安祥”。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真悟。

各位!假如你在打坐的时候胡思乱想,想出了一篇大道理,你一拍腿,跳起来说:“我悟了。”那你要小心一点儿,小心走火入魔啊!真正大彻大悟了,能得到什么?也只不过是得到了“安祥”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够“穷理彻源、识心达本”?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要有方法才行,方法不对,就没有效果。如何才能够“穷理彻源、识心达本”?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致虚极,守静笃”,第二句话是“守本真心”。

什么叫做“致虚极”?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总感觉都是实在的;山是山,水是水,统统实在。我们既然认同一切实在,我们便只能活在相对的生活中,我们那个绝对的心灵就被压抑了。必须过活得非常虚,不但虚,而且虚到极点,走在地上好像走在海绵上一样(开悟前会有这种感觉)!

静笃,不但要静,要静到极点,否则便是“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了。

有人说这是执着,很多人认为:你看!又“致”,又“守”,这都是动词,都是有为法,都是执着。你若这么看,你根本不懂佛法。佛法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有为,而不执着有为,才是无为;无为,而执着无为,就是有为。所以唯信能入。

你要能够虚,尽量地虚。你打坐打得很好,有人吵了你的安宁,你就发脾气,这证明外在的一切在你心里是实在的,对你来讲,是两个;佛法是不二法门,你到处都是两个乃至多个,与修行绝不相应。所谓“外门闭、内门开”,这是修密宗闭黑关的着眼点。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虚,要虚到极点;不但要静,要静上加静。这样的话,才比较容易相应。

什么叫“守本真心”呢?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里一再说到这四个字──守本真心。

刚刚修行的人,唱高调说要自在、要洒脱、要无我,说俏皮话、嘴巴滑溜是没有用的,见了阎王,你那一套一点都用不上;而触境遇缘烦恼重重,你又莫可奈何。所以从达摩大师到五祖都是倡导观心的;以后虽然很少用观心的词句,本质上也离不开观心。观心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反省而观心。学佛法都是要先反省。学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先反省忏悔,否则障不除,不能相应。先在反省的时候观心,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座的包括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自己是个完整而统一的人,自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自己是一个言寡尤、行寡悔、可以无大过矣的人,其实,绝对不然。如果认真反省一番,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个人”。如果承认过去所做、所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没有进化的动物;然后勇于面对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实的忏悔,才会获得实质的进步。如果不能够勇于面对自我,永远保持那种虚伪的假象,谁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观察“自我是个什么?”

第二阶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过。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终用最客观的立场,来批判自己的念头。这个念头太不好、太黯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于说话、做事,都要观察自己的念头,不让念头自由活动。如果我们要思维一件事──有目的的思维,应集中心力去思维它,那叫“正思维”;如果我们不需要思维任何事时,不要让念头像无缰之马,自由奔驰,否则就会搅乱了心地。

第三阶段:要观察“念从哪里来”。明白“念从哪里来”,就可能找到自己原本无念的真心。找到了无念的本心,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会迷失于妄想与认同之中。

哪个是无念的本心呢?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东引服务时,有一天在禅定中得到了几句话(为什么说得到呢?这不是书上看到的,也不是我自己的创意)。这几句话是“以子之心,觉子之觉,以子之觉,觉子之心。觉者是心,是心自觉,觉心不二,允称正觉。”这几句话极为究竟,它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觉者是心,是心自觉”,不是觉到外面,也不是外面觉进来,套用笛卡尔那句话的模式──我“觉”故我在。

观心观到最后的阶段,就是“我觉故我在”,就是“守本真心”。你守着你的心,它才不会乱跑;你守着你的真实的心,“真实的是原本的”,守原本的本心,就是守“真如”。后来禅宗的子孙看了这个“守”字,觉得用得太拙,其实“拙”就是大智慧。你若能够守你原本的心,那就是守摩诃般若,也就是以后讲的“保任”,名词虽然不同,它的含意完全一样,而我认为“守本真心”更明确、更积极。

蓝海词选品思路(如何才能获得安祥)(2)

 (四) 如法精进

“如法”就是照着佛经上所说的方法,照着师父教导的方法。什么叫做“精进”?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不要掺杂,不要五光十色、五花八门都弄进去,要一心不二。佛陀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你要精进,殚精竭虑,只有这一件大事。古人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这话很值得玩味:大事没有搞清楚,好像死了爹娘一样;大事搞清楚了,又像死了爹娘一样。这个满好玩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要精进。

安祥是由心安无愧得来的。

安祥是由保持合理的欲望,不放纵私欲得来的。

安祥是由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得来的。

所以我们得到安祥以后,就会活得踏实、活得潇洒、活得自在、活得无罪一身轻。

刚才我们说到“什么是安祥?如何才能获得和拥有安祥?”我们现在就要说“安祥有什么用?有什么好处?”现在就要讨论“安祥之美”了。

来源:耕云先生《安祥禅》讲词中的《安祥之美》第二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