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网讯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受安徽省教育评估中心委派,11月28日至12月1日,由淮阴师范学院赵宜江教授任联合专家组组长、化学专业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马东瑶教授任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家组组长的认证专家组一行12人,对阜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化学专业开展了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工作。
11月29日上午8:30,认证专家组见面会在西湖校区正行楼1302会议室举行,专家组全体成员,安徽省教育评估中心负责人和校领导程曦、涂红松、李文雍、张庆旭、汪芳启出席见面会,该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汉语言文学、化学专业负责人及所在学院党政负责人参加见面会。会议由赵宜江主持。
赵宜江代表专家组对本次认证工作的目的、意义、任务、标准和基本要求等方面作了具体说明,并就认证现场考查提出了工作要求。他表示,专家组将依据认证标准,按照专业认证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和新要求,通过查阅资料、听课看课、深度访谈、走访座谈等方式开展现场查证工作,对专业进行全面查证评价。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程曦代表学校向专家组的到来表示欢迎,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发展现状。他指出,学校高度重视师范类专业认证,这次专业认证既是对这两个专业的把脉问诊,也是对该校师范教育办学成效的深入检验。学校将以此次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认真梳理和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贯彻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师范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强师范专业建设,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重点巩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推动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教育评估中心负责人宣读了进校考查文件,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陈水生教授和文学院张薇薇博士分别就自评报告作了补充汇报,专家组进行了循证。
见面会后,专家组考察了该校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史馆和智慧教室。
11月29日至30日,专家组通过深度访谈、交流座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查阅文件、具体评估等多种方式,按照8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聚焦师范专业认证的主线和底线要求,开展查证工作。考查期间,专家组共召开各类工作会议12次,听课看课21门,调阅毕业论文、实验报告、毕业生教育实习等材料224份,抽查27门课程的2218份试卷,查阅学校和学院的管理文件、教学档案支撑材料655份,召开了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座谈会9次,深度访谈学校领导,访谈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领导、师生及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共计117人次。走访了教学质量管理处、教务处、人事处、发展规划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实训实验管理中心、图书馆等职能部门。两个专家组分别实地考查了阜阳市第三中学、阜阳市第十中学等教育实习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师教育实验室。
12月1日上午8:30,专家组在该校西湖校区正行楼1302会议室召开考查意见反馈会,赵宜江代表专家组反馈了考查意见。专家组认为,学校立足皖北,始终坚守师范教育底色,将教师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此次认证工作氛围浓郁,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方针指导下,制定了明确完善的制度,健全了工作机制,认证工作准备充分,促进了各项专业建设的深入推进,以评促建效果显著。两个专业认证专家组组长一致肯定了学校对专业认证工作的高度重视,并分别反馈了专业整体考查意见。专家组成员遵循问题导向原则,以促进专业进一步发展为目的,逐一反馈了查证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改进建议。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盛良全、文学院院长高群分别作了表态发言。
程曦作表态发言。他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的辛勤付出、悉心指导和真诚帮助表达诚挚感谢和崇高敬意。他表示,学校将认真梳理并领悟消化专家的反馈意见,强化顶层设计,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进整改工作,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确保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落到实处、整改到位。学校也将以这次认证工作为新契机、新起点,认真贯彻落实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把以评促建、提高质量作为目标任务和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师范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以新理念、新模式构建师范生培养体系,大力推进师范类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档升级,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反馈会上,教育评估中心负责人作总结讲话。他指出,专家组对阜阳师范大学两个专业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查认证,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这些宝贵的意见,对阜阳师范大学今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省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师范类专业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他要求,学校要高度重视,逐条进行研判,确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全力抓好认证整改工作;要举一反三,以专业整改为契机,充分发挥专业认证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师范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师范类专业建设更上新台阶;要以点带面,不断推动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我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服务安徽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
通讯员 李艳
,